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了能變成一棵銀杏,那給有多好,讓靈魂有所安放,可以擁抱陽光,繼續肆意生長……”植入式樹葬發明人王雪峰說。
隻需要在樹幹上開一個洞,将裝有骨灰的不鏽鋼容器放入其中,抹上愈合劑,封上樹皮,一次下葬就此完成。既可以安葬逝者節約用地,還不影響樹木生長。這種“創新生态樹葬”視頻一經發出,便在網絡引發了衆多關注。但随之而來的,還有網友浪潮般的質疑……
植入式樹葬問世 靈感源于跨界
12月12日,一段“植入式樹葬”的視頻被廣泛報道,沒想到招來網友輪番質疑甚至謾罵。“啥時候改成‘入樹為安’了”、“多此一舉,還不如把骨灰揚了”、“應該先将發明人骨灰放進去試試”、“家具廠瑟瑟發抖”……許多網友指出這是在傷害樹。
12月14日,創新生态樹葬的發明人王雪峰對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表示,“這的确需要社會慢慢去接受。”
他說,面對死亡,人們長久以來缺乏死亡教育,不願讨論,一旦有親人離開悲痛之餘常常辦事倉促。2017年到現在,自從他的想法提出,就已經遭受了身邊無數人的指責,稱他是違背傳統風俗,破壞環境。
王雪峰近些年一直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工作,目前加盟了鄭州一家知名醫院的醫療團隊,他表示能研究、琢磨出植入式樹葬,源于跨界靈感。
“我是從醫療領域經常用的‘人體内植入’找到的靈感,覺得也可以運用到殡葬領域。”王雪峰說,人體内植入如假牙、心髒支架、人體關節等,如今被廣泛運用,體現了生物共融性,“如果人可以,那樹應該也行”。
王雪峰關注生态殡葬多年,一直思考既能保留追思紀念功能、又更加節地、生态、長久的生态殡葬方式,突發靈感想到的植入式樹葬,可以通過巧妙地結合,為進一步推進生态節地安葬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打洞不影響樹木生長 同時解決骨灰長期保存問題
面對很多網友提出“傷害樹木”的說法,王雪峰則舉例,“有些鳥在樹中間鑿洞築巢,那些樹都活的好好的,更何況這麼一個不鏽鋼罐子呢?而且還有專人養護。”
“雖然在樹洞中放入骨灰安置裝置的實驗是第一次做,但這方面的樹皮恢複技術在林業、園藝上都做過實驗,技術是比較成熟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博士賀亮亮也曾在實驗儀式上向記者透露,樹幹由樹皮、韌皮部、木質部和樹芯四部分組成,樹木生長的有機物運送主要是靠韌皮部,木質部主要起支撐作用,植入後不影響養分輸送和物質交換,隻要及時修複使樹皮愈合,樹木的生長就不會有問題。
而目前推行的新型樹葬,是選擇直徑不低于20--25厘米的樹,裁切出一小塊正方形的樹皮,掀起樹皮,在樹幹上鑽出一個直徑約4厘米、10厘米深的橫向樹洞,再把一個圓柱形、裝有骨灰替代物的鋁合金安置裝置,放入其中,将樹皮封上,消毒,抹生長素、再塗一些愈合劑,進行封閉,還要有專業養護人員對樹進行保護性處理,确保不影響樹木的生長……
“而且我可以十分負責地說,目前來看,這一個食品級的不鏽鋼罐子足以完成植入,一個200元的保溫杯價格,就解決了市民動辄花費數萬元才能達到的骨灰保留目的,也做到了環保,這是個好事兒,隻是需要社會來慢慢接受。”同時王雪峰認為,對于那些在意保留骨灰緬懷的死者親屬,植入式樹葬還幫助解決了如何把骨灰更長久保存的問題。
據介紹,此次實驗為期4個月,後續将持續跟蹤記錄樹木的生長情況,并以此作為判斷實驗成功與否的依據。如果能夠順利進行,福壽園将在1年後計劃将項目推向市場。
“死後我想變成一棵銀杏” 想讓逝者生命得以延續
他說,在4年的交流中,一位民政工作人員指出,“傳統風俗講究入土為安,埋進樹裡,不是那麼個情況。”
而王雪峰卻認為,中華文化與樹密不可分,在中國樹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樹寓意不同。橄榄樹象征和平、木棉樹象征是英雄、桃樹象征是福壽、橡樹象征是勇敢與堅貞、胡楊樹象征是頑強、蘋果樹象征是愛情……
每座城市、每個人對每種樹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往往大樹枝繁葉茂象征繁榮鼎盛,樹根粗壯紮根于土壤象征踏實穩重,整棵樹象征正直,頂天立地,堅強無畏,默默無聞,堅韌不拔等精神品質。并且都有着遮風避雨以及安全感和依靠的寓意。
