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複制匠,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作品:
人雲亦雲的說法是,《呐喊》共有四個版本,分别是:
1893年版(蠟筆)或為首版
完成度較低、色彩較暗淡
1893年版(蛋彩)
專家評價:
隻可能是瘋子的作品
1895 年版(粉彩)
色彩更為豐富
2012年以1.07億美元價格落槌拍賣,創造拍賣繪畫作品記錄
1910年版(蛋彩)
無眼珠,眼窩空洞
有專家認為,此版為蒙克售出1893年版《呐 喊》後畫出的複刻版
還有其他版本,究竟有多少版,還無定論
1895 年《呐 喊》朩版畫
▍靈感來源與背景:
他說:
“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朋友相繼前行,我獨自站在那裡,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恐怖和戰栗,大自然中仿佛傳來一聲震撼宇宙的呐喊。”
作者出生于挪威,童年時,父母雙亡。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學院學習,但因患病而退學。
《呐喊》畫作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裡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兩個朋友一起沿着海邊便道散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日落時分,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蒙克停靠在欄杆上,疲累難以言說。朋友們繼續往前走,他落在了後面,他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作者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蒙克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着。這樣的恐怖與絕望,最終爆發為一種孤獨可怕的生命的呐喊。
▍他到底看到了什麼?:
看到這樣色彩、線條,尤其是如此誇張的表情,我們不禁好奇作者到底看到了什麼。
盡管藝術家們常常喜歡用背景的色彩和線條去渲染氣氛、表達内在感受,但蒙克的這幅《呐喊》的背景環境卻可能并非憑空想象而來。
在4月25日舉辦于維也納的歐洲地理科學聯盟大會上,奧斯陸大學教授海倫尼·莫瑞(Helene Muri)指出,或許蒙克在畫中表現的根本不是什麼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種絢爛的雲層現象。莫瑞教授特别指出,蒙克很可能親眼目睹過這種名為“珠母雲”(nacreous clouds,也稱貝母雲)的罕見天氣現象,而這種絢爛的雲層現象正好得益于當時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 Volcano)的噴發。
事到如今,到底是自然景觀的啟發還是作者内心情緒的抒發才促成了這樣一幅不朽畫作的問世,我們都不得而知了,但它的張力與神秘會一直吸引着人們對它好奇與着迷......
歡迎關注 下期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