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學院附屬小學在哪裡?清晨,雷公山脈峰巒疊嶂,雲霧缭繞;清水江上碧波蕩漾,迤逦不絕在這山水畫廊之間,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像一個個小點,正從一處山腳向山腰緩緩移動半山之上,分布着高低錯落的吊腳樓,最醒目的建築則是一座磚紅色三層小樓,這就是南腳審計希望小學所在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南京審計學院附屬小學在哪裡?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清晨,雷公山脈峰巒疊嶂,雲霧缭繞;清水江上碧波蕩漾,迤逦不絕。在這山水畫廊之間,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像一個個小點,正從一處山腳向山腰緩緩移動。半山之上,分布着高低錯落的吊腳樓,最醒目的建築則是一座磚紅色三層小樓,這就是南腳審計希望小學所在地。
2008年4月,審計署駐深圳特派員辦事處援建的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竣工落成
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由審計署駐深圳特派員辦事處全體幹部職工于2007年捐款援建而成,也是我國第一所以審計命名的希望小學。15年來,審計人與這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大山深處的小學結下不解之緣。它的過去、現在和将來,無不凝結着審計人牽挂的目光⋯⋯
上山
山區的孩子,為了早點到學校,普遍起得比較早。11歲的張宇濤也不例外。2021年9月29日這天,早上六時許,他就爬起來匆匆洗漱。吃完母親熬好的稀粥後,邀着堂弟堂妹準備一塊兒上山去學校。
南腳村主要是苗族聚落,300多戶村民過去都遵循傳統習慣住在山上。随着脫貧攻堅持續推進和鄉村振興接續開展,現在已有幾乎一半的村民搬到了環境更為寬敞、交通更為便利的山腳下。
張宇濤的家,就在清水江畔一處新式吊腳樓裡,那兒緊挨着通往劍河縣城的大馬路,占盡地利之便。
早上七點,和母親道别後,他帶着堂弟堂妹先是跨過一座大橋,沿着曲折的山體公路前行1公裡左右,再拐到一條小路往山上走。
順着山腳往上走,是一段并不輕松的過程。山體陡峭不說,山道也僅有一米來寬。左邊是山體,右邊是陡坡,需要小心翼翼的。但張宇濤走得很快,因為這條道他已經走了五年,并不覺得困難。
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堂妹張柳冰反倒覺得有點兒累,但是“走習慣了”。途中有個被雨水沖刷斷了的小缺口,她略微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勇敢地跨了過去。
山裡的孩子帶着幾分野性,也帶着幾分純真。上山途中,他們話都不多,音量也不大。反而是山上的蟲鳴鳥叫,甚至還在值早班的公雞打鳴聲不絕于耳。路邊的野花野草、森林植被并不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隻希望早點兒趕到學校去。
張宇濤在家裡排行老幺,上面還有哥哥姐姐也在上學。他說喜歡讀書,平時極少去縣城,将來希望到大城市工作,“因為聽說去大城市可以賺很多的錢”。
路上遇到另一個讀六年級的女孩,去過最遠的地方也是縣城。她的理想是把書讀好,将來當一名英語老師,因為“英語成績還行,數學就沒有那麼好了”。父母為了聯絡方便,給她和哥哥、弟弟各配了一部簡易手機,但平時從不帶到學校去。
行至半山腰,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苗寨。張宇濤和小夥伴從苗寨的狹窄巷道穿行而過,迎面撞見一處平坦的小廣場,便抵達南腳審計希望小學了。整個上學路途,張宇濤僅僅花了大約20分鐘。
