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詩仙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

詩仙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22 16:09:04

詩仙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在李白人生旅行的版圖上,有三個地方——紹興、宣城、當塗——是他情有獨鐘、流連忘返的地方因為這三處都是詩人傾情山水之樂的勝形之地,更是令他着迷和追求的千古風流和文人遺蹤的向往處所以青山(謝公山)和采石矶的名勝著稱的當塗是李白的終老之鄉由于謝眺的關系,青山自然成了李白追懷無窮的勝境,而長江邊上的采石矶(原名牛渚矶)更是詩人多次遊訪吟詠之地詩人曾歎息道:“無風難破浪,失計長江邊”(《贈宣城宇文太守……》)詩人于“失計”之中,便引奔騰不息的大江為知己,所謂“長江遠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得”(唐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并序》)詩人多次徜徉于天門、牛渚之間,并把這種“自得”之情,傾注于一幅幅美妙的畫卷中:,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詩仙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詩仙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李白的創作之路竟從旅遊開始)1

詩仙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

在李白人生旅行的版圖上,有三個地方——紹興、宣城、當塗——是他情有獨鐘、流連忘返的地方。因為這三處都是詩人傾情山水之樂的勝形之地,更是令他着迷和追求的千古風流和文人遺蹤的向往處所。以青山(謝公山)和采石矶的名勝著稱的當塗是李白的終老之鄉。由于謝眺的關系,青山自然成了李白追懷無窮的勝境,而長江邊上的采石矶(原名牛渚矶)更是詩人多次遊訪吟詠之地。詩人曾歎息道:“無風難破浪,失計長江邊”(《贈宣城宇文太守……》)。詩人于“失計”之中,便引奔騰不息的大江為知己,所謂“長江遠山,一泉一石,無往而不自得”(唐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并序》)。詩人多次徜徉于天門、牛渚之間,并把這種“自得”之情,傾注于一幅幅美妙的畫卷中: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在一個晴朗的黎明,詩人從蕪湖口駕輕舟揚帆啟航,順流而下。詩的前兩句,借山寫山,以“天門中斷”的驚險感受,顯示出浩蕩江流的巨大沖擊力。而這洶湧澎湃的江濤,卻又被阻在天門腳下,回旋激蕩,呈現出“驚險之地”的無比壯觀。後二句猶如影視鏡頭的“特寫”:詩人乘一葉輕舟,迎着撲面而來的兩岸青山,白帆上,則鍍上了金色的朝暾。這簡直就是一幅氣勢飛動、色彩絢爛的天門山水人物圖。詩人由此而生的輕快愉悅之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将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

——《夜泊牛渚懷古》

這是詩人遊采石矶留下的一首名詩。李白在詩題下自注:“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史書記載:東晉袁宏少有才華,家貧,以運租為生。有次夜泊牛渚,放聲吟誦其《詠史詩》,時謝尚正江中泛舟賞月,聞詩邀見,大加贊賞,于是袁宏名聲日顯,後官至東陽太守。詩題中的“懷古”,即指這個故事。詩的前四句,寫詩人夜泊牛渚的特定場景,展現出青天澄碧、萬裡無雲的空闊景象。主人公空舟望月,一片清輝,月色波光,融成一體,令人神往,由此而過渡到“懷古”。為什麼是“空憶”呢?因為光是懷念,沒有用。關鍵在于“空”字下面兩句:我也想像袁宏那樣高聲吟詩,可是像謝尚那樣的人卻聽不到。其意在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

實在地說,李白從“賜金放還”之後,心情一直不好,再加上後來尋陽入獄和長流夜郎的那番折騰,詩人已被折磨成為身心疲弱的老人。就拿他時而愛水、時而重山的詩意來說,這本是熱愛大自然的一種真态,可在詩人的内心卻是十分彷徨苦悶的。我們從他在牛渚江邊寫的《獻從叔當塗宰陽冰》一詩中可以看出他的困境:“彈劍歌苦寒,嚴風起前楹。月銜天門曉,霜落牛渚清。長歎即歸路,臨川空屏營。”李陽冰看出了李白的困境,遂把他安頓在當塗,讓他能在這裡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歲月。李白雖知自己離大限不遠,但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狼狽。他認為,人活着,就要絢爛地生活。于是,他帶着病體繼續遊覽當塗。

當塗古迹甚多,城内的化城寺,吳孫權時所建。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南巡,曾駐跸于此,增置二十八院。唐天寶年間,寺僧清升又建亭于寺旁西湖上,鑄銅鐘一。李白在《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中,着力描寫了寺的高大、亭的清幽:“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宮開。疑是海上雲,飛空結樓台。……閑居清風亭,左右清風來。當暑陰廣殿,太陽為徘徊。”在寺主的清托之下,李白還當場揮毫,寫下了《化城寺大鐘銘》。李白就是這樣一種人,他一抖擻精神,就天闊地寬,所有的痛苦和憂傷都在炫目的陽光下,煙消雲散。

