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道德經》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也被真正廣泛的應用到方方面面,身為華夏子孫,少一些俗世糾纏、少一些燈紅酒綠并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如果對《道德經》都不甚了了,知之甚少的話,那才是莫大的遺憾。
道德經雖然隻有區區五千言,卻稱得上微言大義,包羅萬象,若能真正讀透,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洞悉世間萬物,走出低谷,看清未來。
《道德經》:這兩句話,蘊藏大玄機,若能悟透,往往福運相随
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道德經》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天氣寒冷,那麼活動活動,蹦哒蹦哒,身體就會感到熱乎乎的,就沒那麼冷了,但是,這樣的躁動,可以一定程度上來抵禦寒,卻無法克制熱,你如果本來就悶熱,還要不停的活動,那可真要受不了了。
同樣,安靜的呆着,悶熱的感覺可以一定程度得到緩解,但如果是在徹骨的寒冬,站在室外一動不動,估計沒多久就會透心涼,所以,安靜可以克制燥熱,但是無法抵禦寒冷。
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動,或者靜,都有可能遭遇不利的局面,而一旦處于這種不利局面,無論你動,或者不動,都有可能無法遂心如願。
那麼,如何讓不利局面避免發生呢?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才是天下的正道。内心清靜,物我兩忘,融合于當前的處境,不妄為,不妄動,讓自然的本性指引你如何突破,打開局面。
怎麼算清靜無為?并不是躺着睡大覺,撒手不管躲清靜。而是說,我們為人處世,既不要妄動,也不要過于被動,即不追随妄念,也不刻意求靜,什麼都可以有,但是什麼都不執着,完完全全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應時而動,不添加一絲一毫的主觀意願,客觀事實是什麼樣,那就按照這個趨勢來自然運行,正所謂:道法自然,隻要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最好的結果。
真正的道,是無執、心無執念。《金剛經》裡面說,佛到了吃飯的時候,會去舍衛城,于其城中次第乞已,然後還至本處。次第乞,就是挨門挨戶,逐家去乞讨,當然如果人家不願意給那就走,隻要肯施舍,就是幫助對方種福田,乞食者不會因為對方是窮苦人家或者豪門貴族而區别看待,也不會因為對方施舍的食物有所不同而區分辨别,給什麼吃什麼,遭遇冷眼甚至驅趕也不為所動,這樣,其實也是最好的修行,可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并且樹立平等心,做到随順衆生,随順自然,這其實是真正的修行,而并不是在廟堂裡端坐唱佛号。
其實不僅是僧衆出家人,生活本就是一場修行,日常生活之中,随順機緣就好,滿漢全席和青菜蘿蔔,有什麼吃什麼,不貪戀滿漢全席的精緻,也不厭棄青菜蘿蔔的寡味,随遇而安,不分辨,不區分,才能做到不為外物牽制,讓心靈真正的自由而通透。
其實真正的開悟,并不是獲得超能力,也不是羽化飛升,而是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在紅塵俗世,無執無心,無所住,無所執。佛即衆生,道不遠人,無心即佛,無執即道。
心在外,被外物控制,心在内,被命運主宰。無心,與大道同在,就沒有什麼可以主宰你,唯有如此,才能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意思是說,真正的得道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的事理;眼不遠觀,卻能洞悉天道。
老子寫道德經,他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但是可以洞悉萬物真相,自古始而至未來,他寫的書,即便現在科學如此發達,世界範圍内依舊推崇備至,也就是說,他不需要什麼信息化,就可以看到本質,他依靠的是什麼?——就是先天智慧,無為而無不為。
回歸本質,自然而然,湛然常寂,同于大道,老子就是道,道就是本質,就是萬物,所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他完全可以做到。
《六祖壇經》裡面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就是先天自性,是道的狀态,一切即萬事萬物,包括一切法相,所有存在,而若能同于大道,就可以知曉天下萬物,不必遠觀,卻可以洞悉天道規律
不窺牖,見天道。實際上,也就是去僞存真,回歸本質,去掉妄心雜念,讓本心浮現,正所謂:人心死,道心生,然後你的先天智慧,會指引你看清一切。
那麼怎樣回歸本質呢,讓本心浮現呢?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做學問,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學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修道,卻需要我們不斷地減少自己的思辨,不斷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放下執念,放下妄想,放下執着,放下主觀判斷,當你的妄心沒有了,無所執着,如《六祖壇經》所言“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你的本心也就浮現出來,先天智慧油然而生,那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需要身體力行,才可以真正實現。
