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下一句

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下一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10:50:39

今天繼續讀《史記》選文《陳涉世家》節選。這是九年級下的一篇長文,有800多字。沒法快速讀,隻得一點一點往前推進。

讀到“吾聞二世少子也”一句時,我卡殼了。句子不難,很容易懂,直譯就是“我聽說二世是(始皇的)小兒子。”此處的“也”,當然隻能表示判斷語氣,這毫無疑義。隻是,為什麼呢?

之前,我牢記了韓峥嵘先生總結的“也”字用法。他說,當“也”字用于陳述句時(排除分句末表示提示和停頓的用法),隻表示3種語氣,即判斷語氣、肯定語氣解釋語氣。确定語氣的方法是:

1、如果“也”字用在名詞性謂語後,則表示判斷語氣,可以譯為“是”;

2、如果“也”字用在動詞或形容詞性謂語後,則表示肯定語氣,可以譯為“是…的”或“呢”;

3、如果“也”字用在因果複句的末尾,則表示解釋語氣,可以譯為“是因為(由于)”或“是”。

在今天之前,這個判别規則都沒有被打破,很好用。

可是,今天這句“吾聞二世少子也”讓我為難了。你說這個“也”字看起來也不像用在名詞性謂語後呀,可是上下文義又非常肯定它一定是表示判斷語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同樣的例子,可見于陶淵明的《五柳先生》首句“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遍查網絡資料無所得。

可是,我就是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總該有規律可循才對呀。

無奈之下,我隻好自己找出文言文語法書來讀,仔細研究相關的謂語部分。最終得出結論如下:

要想理解“吾聞二世少子也”中的“也”字,根源還在于這句話中的謂語是什麼。

查證之後,可知,這是兼語式的複雜謂語,實際上可以理解為至少有兩個謂語。本句中,“吾”是主語;“聞”是前謂語;“二世”則是兼語,既承上作賓語,又蒙後作主語;“少子”是後謂語。可以看出,“也”字是用在後謂語“少子”後,也即名詞性謂語後,因此,此處“也”字是表示判斷語氣,譯為“是”。

如果我們把這一句斷句為“吾聞二世,少子也”,是不是更好理解呢?

相同的例子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其首句是“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其中的“也”字也不好理解。但倘若我們仔細分析,首先發現這是一個省略句和倒裝句,補充省略,調整字序後,真實的句子是“(吾)不知先生何許人也。”在這一句中,省略的“吾”是主語;“不知”是前謂語,“先生”是兼語,承上是賓語,蒙後是主語;“何許人”是後謂語;所以,此處“也”字是用在名詞性謂語後,表示判斷語氣,譯為“是”。

這一句,是否也可以斷句為“吾不知先生,何許人也”呢?

以前,我看書時也追求快和廣。讀一本書,略知文義後就換另一本,終無所得。現在,我隻想慢讀一本書,通過一本書就達成文言文的工具性目标。

今天偶然在B站刷到林群院士的演講視頻《數學那些事兒》。他竟然也講到,數學學習要“少則多,多則少”。他說,讀很多書,沒有時間思考,看似知道的很多,實則什麼都沒有掌握。所以我們要找真傳,即使讀得少,但是帶着思考去讀,能把一個問題想明白、想透徹,才是數學學習的正路。

數學如此,語文豈非更是如此?

我想起自己當年上大學時,是真沒有學好微積分。因為我着實被它迷住了,想仔細看懂那些定理都是怎麼被證明的,以至于期中考試竟然不及格。我詢問同學,問他們的分數怎麼考那麼高,他們說,隻要背公式就行了。我又問他們,若如此,那些公式到底怎麼來的,弄懂沒?他們說,我哪管這個呀,隻要背熟公式能做題就行。我恍然,原來這樣也可以啊。于是,後半個學期,我也不管懂不懂,背公式就完事了,多大一點事。所以,期末考試,微積分我也考了将近滿分。隻是,我始終沒覺得我懂了微積分,之後,我更願意學線性代數,甚至概率論都比微積分學得好。

林群院士還說,我們要真正做到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而知滄海。我太贊同他這句話了。于古文而言,讀透一本書,不就是窺一斑而見全豹嗎?

年歲漸長,始覺年長智者所言,皆拂去浮華,字字金玉!

以上。

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下一句(吾聞二世少子也)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