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四書五經六藝

四書五經六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20:48:27

四書五經六藝?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但後來亡于秦末戰火,隻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另一種說法是六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四書五經六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四書五經六藝(四書五經六藝指的是什麼)1

四書五經六藝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但後來亡于秦末戰火,隻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另一種說法是六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四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緻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内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隻是大緻歸類,并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貢獻很大。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曆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拟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内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隻有标題,沒有内容,現存305篇。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六藝

六藝之說有二:

第一種

六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也。《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禦、書、數。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内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禦是駕馭戰車的技術的培養;書是識字教育;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隻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系統過程。“六藝”服務于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周禮.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明史.選舉志》:“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禦、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

第二種

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六經之名始見于《禮·經解》孔子之言,又見于莊子之書。蓋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其後嬴秦焚書,《樂經》散失,僅存《樂記》一篇,乃并入《禮記》中,後遂有五經之名。

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隻剩下了五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