真正的智者,往往參透以上兩條處世玄機,好運不請自來,成就非凡人生:看似無為,卻可以無不為;好像不争,然而,天下莫能與之争。
三、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語出《鬼谷子·權篇》釋義——真正聰明的人會想辦法避免自己的短處,而善于使愚笨的人發揮其長處;避開自己不擅長的方面,而甯用愚人靈巧的一面
再有本事的人,也做不到全能,某些方面敢于承認自己不行,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劉邦就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話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知道自己不行,不硬着頭皮上,誰有本事聽誰的,不逞能,不自負,自己雖然沒本事,但是想辦法拉攏人心,讓有本事的人為自己效力,這也正是劉邦的成功之道。
一個管理者,他隻需要協調好各部門,做到知人善任,大方向做好決策就可以,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涉及具體運營,會累死。
而實際上,沒有人聰明到無所不通,也不會有人愚笨到一無是處,總會有你不擅長甚至一竅不通的領域,但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可能就在這個領域有其過人的天賦。
所以說做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老子說,自知者明,一個人,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麼,短闆在哪裡,然後想辦法揚長避短,就可以穩步發展。
而對于身邊的人,一樣要清楚了解,知道他們的特長和缺陷,盡量給他們施展特長的機會和空間,而同時做到有效的監管,防止他們的缺陷滋生蔓延。
通常我們都願意結交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強大,起碼和自己旗鼓相當的人,認為這樣才可以有效擴展自己的資源人脈,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有本事的人,善于發現别人的長處,所見所得所遇,一切資源,都可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
隻有心志不成熟的人,才會苛求盡善盡美,他們往往在等待萬事俱備的過程中,錯失良機。
甚至于有些人,存在明顯缺陷,一樣可以委以重任,比如說,劉邦手下那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比如陳平甚至一度受賄,生活作風有問題,可是劉邦照樣重用他,缺陷歸缺陷,才能歸才能,一碼歸一碼,我用的是你的才能,又不是你的缺陷。
孟嘗君生死攸關之際,救他一命的,恰恰是他手下的雞鳴狗盜之徒。
所以說,如果想讓自己的未來之路更順暢,就要學會兼容并蓄,彙集更多能量,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單一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凡事必然存在兩面性,如果能以積極的心态,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并加以開發利用,假以時日,必将無往不利。
意思是說,君子并非天賦異禀,隻不過是善于借助外部力量罷了。
即便愚笨的人,自有其天賦異禀的地方,當然也就可以為我所用,借助他們的力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孫子兵法》有雲:故善戰者,求之于勢,意思是說,善于作戰之人,能夠有效的借助形勢變化帶來的有利條件,并最大化的加以利用
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在哪個階層,要想獲得更大的成就,就要學會一點——借勢。或者說,一定要善于借助一切外部力量。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之所以可以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大敗曹軍,雖做足準備,萬事俱備,但是如果缺少東風,一樣不能成事。所謂的東風,實際上就是有利的外部條件,隻有抓住這個東風,才能讓目标得以實現。所以說懂得審時度勢,并學會借勢,是一個人走向成功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孫子兵法有雲: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水柔弱,石頭堅硬,然而迅疾的水流,卻可以以湍急之勢沖走巨石,這就是勢的力量。
善于借勢,往往獲得意想不到的力量加成。
項梁,本為楚國将門之後,和侄子項羽在會籍起事,一開始師出無名,并沒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所以發展的并不好,後來範增獻上一計,他們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把“楚懷王”的名頭安在了本來流亡落魄的熊心頭上。并且擁戴他為首領,這樣一來,傀儡熊心成了楚懷王,一時間衆望所歸,項氏叔侄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
圖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