(說曆史的女人——第522期)三國曆史上一直有一個謎案,那就是張飛之離奇死亡。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起三國事件,不過為了搞清這個案子,我們需要系統性的弄清三個問題:
其一問題是張飛的形象。
那麼張飛的形象跟他的被殺有什麼關系嗎?雖然說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還是有一定的間接關系的。有關張飛的形象,如果把演義等各種說法都加進來,大概有4種形象:
第一種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的形象,這個形象最為深入人心,羅貫中用了5個四字詞進行了描述,即:“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颔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這個描寫可謂栩栩如生,把張飛彪悍虎将的本色刻畫入木三分。但是在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羅貫中雖然寫了張飛具有一員悍将的特點,比如身材高大,眼睛、胡須,甚至聲音也非常洪亮,可是羅貫中并沒有描寫張飛的膚色,那麼張飛到底是什麼顔色的臉,存疑。
第二種是民間流傳,在一些京劇等戲劇中,張飛被進一步刻畫,把羅貫中遺漏的臉色給予了補充,即:“藍臉的窦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此外,在民間的一些流傳中,張飛也被冠以黑臉形象。可是這個黑臉形象的依據大概除了“黑”代表威猛和直率外,似乎并無史載依據。
第三種是當今網友給予張飛的形象,時至今日,各種信息比較發達,連張飛的形象也有了進一步的發現,近些年在網上瘋傳一種說法,即為張飛的“黑臉”翻案,說張飛不是黑臉,不但不是黑臉,還是一個白臉儒雅之人,這個說法的依據是張飛的書法被發現,于是乎,一個會寫大字會畫美人圖的張飛誕生了。可是這個張飛形象的依據其史載的可靠性存疑。另外,就算張飛真的會寫字,會畫畫,但不能其有此才就斷定他絕對是白臉皮。難道黑臉皮的人就寫不出好字畫不好畫嗎?
第四種形象是《三國志張飛傳》記載的形象,在《三國志張飛傳》中,對于張飛的個人情況介紹記載,有三個信息:字、祖籍、年齡。張飛在正史中的字為“翼德”,祖籍為涿郡,即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年齡比關羽小,所以對待關羽以大哥相稱和對待。此外,對于張飛的樣貌描寫并未記載,這一點應該不是陳壽的疏忽,如果張飛樣貌真以“黑”為主色調,那麼陳壽對于這麼鮮明的色調應該是會加一筆的,除非是張飛的臉色跟多數武将無二,故此才沒必要專門交代,比如在關羽的記載中,關羽就有“羽美須髯”的記載,那麼是因為關羽的胡子很長,在多數武将中很少見,比較獨特。
綜合各種情況來看,張飛的真實形象應該不是演義中的黑臉,但也絕對不是後世臆測的白臉,根據《張飛傳》的記載來看,張飛應該是中國人比較常見的黃色皮膚。
其二問題是張飛性格。
接着我們看一下張飛的性格,張飛被殺跟他的性格倒是有着直接的關系。那張飛是什麼性格呢?這一次羅貫中在描寫張飛時,倒是基本符合史實的,在演義中張飛性格暴烈,如同驚雷,一言不合,就怒發沖冠。在《張飛傳》中,雖然沒有羅貫中寫得那麼誇張,但是陳壽也是給了幾處點睛之筆,足以凸顯張飛之粗犷奔放之性格特點。比如在為長坂坡為劉備斷後時,陳壽寫道:“飛拒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這一處描寫很有意思,但是一個瞋目,把張飛那是猛如烈火視死如歸的性格特點就展露無遺。
再一個是在對待嚴顔上,張飛生擒巴郡太守嚴顔後,張飛呵斥嚴顔說:“我大軍來到,你為何不降,還敢拒守而戰?”嚴顔不吃張飛這一套,說他這裡隻有斷頭将軍,沒有怕死投降的将軍。張飛大怒,要把嚴顔斬了。接着嚴顔淡淡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史載為:“斬頭便斬頭,何為怒邪!”大意就是砍頭就砍頭呗,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何必動怒,切。接着張飛就放棄了斬殺嚴顔,而是好态度招降了。
這一處記載給出兩個信息,一是張飛這脾氣确實有點臭,嗓門也大,容易動怒,就因嚴顔說自己這裡沒投降的将軍,就把張飛惹毛了,要殺他。二是張飛的性格雖烈,但内心寬厚,尤其是關鍵時刻還比較大度和細心,比如拒水斷橋體現了張飛辦事的粗中有細,而對待嚴顔的态度分分鐘之内的轉變,又體現了張飛的寬厚,動怒歸動怒,人家嚴顔說得對,就立即改變了自己的态度。
從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張飛的性格,大緻來說,确實比較暴烈,是個火暴脾氣。不過他的性格中還有寬厚、善良、細緻的一個方面。
其三問題是張飛死因。
關于張飛的死因,一般都把他歸咎于張飛的性格問題,但是嚴格來說,還不單純是性格問題,客觀來看,還有一半是價值觀問題。這些答案,陳壽在《三國志張飛傳》中,都給予了答案,具體有兩處:
第一處可以算是張飛價值觀的體現,史載:“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張飛跟關羽正好相反,關羽瞧不上士大夫,張飛卻偏偏對這些非常尊重,簡單說就是張飛比較尊重讀書人、文化人。但同時,張飛卻瞧不起“小人”,這裡的“小人”應該不單純指的是一般士兵,甚至包括了那些目不識丁的“粗人”将領。也正因此,張飛對将士缺乏愛心,所以才會在動怒的時候,或者士卒執行任務不到位的時候,動辄以暴力懲罰。
第二處可以算是旁觀者對張飛性格問題的提醒,俗話說“知子莫如父”,而劉備和張飛的關系可謂是情同手足、恩若父兄。并且,張飛跟随劉備十數年如一日,不離左右,所以張飛的性格特點,最熟悉的人莫過于劉備了。因此,他對張飛語重心長地說了1句話:“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而今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可是張飛不聽,結果導緻死于非命,被部将張達和範強謀殺,身首異處。不過在《張飛傳》中并沒有記載張達和範強謀殺張飛的原因,倒是《三國演義》中給予了一個虛構,說是張飛暴打了此二将之後,又下了死命令,說完不成任務就要殺了他們。不過演義是為了故事需要,可是在曆史上并沒有這樣的記載。
通過這些信息,綜合來看,張飛的死因可以說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一處造成的。其一是張飛本人本身對“粗人”将士看輕。其二是張飛性格暴躁,動辄暴打士卒。其三是不聽勸告,劉備勸告張飛,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你要改掉暴打健兒的毛病;第二層是你實在改不掉這個毛病的話,那就不要把你經常暴打的這些将領士卒帶在左右,以防不測。
因此,如果理性來看的話,張飛被殺的最關鍵原因倒不是他脾氣不好,也不是他輕視“小人”,而是他不聽話,《張飛傳》記載劉備勸說張飛後,張飛的态度是“飛猶不悛”。這個“悛”字念quan,意思就是停止和後悔的意思。張飛如果能夠在劉備勸說後,能夠引起警惕,重新安排自己的侍衛,那麼結果就是另外一種樣子了,至少不會落個身首異處死于非命的悲慘結局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