時間尚早,離正式上課還有一個小時。雖然已經在家墊補過肚子,但張宇濤還是用父母給的零花錢,在廣場旁邊的小吃店排隊買了一根用竹簽串着的蟹棒。
找了廣場一側台階,張宇濤和四個捧着早餐盒子的同學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而在廣場另一側的台階上,幾名高年級的女學生正拿着掃帚打掃衛生。
小吃店老闆1983年生人,也是從這所小學畢業的,她有五個小孩,現在已經當了奶奶。她十分清楚,這所學校的建設發展,“你們審計出了力”。
這所小學完全處在村寨包圍之下,是一個開放式的校園。學校場地局限,僅占地2190平方米,無法實現空間拓展。這處平坦的小廣場,既是學校操場的一部分,也是村民的公共活動廣場。每逢盛大節日,村民都會盛裝在此集結,載歌載舞。
吃完早餐,張宇濤和幾個同學在學校操場上簡單活動了一陣兒,就回到五年級教室去了。不一會兒,琅琅讀書聲便從廣場一側的教學樓裡飄了出來。
援建
南腳審計希望小學坐落在南腳大寨的東面。站在學校遠眺,正前方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谷形地貌,可以一眼望到山腳下的清水江,風景和視野俱佳。
遙想當年,建設這樣一所審計希望小學的構想,其實源于審計人的親身經曆。
2001年,深圳辦在對貴州省國債資金管理審計項目中,深入黔東南州的偏遠鄉村取證。在農村公路延伸審計的同時,他們深切地感受到山區群衆的困苦、教育的落後。
當時,參加審計的同志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是審計取證最順利的一天,但卻是内心最震撼的一天。山區的冬天,從來沒有一絲溫柔。在殘破的校舍中,我親眼看到了農村教育的落後。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混坐在一間教室裡,據說是來自三個不同年級。三扇窗子沒有一塊玻璃是完整的,用泛黃的報紙貼在上面擋風。漆黑的牆壁、七拼八湊的課桌、泛白的黑闆,大多數孩子都流着鼻涕,課桌下面偶爾還能看見幾雙赤腳在晃動。眼前的一幕幕,觸動着我。”
項目結束,審計組雖然回到了深圳,但腦海中那幅畫面始終萦繞在審計人心中。幾經醞釀,反複斟酌,深圳辦在貴州省審計廳的協助下,最終選定了南腳小學作為援助幫扶對象。
南腳村地處偏遠,位于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和貴州省深度貧困縣劍河。從貴陽市搭乘火車到達黔東南州地級行政區首府凱裡市後,一路驅車南下,繞過一座山,還是一座山,穿過一條隧道,又是一條隧道,仿佛眼前有走不盡的路。
正式命名“南腳審計希望小學”之前,它的名字叫“南腳春蕾小學”。學校是由當地村民投工獻料修建而成,為一所一層磚混結構的小瓦房。
學校僅有六間教室和一棟因年久失修嚴重傾斜已停止使用的木質教學樓。由于長年風吹日曬,牆壁中間已經有了明顯的裂痕,部分磚縫中間的水泥已經脫落,臨時塞了一些樹葉、布頭。
教室外面是一塊空地,路面連基本的硬化處理都沒有,晴天跑起來滿是灰塵,到了雨天就泥濘不堪。
潘晔老師已經在這所學校從教23年,他回憶過去的老校舍,“漏光、漏雨、漏風,有時候會拿塑料布遮擋,還得提防瓦片随時掉落”。
盡管條件如此簡陋,但這裡依舊是附近四個村唯一的小學。無奈之下,全校教師和住校生隻有租住在附近的民房裡。
見此情形,深圳辦下定決心幫助南腳人援建一座全新的教學樓,改善山區孩子的教育環境。
2007年5月,在深圳辦的号召下,辦裡審計幹部職工你500元,我1000元,他10000元,每個人都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奉獻愛心。短短數日,100多名職工共計捐款33萬元,援建新校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劍河縣喀斯特地貌顯著,這給施工帶來了一定難度。深圳辦專門派出了具有工程專業背景的審計人員趕赴現場協調指導施工,确保工期質量和進度。
