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20代楚王在此建都411年,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
今天,我們一起來追尋“楚”的由來。
這裡是金鳳廣場,在廣場中央有一處醒目的标志性建築,這就是荊州城标——金鳳騰飛。
楚國先民尊鳳崇火,以鳳凰為圖騰,奉火為神明。
因此雕塑的上部為金鳳騰飛狀,立于萬丈光芒的朝陽之上。
“金鳳騰飛”既鮮明生動地體現了楚地先民們尊鳳崇火的曆史淵源,又突出展示了如今荊州人民意氣風發、拼搏騰飛的精神風貌。
三千六百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國商代初期,一支疲憊不堪的隊伍,艱難地向南遷徙,他們就是楚人的祖先。
此時,剛剛崛起的商王朝,在中原向四周擴張自己的勢力。
楚人的祖先因不屬于商王朝的血脈家族,而備受冷落。
在商朝軍隊的驅逐下,楚人的祖先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最終在今天湖北的西北部荊山一帶停留下來。
這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河流縱橫,不像北方那樣寒苦和幹旱。
史書記載,楚人的祖先在這裡筚路藍縷,以啟山林。
他們伐掉巨木,征服丘陵,開墾出一塊又一塊農田。
原本居住在中原的楚人,為何得名為楚?曆史上一直衆說紛纭。
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荊楚文化研究學者 李征宇:“從‘楚’字的字形來解析,在甲骨文中,‘楚’字由‘林’、“口’和腳形構成。‘口’ 字表示家園,整個字的意思是行走到森林中去建立家園。”
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楚人的居住地,生長着許多荊條。這種荊條當時被稱為“楚”。
更多的專家認為,“楚”這個國名源于楚國在西周時期,被分封于荊山一帶。
一篇由2000年前的楚國史官所寫的文獻《楚居》卻提供了另一種解釋。
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荊楚文化研究學者 李征宇:“傳說楚人的先祖鬻熊,娶了一位妻子名叫妣厲。妣厲在生産的時候難産而死,但這位堅強的母親在臨死之前保住了自己的孩子。在下葬的時候,巫師用荊條捆住她因難産而破裂的肚子。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就将部落改名為楚,也就是荊條的意思。”
漢水流域雜居着百濮等方國部落,西南則有巴人,東南還有揚越。
土著雜陳,民風各異。
南下的楚人如同一顆攜帶着優良基因的種子,落入了肥沃的江漢大地。
中國曆史上第一段長城,第一個縣,第一支毛筆,都出現在楚國大地。
春秋戰國時代最先進的“青銅冶鑄”出自楚國,最富有創造力的絲綢刺繡源于楚國。
楚國的音樂美術聞名于世,屈騷文學更是獨樹一幟。
楚文化不但一度在華夏大地上獨領風騷,在全世界範圍内,也與同時期的希臘文化交相輝映。
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副院長 副教授 荊楚文化研究學者 李征宇:“不管楚的名字來自于哪一種說法,從中都體現出楚人筚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奮鬥,不折不撓的偉大精神,由此而開創了偉大而輝煌的荊楚文明。”
荊州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盧豔、陳孝伍
編輯:王璇
編審:張先凱 唐傑
監制:江敏
出品:荊州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