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飄蕩,讓地獄化為天堂。
由法國著名導演克裡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而它作為一部頗具教育意義的影片,也始終占據着豆瓣電影top250的前列。
電影采用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一位熱愛音樂卻郁郁不得志的鄉間教師克萊蒙·馬修,為了生計到一所輔育學校當助理教師——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
在這個充斥着混亂的學校裡,上一任老師便是因為被學生割傷,縫了十幾針而憤然辭職。盡管他走前一再告誡馬修要小心,但馬修依然在上班第一天就遭到了各種惡作劇的洗禮。
此外,這裡的校長是個唯利是圖的家夥,隻想要借教育事業這一身份爬到上流社會。而對于學生們,他也教導無方,隻知采用處罰的手段來對付犯錯的學生。但他不明白,這隻會助長學生們的反叛心理,使得他們更多地搗亂、犯錯。
在這樣的環境下,新上任的馬修隻得無奈地看着學生們的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他偶然發現孩子們漂亮的嗓音,開始将班級“改造”為一支合唱團。歌唱中,孩子們的眼神變得清澈、幹淨,而他們也在與馬修這種富有共鳴的精神交流中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雖然最終馬修因為學校的失火事件被校長解雇了,但他帶給孩子們的改變卻永遠留下了。重溫這部電影,我将從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以及片名意義入手,解讀這部電影。
01 人物塑造: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是故事的靈魂,也是整部影片的意義所在
影片中的出場人物,不過是校長、神父、幾名教師和幾十個學生。但正是這簡簡單單的角色設定,卻讓整部電影十分成功。而影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更是将其教育意義體現到極緻。
1.馬修老師:對于學生的惡作劇平和處理,循循善誘的引導使得學生不經意間産生改變
克萊蒙·馬修曾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然而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并無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當多年在各領域的嘗試都失敗後,他最終成為了“池塘底輔育院”的助理教師。那時候,失意的馬修覺得似乎連“池塘底”這個名字都是為自己而取的。
然而,混亂的教學生活也并不讓馬修覺得如意,他時常受到學生們惡作劇般的捉弄:叫他“秃頭”,把他的皮包扔來扔去,拿走他寫的樂譜……可面對學生的惡作劇,馬修始終保持着平和的心态:面對校長的質問,他袒護着學生;面對把神父眼睛弄傷的學生,馬修讓他去照顧神父以作為“懲罰”;面對拿走自己珍貴樂譜的學生,他也并未大動肝火。正是他這種循循善誘的處理方式,在讓學生們感到驚訝的同時,逐漸軟化了他們的心,也使他們開始自我檢讨。畢竟,他們在這所學校裡從未受到過如此溫和的對待。
有天夜裡,馬修無意間聽到學生們在宿舍唱歌,而後便萌生了組建合唱團的想法。自此以後,天籁般的童聲時常回蕩在校園裡,不僅影響了孩子們自己,還影響了更多的人:數學老師告訴馬修,他喜歡他的合唱團;一開始對馬修不待見、被馬修誤以為是校長心腹的蕭老師,也逐漸對馬修展開笑顔,甚至将校長私藏的木塊用來給學生們燒水洗澡;連一向嚴肅苛刻的校長,也被校園内逐漸歡快的氛圍帶動,變得可以開一些玩笑了。
馬修的到來,無疑給這所沉悶的學校帶來了生機,也給孩子們的生命賦予了生動的色彩。他們本就是孩子,天性不壞,也向往美好的事物。隻是一直以來,學校的環境并未激發出他們心靈中好的一面。唯有馬修,他看到了孩子們内心深處真實的渴望:被人欣賞,被人尊重。而他,也正是這樣做的。最終,他的這份心意被孩子們感受到了,所以他們改變了:當神父養好傷回到學校時,孩子們一擁而上,發自内心地歡迎他;當馬修老師被校長解雇而離開學校時,孩子們撒下漫天的紙飛機,表達着他們最誠摯的敬意。
2.學生莫翰奇:表面冷漠的他卻有顆愛音樂的心,受馬修老師啟發去追尋自己所愛
單親家庭長大的莫翰奇,性格異常敏感孤僻。他長相帥氣,是學生中的代表人物。他雖喜歡惡作劇,但本性善良。并且,他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歌聲嘹亮,音色俱佳。
合唱團剛組建起來時,莫翰奇正因為之前的惡作劇在被關禁閉。但他無意間聽到了同學們的歌唱,伫立門外,心向往之。趁着沒人的時候,他獨自唱歌,卻被馬修老師聽到。馬修很喜歡他的嗓音,對他很是器重。
正因為在合唱團的這段經曆,讓莫翰奇明白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愛,他追随自己的興趣去了音樂學院,長大後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