2008年4月17日,南腳審計希望小學新教學樓正式落成。新蓋的三層教學樓拔地而起,新增了教師辦公室、師生食堂,教學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為了表達對審計人捐資助學的敬意,新教學樓剛剛竣工落成,劍河縣教科局就專門立起一座紀念碑,将深圳辦每一位捐款人的名字镌刻其上,以示“吃水不忘挖井人”。
竣工儀式當天,往日沉靜的南腳村張燈結彩,蘆笙嘹亮。村民身着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在新建的操場上,南腳村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升旗儀式。雄壯的國歌在山谷中回蕩,鮮豔的五星紅旗在藍天白雲間迎風招展,上千雙眼睛彙聚在國旗的那一刻,苗家老鄉的眸子間忍不住泛起點點淚花。
在竣工儀式現場,時任劍河縣縣長楊建平代表全縣人民贈予深圳辦一面錦旗,上書“情系貴州劍河,心在希望工程”。
儀式當天,碰巧一對在外地打工的夫妻回家探親,還沒走到村口就聽見了鑼鼓聲聲,原以為是當地村民擺喜宴,沒想到竟是村裡新建了小學,看到這些激動不已。妻子迫不及待地拉着一雙兒女,找到了工作人員。她掩飾不住地激動,說起在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去了大城市才意識到,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如今村裡終于有了一所像樣的學校,心裡踏實了很多。說完,她又和兩個孩子一起,向工作人員深深鞠了一躬。
在熙熙攘攘的慶祝人群中,一位90多歲高齡的苗族阿奶慈祥地坐在廣場角落裡,嘴裡一直念叨着“薄吼、薄吼”,經本地人翻譯,是苗語“感謝”的意思。大多數村民隻聽說學校是深圳來人援建的,卻不知道深圳在哪裡、審計是幹什麼的,隻知道是一群好心人。
新教學樓的建成,也讓全校師生“獲得感”倍增。在南腳從教9年、現已調到劍河縣城關一小的張安琴老師,用“從糠籮掉到米籮”來形容這種變化。在南腳從教16年的侗族老師陶其仙則認為,審計人的援建對山區教育是一種莫大的支持,環境改善了,教學“更上一層樓”,對孩子成長也産生了正向激勵作用。
歲月彈指一揮間。15年來,已有400多名學生從這裡畢業,走出大山,奔向更廣闊的人生舞台。如今從遠處凝望這座教學樓,雖然許多外牆皮已經剝落,留下些許歲月斑駁的痕迹,但是樓體依然堅固挺拔,巍然傲立在群山之巅。
扶智
“铛,铛,铛⋯⋯”幾聲清脆的鈴聲響起,課間操時間到了。三層教學樓六個班級的學生迅速趕到操場集合。
除了常規的課間操之外,南腳審計希望小學還有一個加項,就是用手語舞演繹《感恩的心》。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孩子們在空中劃出一顆顆大大小小的愛心,帶給人一種無聲的震撼。這是他們堅持多年的習慣,也是山區孩子表達對社會各界幫扶的感恩之情。于學校而言,則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
2021年9月,深圳辦捐資助學儀式現場
2021年9月28日上午,課間操結束之後,學校還舉行了一個捐助儀式。此前一天,代表深圳辦前來看望師生的審計幹部,已經在劍河縣城仰阿莎超市購置了簽字筆、作業本等常用學習用品共150套,價值4000餘元。一同前來慰問的黔東南州審計局領導周小燕、龍家茂獲悉學校缺少辦公用紙,也購買了30箱紙送往學校。劍河縣審計局副局長張承忠還帶去了慰問金。
得知是要給每個人發放筆和本子,孩子們興奮不已,滿滿一操場盡是141名學生此起彼伏的聲音。老師不得不用擴音器喊話維持秩序。最後,按照年級順序,學生們十人一組,到臨時拼起來的桌台處,逐一領取了學習用品。
領到簽字筆的張柳冰,還把筆盒子拆開數了一下,一共14支,而且是彩色筆套,這讓她直呼:“很喜歡,可以用很久了!”
