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種緣分,能相識、相知到相愛,再到步入婚姻,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然而在婚前這個充滿幸福的美好時刻,卻讓人很容易産生抵觸和焦慮,并不是因為不愛,而是面對着結婚這件大事,會感到不請自來的“婚前焦慮”。
壹心理在《家庭心理健康手冊》中認為,婚前有這樣的不安,其實大可不用擔心,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婚前的正常心理,借助一些心理學知識可以緩解這些焦慮的情緒。
尤其是婚前反複的情緒以及過度焦慮,這兩件事盡量不要去做,努力去做一個清醒、理智的聰明女人,擁有幸福而美滿的婚姻。
不要總是情緒反複對于即将邁入婚姻殿堂的人來說,喜悅和憂思同樣很多,情緒也會反複變化:
婚後的生活,真的習慣嗎?
婚前的各項準備可真多,好麻煩呀,又和他因為結婚的事,吵了好幾次了,真不知道還要不要選擇結婚了?
結婚後,跟婆婆要怎麼相處,才會沒有矛盾呢?
一想到這些問題,不安、擔心、恐懼,情緒時好時壞,都是正常的。也很容易從結婚的喜悅中,轉為不安。
的确,結婚意味着親密關系的升級,意味着情感生活發生較大的改變,意味着要從無拘無束的生活,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會有情緒不安,易怒甚至争吵,這時就很容易情緒化,一會覺得自己不适合結婚,一會覺得對方是不是自己的良人,一會留戀熱戀時的感情,而對婚姻充滿擔憂。
還有一些人,受父母婚姻破裂或整天吵吵鬧鬧的影響,也會産生消極的情緒,擔心自己的婚姻會不會重複父母的老路。
一旦這些想法集中爆發時,恐婚和情緒化就出現了。很多人就會質疑,這婚要不要結了?這個人到底對不對?自己選擇結婚是否是個錯誤?
有這樣的想法時,就會産生壓力與糾結,一邊害怕錯過這個人,一邊又害怕萬一選擇了怎麼辦。
針對婚前情緒化,壹心理提出:壓力并非毫無緣由地出現,結婚意味着你将增加新的身份和義務。
這是情緒化最根本的來源,換句話說并不是害怕走進婚姻,而是害怕自己無力應付未知的事。
克服情緒化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壓抑情緒,更不要因為“結婚是喜事,就一定得開心“,接受自己的不安,然後減少情緒反複的次數。
婚前,不要總是瞎想一些還沒發生的事,很多煩惱大都是“空想”出來的,及時說出來自己的擔憂,情緒就會穩定很多。不然悶悶不樂的結婚,也會影響婚姻的幸福指數。
不必總是過度焦慮焦慮,已經是每個人生活的常态化,尤其是婚前焦慮會因為情緒的變化而放大。
想要更好駕馭情緒,就要遠離焦慮,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釋放壓抑的情緒。即便是在婚前,如果心中有了迷茫,也可以找朋友或親人吐槽一下,哭一下也沒什麼,反而能更好釋放負面情緒,緩解焦慮;
第二,短暫轉移注意力,如果一直情緒很緊張,可以借“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放松一下,比如親近大自然,進行一些運動,曬曬太陽,讀一些唯美的愛情故事,都可以讓自己慢慢放下焦慮;
第三,不要沒事就焦慮不安。焦慮原本就會讓我們失去内心的正常秩序,在婚前的焦慮會把不安和未知的麻煩,無限的放大。
這個時候如果任焦慮的情緒來來回回的重複,就會産生一種“還沒結婚就這樣,這婚真的沒法結了”的錯覺。
因為整個人已經被負面情緒和焦慮所包圍,根本無法正常思考。這時不妨少看點婆媳之間的各種沖突,少看點渣男出軌的例子,少聽點婚後生活如何的可怕等。
你聽來的消息,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誇張,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都不盡相同,不能拿别人的例子,硬往自己身上套。
想明白焦慮是正常的,恐婚也是正常的,焦慮程度就沒之前那麼強烈了。
當我們個人沒辦法走出焦慮時,要多向身邊人的求助,多用正念來讓自己走出焦慮,多從心理學來了解一下焦慮的本質,然後接納當下。
方法總比困惑多,該求助時,一定要向外部求助來解決當下遇到的難題。
尊重差異,接納不同心理學家認為,在情緒化的狀态中,很能進行理智思考,會習慣性“錯誤歸因,自我懷疑”。
在婚前産生焦慮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懷疑:
負面情緒的慢慢累積,會磨滅對婚姻的渴望,對愛情的信念。
心理補償作用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到挫折時,可能會采取其他方式來彌補自己原有的缺陷,以減輕不舒服的感覺。
這就很好理解在婚前因為恐懼,就會産生感情不牢固,那個人靠不住的各種悲傷情緒。原本充滿欣喜的結婚,突然就不香了,甜蜜也消散了。
這時,不妨多去尊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接納兩個家庭存在的不同,及時進行角色轉換,愛和信心就慢慢回來了。
每一次焦慮和情緒化,都是一次考驗,多去用心理學知識去察覺自己的情緒,去接納現實,這時自然就有了力量與内心的欣喜。
這本《家庭心理健康手冊》不僅講了親密關系相處和恐婚怎麼辦,還從心理學角度分别給出建議,比如從如何走過動蕩青春期,如何化解中年危機?如何讓退休生活過得精彩?如何堅強面對危機等
用更多的察覺,為自己定義人生的價值,讓生活充滿愛和溫暖,這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女人,才是正能量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