他說,同時中華文化也講究“落葉歸根”,與其将骨灰揚撒,不如讓無處安放的靈魂有所寄托。
另外,有人認為“與其種在樹裡,不如埋進樹下,創新生态樹葬是多此一舉”。
對此王雪峰則指出,很多人不願意選擇生态葬,就是想要留下骨灰,保留一份寄托。
他說,中國人講究“根”文化,需要團圓,需要緬懷,需要寄托。“根”是忘不掉的,創新生态樹葬比立碑更好的優勢,在于它既能讓殡葬企業支持綠化,保護樹木,也能促成植樹,呼籲市民愛護樹木。而且與墳墓數十年期限相比,樹木可以多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想像一下,以後進入陵園不再是一片死寂的墓碑,而是一棵棵生機盎然的大樹。一件悲傷的經曆,變成了擁抱陽光的寄托。死亡不代表着結束,而是一段新的希望”王雪峰說,“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總比在山區裡伐樹擴建陵園,修建私墓的方法要好的多吧?”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以後我推行的樹葬可以定制化,當然是公益的那種,為逝者選不同的樹為媒,依托哀思。果樹更好,可以增加親人祭奠時更多的互動性。”他說,“如果有可能,我想在死後能變成一棵銀杏——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為奴。”
14年間樹葬“叫好不叫座” 隻有一千多人願意采用樹葬
吉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包立峰曾表示,目前,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殡葬方式,将會使我們周圍的青山綠水越來越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廣樹葬等生态葬方式也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情。
“老式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就是将逝者骨灰不留碑的情況下,裝入可降解的骨灰盒埋在綠植之下,為植物提供養分,5年的時間就會降解掉,一棵樹下安葬一位逝者,随着5年到期,樹木被改造成新的樹葬區。”河南福壽園總經理助理安然告訴記者,樹葬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安葬方式,鄭州是國内較早提倡樹葬的城市之一,已經有14年曆時的公益項目,政府承擔所有過程費用,實現客戶免費安葬,而福壽園就是該項目的援助地。
安然介紹,福壽園擔負着鄭州市的樹葬工作,14年來,樹葬區已經服務了1161個家庭,安葬了1481位逝者。不過,這樣數字放到整個鄭州市來看,所占比重其實并不多。
根據鄭州市統計公報,2016年全市死亡人口為5.3萬人,以此粗略估算,通過節地生态葬安葬的隻占到7‰,單純計算樹葬,比例則更少。據民政部公開資料得知,從2008年到2019年鄭州死亡人口不低于50萬人,在此期間公益樹葬的比例約為3‰。
除了福壽園外,記者也詢問了幾家不同的陵園公墓,詢問樹葬不易被接受的原因,很多從業者認為是樹葬并不會設置墓碑引起的。
據了解,逝者的名字會被刻在一個集體紀念碑上,而且5年之後,所用的樹木可能會根據需要轉移位置,埋葬骨灰的土地也可能用作其他用途。即使是收取費用、能夠長期留存的商業性樹葬和花壇葬,在許多市民看來,也比一穴一碑的傳統墓葬“寒酸不少”。
從傳統觀念來講,人們都想有固定的地方緬懷親人,這也是樹葬在推廣中面對的問題。
而王雪峰發明的新型樹葬也就應運而生。
按照王雪峰的想法,一棵樹上安葬一位逝者,無需立碑,家屬就能知道先輩長眠于此,随着四季更叠觀察樹的變化,看着它肆意生長,仿佛逝者以另一種生命形态守護着親人,家人亦能遙寄哀思。
而在視頻發布兩天之後,網上也出現了“這是在讓逝者生命得以延續”、“讓逝者生命之樹常青”等觀念的評論。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王浩雄
來源: 北京頭條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