十五年如一日,深圳辦以拳拳之心傳遞溫暖,默默在這所山區小學扶貧扶智,助其長遠發展。
自2007年捐資建校後,深圳辦審計幹部數次前往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看望慰問苗族師生,深入了解學校建設和辦學遇到的問題,力求在扶智上下功夫,不做“一次性”扶貧。
2010年4月,為了使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的苗族師生獲得持久長效的幫助,深圳辦設立了教師和優秀貧困學生獎學金,精心制定《貴州省劍河縣南腳審計希望小學貧困優秀學生獎學金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确保獎學助學機制效果,并捐贈5萬元作為首筆獎學金基金。5月,前往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簽訂捐贈設立獎學金合同。12月,為該校學生頒發了第一筆獎學金。
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地域民情實際,深圳辦還專門設置了特殊關愛獎,以鼓勵那些失去親人、家庭貧困的學生安心學業、自強不息。
小龍是一個失去雙親的孩子,也是這一獎學金的受益者之一。2011年夏天,小龍領到獎學金後,和老師請了假,然後緊緊地攥着信封飛奔回家,在山路上留下了一個單薄的背影。十分鐘以後,他又氣喘籲籲地跑了回來,硬是拉着前來的深圳辦審計幹部去他家坐坐。他家是離村口不遠的一座兩層吊腳樓,依偎在兩顆粗壯的大樹中間,樓下一層一半是廚房,一半是豬圈。從地面一個簡易樓梯爬上便是二樓的卧室,昏暗的房間中,隻有木闆之間的縫隙透出微弱的亮光。整個房間沒有床,幾床單薄的被子卷成卷靠在牆角,一張雜亂的桌子上擺着各種苗家繡品。對于這個平均年收入隻有1000元的家庭來說,信封裡這400元的獎金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有了這些錢,奶奶可以少熬幾個夜晚做苗繡,生活費有了着落,一家人露出久違的笑容。
在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現任校長肖明光的記事本上,記錄着這樣一組數據:2017年,現金13400元(其中,學生獎學金7800元,十佳少年2400元,特殊關愛3200元),學生校服217套,器材折價2975元;2018年,教師慰問金7000元,學生校服212套,鉛筆、圓珠筆各212盒,電子表、書包、筆袋各212個;2019年,現金13200元,學生獎學金7800元,十佳少年2400元,特殊關愛3000元⋯⋯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肖明光看來,“全體師生應時刻銘記捐資人的善舉,勤教笃學,不負厚望”。
劍河縣教科局督學曹安國證實,南腳審計希望小學雖然地處大山腹地,條件受限,但教學質量在全縣小學中處于中上水平。2018年、2019年,在劍河縣30多所同類村級完小考評中,學校分别位列第二名、第三名。2020年,縣教科局調整評價方案後,南腳審計希望小學教學質量仍然位列第7名。
黔東南州審計局副局長周小燕多次到訪這所以審計命名的學校。在她的觀察裡,這裡的孩子生活環境相對閉塞,但是勤奮刻苦的勁頭并不輸城裡的孩子。
正在讀六年級的吳靜安,是鄰村中都人。父母聽說南腳審計希望小學教學質量不錯,就把他寄宿在山下外婆家,每日走讀。2021年五年級期末考試,他名列全班第一名,得到了深圳辦設立的學生獎學金500元獎勵,這讓他學習更有勁頭了,“希望将來上高中,考大學”。獲得“十佳少年”200元獎勵的張琳,就讀六年級,從一年級至今,她一直都是班長,她希望好好學習,将來可以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15年來,深圳辦先後7次前往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看望慰問師生,為該校評為“學年優等生”“十佳少年獎”以及家庭貧困、失去單親或雙親的學生累計發放各類獎學金10萬餘元,數批審計幹部曾來此對師生進行過愛心幫扶。
2011年6月,深圳辦在南腳審計希望小學設立獎學金,圖為簽訂儀式現場
從新建教學樓到設立獎學金,從寄送扶貧物資到引導樹立遠大志向,遠在千裡之外的審計人,持之以恒地将愛心和希望傳遞給苗族同胞,為山區孩子托起美好的夢想。
