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娛樂圈清流”胡歌每年都會消失幾十天,隻身去到祖國的西北當志願者,撿垃圾。
與慣常見到的謙謙君子形象不同,在那裡的胡歌衣着樸素,胡子拉碴,蓄長的頭發肆意随風飄揚,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大明星,倒更像一個漂泊的流浪者。
胡歌已四次到青藏高原撿垃圾■
和胡歌一樣,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不辭辛苦地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到達青藏公路沿線的綠色驿站。在平均海拔超過三千米的青藏高原上,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志願者服務,與漫天垃圾做鬥争。
2017年,為了保護長江源生态環境,公益環保組織“綠色江河”開啟了青藏綠色驿站項目,規劃從格爾木到拉薩的青藏公路沿線建立18個綠色驿站,以驿站為中心撿拾垃圾,并向驿站周圍的遊客宣傳環保知識。
綠色江河綠色驿站■
作為進藏運輸的大動脈,數以萬計的車輛晝夜不停地行駛在青藏公路上。而伴随旅遊業的開發和興盛,越來越多的遊客也來到這裡,一睹雪域高原的神秘與美麗。
與美好景色相伴而生的,是在大風“搬運”下,向公路兩側和景區周邊蔓延擴散的、不可降解的垃圾。各種瓶子和塑料袋在太陽底下泛着刺眼的光芒,與壯闊荒蕪的高原形成割裂的、無法融合的兩極。
大量垃圾堆積■
垃圾的到來,不僅有礙觀瞻,更嚴重威脅環境。高原地區不像城市有環衛工人負責打掃清理,這兒沒有處理垃圾的能力,散落在地的垃圾如果不被撿拾,就會永遠留在那裡,甚至遺存幾百年之久。
而曆經300年才能降解的塑料垃圾,若處理不當,将嚴重污染水源。作為長江發源地的青藏高原,一旦被污染,意味着中國有三分之一的人面臨飲用水的安全隐患。
青藏高原是長江發源地■
不過垃圾帶來的危害遠不止這些。有牧民家的牛羊不肯進食、日漸消瘦。在其死後,牧民剖開肚皮發現裡面白花花的全是塑料袋。“高油高鹽會吸引動物,人吃辣條、薯片剩下的垃圾袋是牛羊的最愛。“
它們是牧民最重要的财産之一,死一頭對整個家庭都是很大的經濟損失,在這個沒有其他收入方式的高原,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牛羊死後肚子裡是垃圾袋■
除了難以降解的塑料袋、塑料瓶等生活垃圾,陸琴和志願者們還會經常撿到裝在不同瓶子裡的黃色不明液體——瓶子已被污染,裡面液體驿站無法處理,“撿回去也不是,扔在那裡心裡難受”,面對這類垃圾,陸琴感到棘手和無奈。
唯一能帶來一絲調侃的是,大家偶爾會根據顔色判斷主人有沒有糖尿病。
裝有黃色不明液體的污染垃圾■
截至目前,綠色江河環保志願者們已經撿拾了40多萬件垃圾。
依靠志願者的力量,青藏高原上的垃圾撿的完嗎?最初陸琴是非常樂觀的,畢竟在大多數人想象中,高原上少有人居住,撿過之後,應該就沒有垃圾了。但在連續做了三年的志願服務後,陸琴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總有人在扔,每一天都有新的垃圾出現,根本撿不完。”
撿垃圾的志願者們■
因此,除了撿垃圾以外,綠色江河志願者們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向遊客宣傳環保知識。
為了讓遊客加入到環保公益行動當中,驿站發起“帶走一袋垃圾”的活動,開車前往格爾木的遊客,可以帶走一袋經由志願者處理幹淨、包裝好的垃圾,以這種方式,切身感受到舉手之勞的力量,進而影響到更多的人。
遊客幫忙帶走一袋垃圾■
對于這份苦累而沒有工資的義務勞動,很多人會不理解,“垃圾這麼多,你們是撿不完的,為什麼還要去撿它?”一些人不僅質疑志願者工作的本身,甚至認為他們不過是在“作秀”。
遇到這類聲音,元老級的志願者孫浩已經變得淡然,有時會對遊客認真的解釋,但更多時候,他會和無數志願者們一起選擇用行動去證明。
向遊客宣傳環保知識被無視■
紀錄片《塑料海洋》結尾說道,是關切帶來改變。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不随手扔垃圾,而去撿垃圾的話,總有一天,垃圾是能夠撿完的。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雪山、天空、草原、人類、一切動物,都緊密聯系在一起,保護環境,也是守護人類自己。
站在青藏公路一側放眼望去,通透的藍天,層層疊疊的白雲,巍峨的雪山靜靜立在遠處,時不時還能看見幾隻藏羚羊悠閑而過。沿路依舊有垃圾,前方貌似看不見盡頭。
美麗的青藏高速沿線是大量的垃圾■
孫浩戴着勞保手套,彎腰撿起一個瓶子,放入垃圾袋中,看着遠處開心拍照的遊客,想象着未來志願者們也能夠像他們一樣,擡頭享受每一處美麗的景色。
會有那麼一天吧,孫浩期待着。
文案丨劉亞茹
設計 | 李夢丹
運營丨李廣博 盧月麗 李婧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