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參與學生們的分組讨論。 孫建一 攝
本報記者 朱 怡
一起梳理劇本邏輯,一起分析人物性格,一起研究二次創作,最後把劇本描寫的故事演出來……這并不是電影拍攝現場,而隻是一節普通的英語課。
日前,在長春外國語實驗學校二年一班教室内,學生們興奮地等待着上課鈴聲響起,這節課是英語課《sniff》的第二課時,按照常規學生們要登台演繹課文中的故事。
期待中,看着英語老師拎着道具走進教室,學生們開心地翻開課本複習,為接下來的表演做準備。
“同學們,我們再梳理一下課文的脈絡,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怎樣幫助鄰居照顧小狗?”
“他們帶小狗去公園玩。”
……
師生間流利的英文交流将課文分成人物、地點、事件、情緒等不同闆塊,在此基礎上分小組繼續進行深入解析。
梳理、分析等一系列流程後,學生們終于等到表演時刻,紛紛舉起小手搶表演角色。
得到角色的學生興奮地沖上舞台,戴上老師提前準備好的頭飾,進入角色。
小狗sniff追着一隻鴨子跑,小朋友拿着樹枝和小狗一起玩耍……經過兩課時的學習,學生們把新句式以及對課文的理解融入表演,生動呈現課文中的内容。
“我喜歡這樣的英語課,教材像繪本,在讀故事中就能學到新單詞。”“我最喜歡上台表演,一邊玩一邊檢驗學習成果。”
聽着孩子們對英語課的真情表白,英語學科主任李婷婷露出欣慰笑容:“學校始終推行全語境浸潤式學習模式,設計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們在學習、模仿、複述、再呈現的過程中,鍛煉邏輯思維,提升學習興趣。”
這樣一堂别出心裁的英語課之所以被稱為“普通”,是因為學校所有班級都有同類課堂。“一篇課文分上下集,第一節學基礎,第二節做二次創作,這是一個完整的知識内化的過程。”李婷婷介紹,學校針對英語課設計了“6 2”課程體系,在保證每周6節課時的基礎上,增設了社團課和學科活動課,根據不同年級培養目标開設了唱韻童音、“模”音大咖、迷你百老彙、模拟聯合國等特色課程,定期舉辦英語跳蚤市場、英語公益課堂等活動,通過多元課程豐富活動,營造語言學習情境、語境,讓學生們用喜歡的方式浸潤在學習中。
來源: 長春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