事實上,這部影片正是莫翰奇關于馬修的回憶,而讓他開始回憶的則是馬修老師生前關于莫翰奇的一本記錄。莫翰奇無疑是馬修最為鐘愛的一個學生。
3.學生貝比諾:失去父母的他,從馬修老師那裡感受到了父親般的溫暖
小小的貝比諾成績不好,面對校長的問題,根本答不上來。因為是個孤兒,他在學校時常被欺負:用餐時,他得在同學那裡以玩具換取本就屬于自己的那份食物。而班裡新來的不良學生,告訴他他要付錢才能上樓睡覺。
雖然學校的老師一再告訴他,他的父母已去世,但他每周六依然會跑到學校的門口,等待着父親來接他。而馬修到來的那一天,他正好在門口張望。
事實上,貝比諾是一位很可愛的孩子,雖不會唱歌卻依然很受到馬修的喜愛。而馬修給予他的溫柔,也被他一點一點接收到了。在戰争中失去了父母的他,從馬修那裡感受到了父親般的溫暖。當馬修最終被校長解雇時,他拎着小包袱追到了校門口,牽住馬修的手。那一刻,馬修已然成了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人。
事實上,馬修的那本記錄,就是他帶給莫翰奇的。
02 鏡頭語言:幾個鏡頭,體現出馬修給這所學校帶來的生機和改變1.莫翰奇被歌聲吸引的鏡頭,揭示了他内心真正的渴望
一開始,莫翰奇因為被關禁閉、被罰打掃衛生而沒能參加合唱團,但他卻被同學們的歌聲所吸引,從勞動中擡起頭來。
那一刻,看起來冷漠、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的莫翰奇眼中卻有了光。他悄悄地走到門口,望着老師和同學們沉醉在音樂中的身影。從那時候開始,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對音樂的熱愛。而馬修的引導,則讓他更為勇敢地面對了自己心底的這份熱愛。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可以說,如果沒有馬修的出現,莫翰奇不會成就他自己。正是馬修對他的欣賞、肯定以及悉心的引導,讓原本冷淡、孤僻的莫翰奇開始接納自己,開始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開始打開自己的心扉,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2.校長和學生們踢球的鏡頭,表明馬修的到來甚至讓不苟言笑的校長的内心也起了些微變化
“池塘之底”的校長本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對于學生的一切錯誤和惡作劇,都秉持“唯懲罰才有利”的觀念。因此,學生們對他都是又恨又怕。
正是這樣一個人,當馬修向他申請組建合唱團時,卻沒有反對。他認為,隻要馬修不弄出什麼亂子就ok。而随着合唱團的建立,當美妙的歌聲整天回蕩在校園裡時,也在洗滌着人們的心靈。也許,世上沒有不愛音樂的人,就連校長也受到音樂帶來的歡快氛圍的感染,在辦公室裡起舞。
而有一回,馬修和學生們在操場上踢球,卻不料球撞到了校長。頓時,大家默不作聲,等着校長的責罵。沒想到,校長卻拿起球踢了出去。頓時,歡笑聲四起。
那一刻,整個校園内是歡快的:沒有惡作劇,沒有懲罰,沒有傷心,沒有憤怒。馬修的到來,無疑感染了學校的每一個人。
3.貝比諾請求馬修帶走自己的鏡頭,與片頭他在門口等待父親的鏡頭呼應,也表達了他内心對于馬修的認同
在影片的最後,莫翰奇向前來拜訪的貝比諾問起馬修老師後來的事情,貝比諾告訴他,馬修老師在自己的餘生中都在從事音樂教學的工作。那麼,他是怎麼知道的呢?
事實上,在馬修老師離開學校的時候,貝比諾跟着他到了公車前,請求他帶自己走。
一開始,馬修認為自己無權這樣做,便拒絕了。但當車啟動後,他卻奇迹般地從車上下來,說道:“幸運的是今天是星期六”,便把貝比諾抱上了車。
那一刻,貝比諾一直以來的等待終于得到了回報。帶走他的雖不是自己的父親,确實勝似自己父親的馬修老師。那個時候,他的内心已經認定馬修是最為重要的人。
03 片名意義《放牛班的春天》本是一部法語電影,而這當然也不是其本名。事實上,放牛班是一種俚語,在台灣話裡是垃圾班、差班的意思。而在影片裡,“池塘之底”學校的孩子們,正是被視為差班的問題學生。所以,台灣把影片譯名為《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沿用到現在。
影片中,馬修的到來,無疑給孩子們帶來了春天般的溫暖,給這所死氣沉沉的學校帶來了春的氣息。這是一層意思。而事實上,當郁郁不得志的馬修來到這所學校,和孩子們組建起合唱團後,他也就得以繼續和自己所熱愛的音樂為伴。此外,他的良好教導,使他得到了孩子們對他的接納、喜愛和尊重。這一切,無疑給他曾烏雲密布的内心灑上了陽光,讓他也如沐春風。這是另一層意思。
寫在最後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但卻能帶給人點點滴滴的感動和體悟,給人以靈魂被滲透的感覺,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便熱淚盈眶。我想,每個人都能在電影裡感悟到什麼,諸如愛,溫柔,良好的教育,成長。
在小小的校園裡,馬修老師揮舞着手中的指揮棒,引導着孩子們唱歌。那歌聲,充斥着整個校園,響徹天邊,帶給每個聽到的人以靈魂的觸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