希望
臨近正午,午餐時間到了。孩子們從教室裡蜂擁而出,在教學樓右側的食堂門口排起了長龍。
午餐是這些山區孩子享受國家營養餐計劃的一餐。國家補貼标準是每位學生5元。如果是住宿生則加上早晚餐,一共補助9元。
孩子們就餐使用的都是統一配置的大号不鏽鋼碗。9月28日這天,他們的午餐是蒜薹炒肉絲,外加一個蘿蔔湯。打飯的苗族阿媽給每個孩子碗裡都堆得滿滿的,像一座座小山包。飯菜如果不夠,還可以随時添加。
打完飯菜的孩子們,有的就近在廣場上蹲着吃,有的三五成群在台階上、涼亭裡坐着吃,有的則跑回教室或坐在樓梯間吃飯。
“如果條件允許,加蓋一個學生餐廳就好了。”前來慰問的深圳辦審計幹部敏銳地發現現有食堂空間有限,無法滿足集中就餐需要,如能在食堂上面再蓋一層,孩子們就不至于散亂各處就餐,衛生環境也更好一些。
六年級班主任彭太波老師介紹,由于缺少一個固定餐廳,每逢刮風下雨,學生在外面吃飯要“速戰速決”。
上述情形,肖校長也頗覺無奈。因為山區小學經費有限,這一想法,隻能是一種追求完美的“小希望”。
審計人的“小希望”還不止這一項。比如,開放式環境給學校管理提出了挑戰,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如果采取封閉式管理,将學校對外出口的路改換一下位置,就會好很多。
此外,露往霜來,經年累月,教學樓也日漸老舊,外牆修繕也應該提上日程。
教師和住宿生的生活、休息等問題,也常讓審計人“牽腸挂肚”。學校目前僅有18人住校。11名男生、7名女生各住一間宿舍。宿舍光線不好,屋頂沒有隔熱層,夏熱冬冷。審計幹部希望從這些細節入手,推動現狀改善。
早在2015年冬,得知寄宿的30名學生晚上取暖條件差、被子單薄,深圳辦的審計幹部就曾從千裡之外寄來加厚的冬被、被罩等生活用品,在寒冷冬日裡給這些住宿學生送去春天般的溫暖。
由于地勢較高,山上停水停電時有發生,加上沒有安裝熱水器,學生洗澡、用水用電都不是很方便。為了照顧好這些住校生,學校除了安排一名宿管阿姨負責照顧日常起居外,還安排九名在任教師晚上輪流值班,守護孩子們的安全。
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是,深圳辦援建的這所教學樓一共隻有九間辦公用房,除去一至六年級各一間教室外,有一間專門辟給當地辦幼兒園,有一間放置教學實驗用具的功能房,剩下的一間則是九名教師集體辦公的地方,因為場地狹小,教師們連午休的地方都沒有。
“如果能在食堂和學生宿舍上面加蓋一層,上述問題都會得到有效解決。”黔東南州審計局政府投資前置審計中心主任龍家茂分析認為,上面一層總面積不到150平方米,粗略估算投入15萬元就可以實現目标。這樣學生餐廳有了,老師休息的地方也有了。
然而,由于寨子下面是河流,攔水築壩,水位上升,導緻邊坡不穩定,存在發生地質災害的隐憂。再加上經濟社會發展,許多家長将孩子送到縣城讀書,學校生源也在銳減,學生已從入學高峰時期的260人降至141人。學校在不久的将來會不會撤并合校,搬遷到交通更為便利的山腳,也是一個未知數。
多重因素疊加,給深圳辦下一步幫扶的投資決策部署帶來一定影響,也給當前學校的未來規劃和實際投入帶來不小的變數。
這些枝枝葉葉的事項,前來慰問的審計幹部都會認真做好記錄,以便回去跟特派辦領導詳細彙報,共同研究解決。其實,不管軟件硬件,大事小情,關于這所學校的一切,審計人都記挂于心,并努力為其排憂解難。
“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學校改善發展環境。長遠看,學校搬到山下更方便就學。作為全國第一所以審計命名的希望小學,無論它将來如何發展,我們都要加倍呵護,哪怕是綿薄之力,也要久久為功。”深圳辦特派員段大波認為,千方百計為南腳審計希望小學辦實事,助力其更好地發展,是審計人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21年9月,學生領到審計人員現場發放的學習用具,喜笑顔開
随着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關于這所審計希望小學的諸多“小希望”,終将在時代的洪流中迎刃而解。靜靜流淌的清水江,一路緩緩向前,用自己的方式向人們講述着審計人與南腳審計希望小學的故事⋯⋯(記者 李兆勤 通訊員 于玲)
素材來源:《中國審計》2022年1期
(責任編輯:李亮 宋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