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常常能看到兩人吵架時,其中一方用顫抖的手指着對方的畫面,生活中也會有人在吵架或者興奮的狀态下身體發抖。這種情況一般被認為是情緒激動導緻的生理反應,也就是常說的“氣得發抖”,但實際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并非僅是生理性的。
身體為什麼會發抖?
有時候人們身體會控制不住地抖動,也稱之為“震顫”,可能是一種生理反應,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是因為生氣而導緻情緒激動,進而使得身體内的神經遞質、腎上腺素等交感神經系統參與活動,引起大量兒茶酚胺類物質活動,使得小靜脈快速收縮,神經興奮性加強,神經功能系統亢進,就會導緻肌肉緊張,外在表現則是無法控制的發抖。
除了因為生氣這種情緒,還有一些藥物也會引發生理性發抖,需要引起警惕并及時處理,例如酒精、阿片類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血管活性藥物異丙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抗抑郁藥物等。此外汞、鉛等重金屬中毒同樣是引發生理性震顫的始作俑者。
第二種情況則與生氣無關,而是因為其他病症引起的病理性發抖。病理性發抖多是由于某種疾病使大腦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而引發的,例如帕金森病、癔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
病理性發抖一般可以分為靜止性抖動和動作性抖動。靜止性抖動是肌肉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出現的。運動性抖動則是在運動接近目标時手部抖動加重,也會受情緒影響而增強。
那麼身體發抖都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呢?
發抖的情況都有哪些?
衆所周知,當人們身處寒冷環境時會不由自主地發起抖。這是因為人類屬于恒溫生物,皮膚感知到“冷”這個信号以後,這一信息就會被傳遞到下丘腦進而向身體下達要保持37攝氏度體溫的命令。而讓身體保持溫度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發抖,通過肌肉抽搐來産生熱量。這種身體發抖的情況就是一種生理性的正常現象。
與因寒冷而發抖相似的是體液流失,體液流失也就是常說的脫水,外在表現就是身體發抖、打冷顫。
說完了寒冷環境導緻的身體發抖,實際上在酷熱的環境下,也有人會出現身體發抖的情況,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缺鐵性貧血引起的,體内鐵元素不充足,紅細胞内氧的運輸速度就會降低,進而産生身體發抖的情況。
而環境的一冷一熱變化,則會引起人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會導緻人體發熱,而一旦出現高熱持續不退就會導緻身體出現肌肉異常,表現發抖打顫。這種情況就需要需要服用解熱鎮痛類的藥物進行治療,盡量卧床休息避免戶外活動。
除了上呼吸道感染以外,尿路感染同樣會引起身體發抖,這是一種尿路上皮對細菌侵入導緻的炎症反應,當此感染蔓延到腎部時,就會引起不自覺的身體發抖。
此外,還有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人體内交感神經系統的原因而引發的身體發抖,比如低血糖。當人體内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值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就會發生低血糖症候群,其中一個表現就是身體發抖。這是低血糖的代償性反應,在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中比較常見。
神經系統類的疾病多不勝數,其中更有幾種是可以引發身體發抖的病症,例如衆所周知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态障礙,同時可能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
對于中樞部位的病症,除了帕金森外,小腦病變也會引發身體抖動,小腦病變是指發生在小腦部位的疾病,例如小腦梗塞、小腦出血等。這種病症引發的身體抖動被稱為意向性震顫,是出現于随意運動時的震顫,多是在執行目的性、指向性動作時出現的。比如伸直手臂後,用手指指鼻尖的過程中,手會控制不住地抖動,但一旦指到鼻尖後就會停止抖動。
神經系統的病症中,帕金森與癔症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因而癔症作為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分離和轉換障礙為主的精神障礙也會引發身體震顫。癔症主要分為癔症性精神障礙、癔症性軀體障礙、癔症性感覺障礙等。其中癔症性軀體障礙就會導緻身體震顫、甚至抽搐。
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也會有身體發抖的表現,這是由于甲狀腺合成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造成機體代謝亢進和交感神經興奮。尤其是在雙手伸平、十指分開的情況下,手指會有細微的震顫,但抖動幅度不會過大。而在醫學研究中,也有由非神經系統類病症而引發的震顫,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等。
除了以上病症引發的身體抖動,遺傳也是原因之一。如原發性震顫,也稱為特發性震顫,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運動障礙病,已經被證實與遺傳相關,因此又被稱為家族性震顫。外在表現為頭部或者上肢的姿勢性或運動性震顫。
此外,如果誤食了有毒的食物,也會出現身體發抖的情況。
在衆多導緻身體發抖的因素中,“情緒激動”被反複提及,同樣的心理疾病也會使得身體控制不住地發抖,有研究表明雙向情感障礙症就會出現身體發抖的表現。
以上原因都與個人身心情況密切相關,但也有出現過無上述病症的人在輸液時突然出現抽搐、抖動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輸液反應,藥液溫度過低、藥液濃度過高及輸液速度過快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寒戰、發抖。
大多數人都會出現半夜睡覺睡得好好的,突然身體抖了一下進而驚醒的情況,夜晚睡覺時身體隻抖動一下的情況,被稱為肌抽躍。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表現,主要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期,主要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是缺鈣而引起的,不必太過緊張。
另一種則是連續的身體發抖,這種情況可能有是由于體溫升高引起的,同時還可能會伴随其他症狀,比如咳嗽、腰酸等。
導緻夜間睡覺時身體發抖的因素還有血液系統疾病,比如白細胞、淋巴瘤等。部分結締組織病也會出現夜間發熱、發抖的情況,例如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還有一種是夜間癫痫發作,癫痫常與癔症相混淆,但實際上二者區别很大。夜間癫痫主要的表現是全身發抖,持續時間約幾分鐘,而癔症引發的身體發抖雜亂無規律。
那麼導緻身體抖動的原因這麼多,在面對控制不住的抖動時,能夠做些什麼呢?
怎麼緩解身體發抖?
如前文所介紹,身體發抖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身體發抖的情況大多與情緒管理有關,比如常見的因為吵架生氣而發抖,就要克服激動的情緒避免進一步刺激,可以離開刺激情緒的現場,深呼吸放松心情來讓自己平靜,若情緒仍舊激動,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克制情緒。
除了情緒導緻的身體發抖以外,如體液流失所導緻的,則可以通過小口慢慢飲水來補充體液。而食物中毒導緻的發抖在大多數時候能在幾天後自行好轉,但如果多次腹瀉,可能導緻體液和電解質大量流失,這時就要及時補充電解質溶液。若情況未好轉甚至有惡化迹象,就需要盡快就醫。
上文提及服藥也可能導緻身體發抖,這種情況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此時則需要與醫生商議調整劑量或是更換藥物,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相比生理性身體發抖的原發性,病理性的身體發抖大多與其他病症相關,如帕金森症,在對帕金森症進行有效治療後,由該病症引起的身體發抖也會随之好轉。
最後,在由心理疾病而導緻的發抖問題上,就不僅要在平時注意自己的心态,更要正确看待治療這件事,不要對看心理醫生産生畏懼,發現症狀時盡早就醫。
總結
一時的生理性震顫或功能性震顫,可以通過簡單的調節心态緩解,;但如果是長期的、較嚴重的病理性手抖,則需到醫院做進一步相關檢查,明确病因,對症治療。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