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英]安東尼·麥高恩
摘編丨肖舒妍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學漫步》
作者: [英]安東尼·麥高恩
譯者: 王喆
版本: 未讀丨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
我有一隻狗,叫孟弟,是隻邋遢的馬爾濟斯犬。孟弟看起來就像一朵不稱職的白雲掉到了地上,還在爛泥裡打了會兒滾。他的眼睛是黑的,眼神難以捉摸,鼻子是黑的,小胡子像被煙熏過,也黑不溜秋的,因為他總喜歡湊到散發香味的犄角旮旯嗅來嗅去,而這“犄角旮旯”既可以指身體部位,也可以指地理方位。
論智力,馬爾濟斯犬通常被描述為“平平”:跟時刻警覺的貴賓犬和能下棋的柯利牧羊犬相比稍顯笨拙,但跟成天呆頭呆腦地盯着網球看,希望它能活過來的拳師犬,以及成天像磕了藥、絞盡腦汁防止自己吞舌頭的阿富汗獵犬相比,智商則高上不止一個檔次。孟弟不會耍把戲,叫他“過來”,沒用,他甚至連“坐下”都不聽,然而他會靜靜地等你向他走去,仿佛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有趣的事了。
盡管我對孟弟的智力成就有點兒苛刻,但他總會帶着一副認真而疑惑的表情,仿佛在以一種有條不紊的方式試圖解開某套密碼,抑或在認真思考宇宙的隐藏意義。
我從未在西方哲學著作中見過狗的身影,直到我主動去尋找。突然間,我發現它們到處都是,有時候潛伏在字裡行間,仿佛知道自己因為吐了一地或在櫥櫃裡偷吃而惹上了麻煩,而其他時候,它就躲在光天化日之下。
鑒于人類與狗源遠流長的親密關系,狗滲入我們的智力文化、神話、故事,以及哲學探索的方方面面也就不足為奇了。考古學家發現,很難确定狗是從什麼時候被馴化的,盡管最佳猜測是三四萬年前。很可能一開始在我們祖先的居所周圍漫步的是狼,然後經過幾萬年時間,狼群中與我們現代的狗很像的那一部分分化了出來,這一過程是由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結合而産生的。
一萬五千年前,當時的我們還不會農耕,但人和狗已生死相依。關于人狗共同生活的最早鐵證出土于德國的一個采石場,是三具舊石器時代的遺骸: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隻小狗,合葬在了一起。這隻狗曾患有犬瘟熱,而唯有在人的照顧下,它才能活那麼久。這隻狗太過孱弱,根本沒法用來打獵,所以它在群體生活中,必然有其他用途:它是一隻寵物……
細觀古今,在大多數人類文化中,狗都得到了尊崇。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認為狗是善良的領路者和守護者,将死者領往靈魂世界。埃及人或許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們對貓的喜愛,但狗也常常和主人合葬,并被做成木乃伊。流傳至今,第一隻有名字的動物是一隻風度翩翩的獵犬,名叫“Abuwtiyuw”(我也不知道這個名字該怎麼讀),這隻獵犬生活在埃及第六王朝時期(前2345-前2181)。
動畫《101忠狗》劇照。
稍微往靠近西方哲學傳統的時間、地點看一看,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徒就被狗的聰慧和正直深深吸引。波斯人認為狗會守護死者前往天堂的大橋,這與瑪雅神話不謀而合。狗也是光明與黑暗永恒之戰的主要參戰者,是善神阿胡拉·馬茲達的手下,同惡神安格拉·曼紐手下的昆蟲、蛞蝓、老鼠、蜥蜴、青蛙,恐怕還有貓作戰。而狗之所以會站着不動,安靜地盯着前方的虛空,正是因為它們能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惡靈。因此,若虐待這場大戰中我們強有力的盟友,必定會在今世和來世受到嚴厲的懲罰。殺狗的人必須做很多事來贖罪,其中包括殺一萬隻貓。所以,沒錯,瑣羅亞斯德教徒毫無疑問是愛狗的……
再稍微朝靠近哲學起源的地方看一看,希臘的英雄時代出現了奧德修斯的忠實獵犬阿爾戈斯,這隻狗等主人回家一直等了二十年。曾經健步如飛的它,如今躺在糞堆上,饑腸辘辘、飽受折磨。但整個伊薩基,也隻有它認出了奧德修斯。它得到的補償是英雄的眼淚,最終幸福地咽了氣。但換種角度,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如果戰敗,最大的恥辱就是在戰場上被剝光甲胄,赤條條地被扔去喂狗。
到現在為止,我們讨論了曆史、神話、傳說,但我們第一隻完全與哲學有關的狗要等到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才出現。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試圖給正義(以及其他許多東西)下定義,并建立一套完美社會的标準。理想政府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就是護衛者階層,即領導和保護國家的哲學家戰士。護衛者應該具備哪些品質呢?他們必須對國民友善仁慈,對敵人毫不留情。而這些包含真知的品質,在哪裡才能找到呢?答案是,在家犬身上能找到,它們單憑直覺就能知善惡、辨敵友,它們會去舔主人酒友的手,哪怕對其他情況一無所知,但對不受歡迎的入侵者則毫不留情。
它的這個天性确有迷人之處;
是真哲學家。
何出此言?
