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觀風寨,山路險峻。那些渴望改命的人,一邊走一邊用木棍探路,漸漸地,有了路。
曾經的雷家,一碗炒雞蛋讓着吃,全家生計都牽系于僅有的耕牛。但後來,憑着自力更生,憑着滴水穿石的精神,他們一步步完成求學、成家、立業,實現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10月17日,電視劇《那山那海》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該劇從真實事件中提取素材,講述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的觀風寨雷家三兄弟,帶領村民脫貧緻富、創造美好生活的勵志經曆。全劇故事從觀風寨的窘迫講起,也從雷家兄弟的生活至暗景象講起,把觀衆帶回劇中人脫貧前夜,看看那些普通人的奮鬥是如何彙成了時代的奮進。
該劇由楊铮、鐵偉光、張植綠等諸多實力派演員聯手,演繹三兄弟通過“開山”“鬧海”等改變家庭命運與全村發展的曆程,展現勞動人民吃苦耐勞、崇尚信義、堅韌不拔、剛正勇為的精神品格和敢占先機、勇當時代弄潮兒的勇氣與智慧。老戲骨張光北、何政軍也再度合作,力求以“有筋骨、有溫度”的鮮活形象,帶領觀衆感受時代奮鬥的印記。
首播後,樸實的人物、貼地的劇情觸動人心。
生活流的細節還原脫貧路上的點滴
通往寨子的山路、寨子裡人們的餐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那山那海》一開篇便用這些生活流的細節把觀風寨的險峻地勢和窘迫生活條件介紹給觀衆。那山路是老人口中“猴子才走”的路,卻是村裡通往外面世界唯一的路。雷家餐桌上那碗大米,是家裡僅有的粳米,而且還是鄉親接濟的。三兄弟的餐桌上,米湯兌水可以兄弟間勻着喝,一碗炒雞蛋在兄弟間幾經推讓,吃完後碗邊的油水還要舔舔幹淨。
屋漏偏逢連夜雨,台風來襲,雷家牛棚垮塌、僅有的牛被砸死,村裡唯一的學校則風雨飄搖。雷家的生計、觀風寨村民對好日子的期許,眼看着都要被風雨沖垮……而與此同時,鄉親們對奮鬥的認知分歧、對領受救濟款的不同觀點,也被劇集一一呈現。
導演張衛之所以用生活流的細節将脫貧前夜細細道來,因為脫貧緻富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投射在日複一日,關聯着每個個體幸福指數的切實生活;因為脫貧道阻且長,環境的艱苦、條件的制約、個體的理念差異等等,每一步向前都需要凝聚理念的同頻與奮鬥的共識。
制造這些細膩表達,離不開劇組的“沉浸式”創作。
作為一部年代跨度較大的農村劇,《那山那海》擁有很強的時代烙印,導演張衛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态度,在服化道攝錄美等創作全流程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地刻畫出了區域的、民族的、大衆的生活氣息,以逼真的曆史氛圍帶觀衆入戲。随着後續劇情推進,劇中還将呈現不同階段的百姓生活原貌,觀衆能從中感受到劇作背後是真實發生的曆史。
為讓劇作進一步求真求實,導演對故事裡相關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進行了着重體現。劇中的大黃魚養殖、大規模葡萄種植等均具有現實根基,能凸顯當地人民“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做強做大山海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特色。演員們也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深入生活,力求将大山裡的生活特色、語言特色、文化特色等,呈現給觀衆,做厚劇作的真實基底。
以樸實的人,寫出困境中為夢想拼搏奮鬥的樣子
前兩集,《那山那海》細細描摹環境的困厄,同時也把把個性鮮明的雷家三兄弟介紹給觀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生存條件嚴苛、物資短缺的觀風寨,雷家大哥雷铨水性格溫和、淳樸善良,從小就和同村姑娘菊仙締結了“娃娃親”;二哥雷恒水個性有點“虎”,是家裡最有主見、最能拿主意的一個;三弟雷德水一心向往走出大山去求學,但要成為家中“頂梁柱”,他還需要更多勇氣與擔當的磨砺。
從雷家三兄弟到整個觀風寨的鄉親,劇作聚焦這一群樸實的人。初始時,他們各有各的局限,也各有各的可愛之處。跟随他們的親情、愛情、事業的故事,劇作将着力反映一個個鮮活個體如何在時代發展中奮力攀登的過程。通過個體遭際展現大背景、大事件、大思想,以個人成長折射大山人民的性格與品質,傳遞奮鬥的足音。
随着劇情展開,雷家兄弟下山後第一次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他們内心泛起波瀾,擺脫貧窮、擁抱新生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盡管這條道路注定布滿荊棘,但秉持大山人民“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力量,他們将一步步積累緻富經。
觀衆将看到,擁有愚公移山精神品質的老大雷铨水如何為村裡發展開辟緻富道路的上下求索;敢闖敢拼的老二雷恒水如何積極投身紅膏蟳養殖,敢與商界對手過招;勤奮笃學的老三雷德水,用知識改變命運後又是如何投身國家的扶貧事業,回報養育他的大山。
導演表示,劇中的雷家三兄弟,就宛如大山中的“弱鳥”,弱鳥可以先飛,至貧可以先富,雷家三兄弟敢為天下先的愛拼精神以及帶領百姓創造美好生活的品質精神,正是大山人民的脫貧寫照。此外,劇中幾代人不同的奮鬥曆程,從“開山”“鬧海”到互聯網電商驅動産業發展等,也将通過脫貧路上的關鍵人、關鍵事,彰顯出新時代奮發有為的擔當和民族團結精神。
作者:王彥
編輯:許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