當塗城北五裡,有著名的黃山,高四十丈,拔地而立。上有南朝劉宋時所建的淩歊台,它高出雲表,四望無際。李白在《登黃山淩歊台……》詩中,描寫了登台縱目江天空闊的情景:“送君登黃山,長嘯倚天梯。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開帆散長風,舒卷與雲齊。日入牛渚晦,蒼然夕煙迷。”李白另有《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詩:“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卧,猿嘯時聞岩下音。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按《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其處在太平州當塗縣”,即确指今天當塗縣城北的黃山。

當塗縣東北60裡有座道教名山橫望山(亦稱橫山),南朝梁陶弘景曾煉丹修道于此。橫山西南兩壁相峙如門,上有摩崖石刻“石門”二字。李白去世那年(762)春天,曾重遊于此,并寫下《下途歸石門舊居》一詩。有詩家說,這是“李白最好的詩之一”,是詩人對自己62年生活的總結。(見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詩中提及的吳筠是唐天寶年間的著名道士,與李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寶元年(742)春夏之交,李白從魯郡南下,與吳筠同居剡中。後吳筠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在玄宗面前推薦了李白。這年秋,唐玄宗也征召李白入京,二人同為待招翰林,成為了天子的“近臣”。但在不久,吳李二人都先後離開了長安。

天寶三年(744)夏,李白離開長安在洛陽遇杜甫,開始了李、杜的梁宋、齊魯的漫遊。李白就在這一年受道箓。及至天寶五年(746),李白還去當塗橫望山隐居頗久。因此,橫望山也是李白隐居學道比較熟悉的地方。不過,臨終前的李白對于“學道”已湛然清醒,正如他自己所言“如今了然識所在”,他已經從心底對之說“拜拜”了。我們來讀李白這首詩的最後一段:

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

翛然遠與世事間,裝鸾駕鶴又複遠。

何必長從七貴遊,勞生徒聚萬金産?

揖君去,長相思,雲遊雨散從此辭。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風楊柳絲。

“石門”,是指橫望山中一帶風光奇特的所在。此處的石山左擁右抱,羅列拱揖;内有淵淵泉水,萦繞如練;四季景色,變幻無窮。但是,李白再度遊此,他所關注的并不是此地勝景,而是關乎農民生活的“雞豕”和“桑麻”之類。比起超脫現實空想的“悲鸾駕鶴”(仙人生活)則更是遠遠有着間隔了。他似乎從仙境中回過神來,并宣告“雲遊雨散從此辭。”這不僅是對昔日道友吳筠的訣别,更是對神仙迷信的訣别。想到原有多個人生立面的詩人李白如今真的是又回到食人間煙火的現實世界裡來了。

當塗城南十裡有龍山。因其蜿蜒如龍,蟠溪而卧,故稱。據傳:晉征西大将軍桓溫,曾于重陽率衆賓僚遊龍山。時參軍孟嘉帽子被風吹落,竟然不知,談笑自若,成為佳話。李白于臨終這年九月九日遊龍山,次日複遊,追蹤前賢,作詩寄慨:“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九月龍山飲》);“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觞。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九月九日即事》)。這時的詩人窮途末路,貧病交集,已非早年銅官山醉酒的意态,隻是顧影自憐,逐臣與黃花共苦而已。如果我們把登龍山二首和歸石門舊居一詩合在一起來讀,就不難發現生不及祿、沉抑下潦的詩人此時的夢想與仙幻俱滅,天色“向暮”了,他的人生也“向暮”了,因此,才有“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臨路歌》)的臨終絕唱。這年冬,李白辭世。他活了六十二歲。

李白死後,初葬龍山,後移葬青山。因為李白生前曾有向往青山之情:“宅近青山同謝眺,門垂碧柳似陶潛。”(《題東溪公幽居》)

李白一生鐘情于皖山皖水。他曾打算“結茅茨”于宿松沙塘陂,“投迹”于潛地皖公山,“下築”于泾縣落星潭和太湖縣的司空原。甚至在流放途中,還神遊于秋浦桃花陂,幻想“三載夜郎還,于茲煉金骨。”(《憶秋浦桃花舊遊時竄夜郎》)最後,他終于找到了最理想的歸宿地——當塗青山。從此,當塗青山成為憑吊李白的勝地,赢得了曆代詩人的詠贊。晚唐著名的九華山詩人杜荀鶴,在他的《經青山吊李翰林》詩中,懷着無限景仰的心情寫道:

誰謂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炒年糕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