根據是:狗全然憑認識與否區分敵友。一個動物能以知與不知辨别喜惡,怎麼能說它不愛學習呢?
确實如此。
愛學習和愛智慧,不就是哲學嗎?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劇照。
我們的哲學狗以這個方式初次登場,的确算得上體面。但柏拉圖對狗的看法并非總是褒贊,他會直接罵那些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是“狗”。這就把我們引到了哲學領域最著名的狗身上了。如今犬儒(希臘語原意是如狗一般的)一詞在《牛津英語詞典》裡面的意思是:“不相信人的動機和行為是真誠或良善的,并總以嘲笑、譏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這一看法的人;憤世嫉俗的人。”
上面描述的并非正面形象:一個薄嘴唇的厭世者,他譏笑别人的好意,不停地撕下道德的面具,揭露背後的僞善。這個詞的現代含義清晰地體現在最初的犬儒身上,他們是一群四處遊蕩的思想家,與柏拉圖處于同一時代,但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犬儒們生活簡樸,視财富與世俗成功為糞土,穿着破衣裳,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大罵富人們的貪婪和物欲。質疑一切習俗,譏笑所有道德或宗教傳統。但犬儒主義的要旨是緻力過上德性的生活,犬儒們的批判盡管極具破壞性,卻依然是通往啟蒙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這和狗又有什麼關系?對于犬儒這個名稱的起源,有幾個不同版本的故事。可能是因為第一個犬儒——安提斯泰尼在一個名為“白犬之地”的體育場講學。而我更傾向于另一個故事,柏拉圖因為一直遭到最偉大的犬儒,安提斯泰尼的弟子,錫諾帕的第歐根尼的招惹和捉弄,大罵道:“你就是一隻狗!”這可把第歐根尼逗樂了,他很樂于做狗。有個達官貴人對第歐根尼扔了根骨頭,也罵了同樣的話,第歐根尼擡起一條腿就朝對方身上撒尿。事實上,第歐根尼的确看起來有點兒呆傻,他因聽講座大聲吃東西和在跟别人交談期間肆無忌憚地放屁而聲名狼藉。他要麼在挑牙,要麼在挑起争端。如果他走進“安靜車廂”,将會成為所有人的噩夢……而他則會怡然自得。有一次,第歐根尼在柏拉圖最心愛的地毯上擦自己髒兮兮的腳,還說:“我在踐踏柏拉圖的虛榮。”柏拉圖則巧妙地回應道:“第歐根尼,你是有多傲慢,才會裝作不傲慢。”這是柏拉圖唯 一一次反擊勝利。
犬儒們之所以被貼上了“如狗一般”的标簽,主要在于他們有一個廣為诟病的特點,即對身體功能的表露毫不羞恥。第歐根尼會随地大小便;而他的弟子底比斯的克拉特斯則更進一步,與妻子希帕爾基亞直接在衆目睽睽之下行雲雨之事。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打野戰”在英語裡又叫dogging了。
克拉特斯和希帕爾基亞很長壽,他們就睡在雅典的城門口和柱廊下。而他們的導師第歐根尼更為高壽,據記載,他一直活到了九十多歲。最後,狗又出現了。對于第歐根尼的死,有幾個不同版本,一說他憋氣憋了好多天(這麼做基本就能達到目的了);另一種比較平庸的說法是他吃了生牛腳,食物中毒而死;還有一個版本更符合這位犬儒:據說第歐根尼在給自己的狗分章魚吃的時候,被一隻狗咬了,随後傷口潰爛而死;再有一種說法是他被狗傳染了狂犬病。
動畫《101忠狗》劇照。
其實第歐根尼并非第一個因狗而死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是最早一批哲學家之一,死得特别慘。赫拉克利特是個貴族,特别厭惡平民,認為自己所說的真理隻有少數人能懂。他說,上等人時刻準備着放棄一切,以追求不朽的榮耀,而大衆則如牛群一般什麼都不想,隻懂吃喝。他的命運,哪怕不能算應得,但和他本人多少是相符的。他患上了水腫,于是自己塗牛糞來治療,因為他相信牛糞可以吸走多餘的水分。而正在這時,一群狗發現了他,因為認不出他是人,所以把他給吃了。
在之後兩千年裡,哲學裡狗的身影出現得相對較少,而諷刺的是,這期間的哲學一直在柏拉圖的偉大弟子亞裡士多德的支配之下,而亞裡士多德是個挺教條的人。等到了後文藝複興時期,哲學蘇醒,狗又回來了。
