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術,是任何領導藝術或管理科學的基礎。如果我們不能夠在這方面有所建樹,肯定是不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之中遊刃有餘的。而要想學習用人之術,最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讀懂這麼一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很多領導者都是因為對于這句話一知半解,從而進退失據,最終人仰馬翻的。那麼怎樣解讀才能夠一語中的呢?我們認為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去理解:
1.事前必須仔細物色和篩選所用人員。古人雲:“千軍易得,一将難求。”這并不是說大多數人的力量不重要,而是強調針對特殊問題,隻有特殊人材才能夠解決,這就好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例如劉邦如果沒有能夠及時發掘韓信,就很長時間組織不起來與項羽對抗的軍事力量;劉備如果與諸葛亮失之交臂,可能就不會樹立起正确的根據地意識,不能及時辨别主要對手和潛在盟友。因此要學習用人之術,首先就需要搞清楚自己用人的目的所在,什麼樣的人員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且形成具體的标準去篩選衆人。所謂“疑人不用”,就是要将不符合我們标準的或者對我們有潛在危害的人員,從候選者名單之中提前剔除,免留隐患。
2.事中需要耐心引導和容忍所用人員。領導者一旦選擇使用某個人員負責某項業務,就意味着之後要投資對方,即向對方身上投入一定的資源,在對方身上耗費一定的精力。在這個時候,對方實際上就成為了資源的載體,不得不小心對待。所謂“用人不疑”,要盡量容忍對方不傷大雅的缺點,不能夠輕易與對方翻臉,或者放任嫌隙滋生,以免“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領導者要以“面授機宜”式的引導為主,而盡量少有制衡或打壓等損傷對方積極性的管理手段(哪怕确實對對方不放心,也隻能在暗中防備而已)。
3.事後應該及時獎勵或處置所用人員。當用人過程結束,事件的最終結果出爐之後,領導者這個時候就可以不再投鼠忌器了。對于在做事過程之中人員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立即進行糾正。對于潛在的禍患,可以立即采取果斷行動去消滅。劉邦在垓下之戰結束之後,立即解除韓信的兵權,并将其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就是基于這點形勢的判斷。
總而言之,如何用人,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競争)關系,無非在于這八個字“審時度勢,因勢利導”。隻有能夠站在全局來考慮問題,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人,才能夠成為“群龍之首”!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索并關注今日頭條号:“謀略與兵法”,有問題也歡迎大家私信。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争?)
領導謀略:想要更有力度地駕馭他人,掌握這幾個技巧至關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