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陸遊
這首詩乃是宋朝詩人陸遊所作,描繪的是民間藝人的形象和民間藝術的效果。詩中所說的民間藝術,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作為傳統曲藝的一種,雖然隻是口中之事。但後人将說書人用的底稿拿來稍加修改和潤飾,供我們後人閱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了。(平話: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有說有唱,宋代盛行,由韻體散體相間發展為單純散體,例如以散文為主的《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也作評話。)
平話的另一個叫法就是我們俗稱的小說,也可以說是閑書。雖然平話被創造出來是供人們日常消遣娛樂的,但是人們也通過這種通俗化的藝術形式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不少知識。
《三國演義》的影響在如今的書籍市場中,無論是線下的還是線上的,《三國演義》的銷量通常在各類書籍中位居榜首。這本書中,很多有文學意義的部分大都是後人渲染而來,比如對赤壁之戰的描述;還有一部分内容偏向記事,因為這一部分内容被後人所談論的少,内容被改造得少,所以和正書沒什麼差别。
關羽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學校中,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你問他唐宗漢祖是哪一朝代的皇帝,他都搞不清。如果你問他有關三國的曆史,他能給你說得頭頭是道。這無疑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影響。
我們該如何看待曆史
漢壽亭侯
從前人們估量知識深淺,是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作為标準。這一标準在曆史領域也是如此。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無意義的事實,尤其是那些誤謬的内容和觀點,就算我們知道了,記住了,不但毫無用處而且有害。
對于史事,我們知道了,記住了,還遠遠不夠。因為曆史上的事實,所傳下來的,大多隻有一個大概的輪廓,有時候連這個輪廓也靠不住,還需要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考證和解釋。
在社會上,當我們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将惡意去揣測,就會覺得處處都有可疑的地方;明明是壞的,卻誤把他當作好的,也會覺得其誠實可靠。曆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看待曆史的觀點一誤,便是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曆史,你所見到的曆史,跟你眼鏡的“顔色”有關。
曆史是前車之鑒,還能讓我們避免重蹈覆轍?
三國志
以前讨論曆史的人,總喜歡說史事是前車之鑒。他們覺得,一件事情辦好了,我們就應該取以為法,作為往後的模闆去摹仿他;一件事情辦砸了,我們就應該引以為戒,不可重蹈覆轍。
這兩句話至今仍為人們所贊許,但其實是似是而非的。
史事哪有完全相同的?我們所謂的相同,不過是研究的不夠仔細,了解的不夠充分,導緻的誤以為不同為相同罷了。
事實既然不相同,我們就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來應對。
别的事情先姑且不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用來對付他們的辦法,何嘗不是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的舊有的知識,又何嘗不是根據曆史經驗而來?問題是我們以往的曆史經驗,并不能夠告訴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因為事實也不容許我們這樣做。然而一個人的知識,總是受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所影響。倘若他知道的、記得的事情本身就是謬誤,那麼他的知識也就随之而謬誤了。
所以現如今我們研究曆史的不重在你知道的、記得的多少,而應該把研究的重點放在矯正前人謬誤的觀點,自然是就人們所熟悉的事情,加以展開讨論,要更為人們所接受,也要更容易明白,且有興味些。
三國演義
而三國時代的事情,便是符合這一标準的,因此作者就此加以講論,自然最為相宜。本書中作者就是根據三國時代的史事,略加說述。着重于糾正從前的謬誤,或者陳述一些以往被我們所忽略的事實。
作者自謙,希望自己所陳述的觀點能夠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我們後人可以注意到這一方面的人漸漸多起來,也希望有人能對自己的觀點賜予教正。
本篇内容是根據呂思勉先生所作的《三國史話》一書,寫得一些閱讀筆記。這本書很值得一看,可以讓我們領略到不一樣的三國。
我是@H說曆史,期待你的關注收藏與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