一隻狗孤零零地出現在伊曼努爾·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這本書是西方形而上學最偉大、最難懂的作品之一。在接下來的漫步中,我們還會多次提到康德,但現在我們隻要知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試圖在批判的同時彌合哲學史上一個曠日持久的分歧:有一派哲學家堅信知識是從純粹思維中得來的,而另一派則宣稱我們隻能獲取通過感官到達心靈的知識。為了解釋理念同感官經驗之間的間隙是可以填平的,他舉了個狗的例子。
狗的概念指示出一種規律,依憑這種規律,我的想象力才能追尋、描繪或圖畫出一隻四足動物的一般輪廓、身形或形狀,而不受限于經驗所提供的任一單一或個别形狀。
康德說,如果沒有“狗”的概念,那各種各樣的感官知覺——耳朵、皮毛、耷拉着的舌頭、翹起來的腿——就會在背景噪聲中消失。“狗”的理念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足以将我們面前世界中的各種殘片統一起來,塑造成我們熟悉的朋友和夥伴。但這個詞依然很模糊,煩人的小吉娃娃和傲慢的大丹犬都能囊括在内。
我們在前面提到了維特根斯坦,并且聊到了他是如何在語言和社會實踐的網絡中找出字詞意義的。交流包括參與一系列相互交織的“語言遊戲”,而我們對這些不同語言遊戲的了解使得溝通成為可能。在維特根斯坦探究“意義”的界限時,前後多次提到一隻困惑的狗——這隻狗似乎一直在努力嘗試成為人類。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來理解适當的文字遊戲,導緻它對未來既不懷有希望,也不有所畏懼。而且狗不會說謊。
和任何其他語言遊戲一樣,說謊是一種必須學了才能會的語言遊戲……為什麼狗不會裝痛?是太誠實嗎?人能教狗裝痛嗎?也許,人能夠教它在一種特定場合哀号,仿佛它很痛,盡管它并不痛。但這種真正的假裝行為所需的環境是缺失的。
關于狗不可能裝痛這一點,我覺得維特根斯坦說的很對。但即便是哲學家也肯定不能說狗“感覺”不到疼痛的吧?我最後一個哲學狗的例子盡管會讓人不快,但同時也能對我們有所啟發。我們得回到十七世紀勒内·笛卡爾的作品上來。笛卡爾之所以在動物愛好者群體中聲名狼藉,是因為在他看來,所有非人類的動物都隻不過是“天然的自動機”,是毫無靈魂的機械裝置,無法思考、無法感受情感,也無法感受疼痛。
有兩件笛卡爾的逸事經常被人提起,這兩件事都指出了他的這個理論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一天,這位哲學家在和他的朋友漫步時,瞥到了一隻懷孕的狗。一開始,他上去撓狗的耳朵,對它關懷備至。随後,讓同伴大驚失色的事發生了,他朝狗的肚子踢了一腳。接着他開始安慰驚恐且傷心的同伴,對他們解釋說,狗的哀号隻不過是齒輪的摩擦聲,因為動物是不會感到疼痛的,他們應當将這份同情留給苦難中的人類。
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劇照。
另一件更可怕的逸事與他妻子養的小寵物狗有關。這位哲學家在讀到威廉·哈維有關血液循環的發現時深受鼓舞,并決心親自探究觀察一番。他一直耐心地等待,直到妻子和女兒都出門辦事了,他一把拎起那隻小蝴蝶犬(就是那種長着像蝴蝶翅膀那樣的大耳朵的狗),把它帶進了地下室,在那裡進行了可怕的活體解剖。
至于笛卡爾的妻子和女兒回到家發現屍體後作何反應,曆史并沒有記載。
為什麼沒有曆史記載?因為笛卡爾既沒有妻子,也沒有女兒。這位哲學家終生未婚。這個故事完全是捏造的,是網絡愚蠢的地獄之火升騰的熱氣虛構出來的。但這裡描述的恐怖事件确實在大約兩百年後發生了。行兇者就是十九世紀大名鼎鼎的解剖學家克勞德·伯納德(1813—1878),這個心狠手辣的人會将活生生的、有意識的、未被麻醉的狗(還有兔子)大卸八塊。他對妻子漠不關心,而且他還真的解剖了她的小狗。所以,妻子的憤怒可想而知,她離開了伯納德,并成立了一個反虐待動物組織。而這個故事之所以被套到了笛卡爾頭上,原因就出在他認為動物是自動機的觀點。
那麼,那隻懷孕狗狗的故事呢?如果确有其事的話,那涉事者就是後來的法國哲學家尼古拉·馬勒伯朗士(1638-1715)。同樣,正因為笛卡爾名聲太大,所以這類故事都跟他扯上了關系。
差不多啦,哲學領域的狗已經說得夠多了,現在,讓我們的狗也學一些哲學吧!
作者|[英]安東尼·麥高恩
摘編|肖舒妍
編輯|李永博
校對|李項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