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來了,與其說這是各國運動員技能的比拼,不如說這仍是一場科技競争。奧運大國、強國的背後,核心是科技大國,曆來如此。
在北京冬奧,人們驚歎“冰絲帶”“雪如意”“水晶鞋”等大型場館,基建科技的内涵包含了新材料、5G通訊、環保等等;還有會提醒人們佩戴醫用口罩的機器人,24小時待命的機器人廚師和能讓美食從天而降的智慧餐廳,讓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變成現實。這是硬件。
科技冬奧更有意思的是軟件。滑雪運動員從高台縱身而下,姿勢如何更合理優美,如何體現速度激情,這是“空氣動力學”的研究範疇。各國科學家一直為之奮鬥。在中國,風洞實驗室幫助跳台滑雪運動員做訓練,無人機搜集越野滑雪運動員整個訓練過程的數據,還有北鬥導航數字化雪場反饋系統、智能測力滑雪闆等等。
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吃什麼、吃多少,到最直接的訓練——體能、力量、比賽意識,再到休息量、恢複訓練等等,冬奧項目的每個環節幾乎都有科技人員參與。
然而,科技冬奧,除了我們看到的還要關注什麼?
想起了1936年柏林奧運賽場上的黑人運動員傑西·歐文斯,他狂攬4金的關鍵一環是他的那雙當時最先進的一種釘鞋,鞋釘采用橡膠材料。當年,這是一種重要的新材料。又想到了著名的“鲨魚泳衣”。美國人菲爾普斯穿上鲨魚泳衣後,一年多竟刷新了40多個世界紀錄。後來,此類泳衣被禁使用。但它數年間曾影響世界泳壇,成了一個特殊的“泳衣時代”。
兩則往事,兩個奧運黑科技,影響的不隻是一屆奧運會,其影響力有時超越了體育。我們期待,北京冬奧上的高科技能帶來中國的高端制造,能帶來屬于中國的世界品牌,進而提升人類的文明,比如,未來的載人宇宙飛船上,用上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大廚,時時做出世界各地的美味;中國冬奧場館的智能、綠色理念,能在全球各地建造一座座智慧城市。
科技奧運的意義不僅在奧運本身,而在于它的溢出效應。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