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态

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19:50:42

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态?以哲學凝練時代精神 用理論挺立中國立場,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态(以哲學凝練時代精神)1

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态

以哲學凝練時代精神 用理論挺立中國立場

——“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與中國風格”高峰論壇述要

作者:陳豔波(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其價值在于反映時代問題,回應現實關切。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創新和偉大成就,要求我們在哲學思考中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挺立中國立場,體現中國風格。2021年7月10日,“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與中國風格”高峰論壇在貴州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大學等國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4位知名學者作為特邀嘉賓在論壇上作了主題發言。學者們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構建”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讨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緊跟時代步伐,用理論洞見穿透現實迷霧,将實踐的經驗總結為思想的上層建築,是哲學的本職工作,也是哲學作為時代精神之精華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這一重要論述,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為世界文明進程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是本次高峰論壇的一個重要話題。

郝立新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從本民族自身的特點和世界現代化的曆程兩方面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一方面,由于中華民族具有開放包容的文化特點,使得我們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上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因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辟的,使得這一進程區别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總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還是和平崛起的現代化。

汪信硯教授着重讨論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取決于馬克思主義同兩個方面的中國實際實現了結合。一個是中國的曆史實際,特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得以現代化,同時馬克思主義通過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得以本土化。另一個則是中國的現實實際,不同時期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方面的發展态勢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

賀來教授從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張力出發,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現代化經驗,認為一方面我們形成了反抗西方先驗主義、同質化和一元化的現代化模式,另一方面在40多年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識,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漆思教授則進一步闡發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統一的個性化發展道路。要回答道路選擇的問題,必須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人類發展的普遍性因素,二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特殊性因素。前者是指人類社會普遍遵循的共同價值,後者是指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精神和文化。

李建軍教授詳細闡述了個性化、特色化對中國風格和中國立場的重要意義,認為要走出經濟窪地,首先要占領精神的高地。我國擁有豐富的特色語言文化、生活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等寶貴資源,亟待進一步發掘和利用。

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

現代學術體系最早是由西方人建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哲學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向西方學習,用他們的理論來觀照中國的現實。這一學習過程無疑為推進我國哲學學術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然而,亦步亦趨的學習不但造成諸多西方理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更使得我國哲學研究長期在國際學界缺乏原創性貢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成為本次高峰論壇探讨的另一話題。

吳曉明教授指出,中國學術從學徒狀态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标志是能夠提出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從總體上看,中國學術的發展已經到了提出自我主張的時代。要全面迎接這一時代,完成從學徒到自我主張的轉變,必須讓學術研究深入到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當中,提出我們自己的學術主張。

孫周興教授提出,中國傳統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先驗哲學的另一種哲學樣式,哲學研究的中國主張應該積極發掘和利用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資源。先驗哲學以形式觀念為理想和标準,以這種哲學範式建立的西方現代社會危機重重。不同于這種強邏輯論證的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強調人的生命經驗,使它不但能夠化解西方哲學造成的社會危機,同時能夠極大助益我國哲學研究提出自我主張。

劉成紀教授則認為,哲學的共通性遠大于差異性,中國傳統哲學也是一種追求普遍性的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自始就有一種天下觀,從來不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因此,所謂哲學研究的中國立場和中國風格,一定是從中國出發,進而對共同世界、共同人性的思考。

張連順教授指出,當今世界,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都已經不再是單一勢力全方位主導的局面,多極化在各個領域都已經是主流常态。

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

話語體系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表達自身思想的概念載體,是表達與接受、解釋與理解、評價與認同等人類交往行為必須依靠的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實際上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自身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整體思想風貌的自覺,是思想、學術、理論的主體性得以确立的直觀體現。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不僅是建立學術自信的需要,更是概括新理論、提煉新概念的要求。

蓋建民教授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必須既要有中國立場,同時也要善于吸收外來的思想文化,用中國立場審視外來文化,用中國話語消化外來思想。

張柯教授談到,哲學研究的中國話語不是既有的、現成的,而是不斷地曆史地生成的,我們對外來思想的學習、思考和翻譯正是在助力這種自我生成。學習和翻譯外來的經典理論,将它們轉化為漢語表達的一部分,是形成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習外來思想的過程,既是豐富我們自身哲學話語體系的過程,也是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建立自身主體性的過程。

張學立教授認為,在通過中外交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客觀地描述差異,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内部找到關聯性,形成不同文化之間的彙通。

陳凡教授提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建構首先要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其次要推進基礎理論的應用研究和社會普及。在夯實學術基礎的前提下,還要将基礎理論推廣到實踐應用之中,推廣到人民群衆的生活實踐之中,如此,才算完成了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

仰海峰教授進一步認為,隻有加強原創性基礎研究,才能切實推進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原創性研究的突破則要經過三個層次的努力,首先是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運用社會曆史和思想曆史交叉定位的方式評估前人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後是充分發揮研究者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創造屬于自身的思想理論。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9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