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冬奧會的項目都在哪些城市

冬奧會的項目都在哪些城市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10 18:25:5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霁瑤|北京報道

“我的眼睛就是尺,我告訴你們,肯定赢了!”2月5日冬奧會短道速滑比賽中,王濛“大碴子味兒”十足的唠嗑式解說讓東北口音又一次“出圈”。

“給它整出去”“biè磕着它”……在冬奧首日,東北話也響徹冰壺賽場,讓觀衆們聽得“上頭”。接受采訪的中國香港短道速滑運動員,一張口也“有内味兒”了。

本屆冬奧會,東北話存在感極高,走紅整個賽場。“這屆北京冬奧會有三種語言,第一是英語,第二是普通話,第三是東北話。”王濛在一次直播中調侃道。

作為我國冰雪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東北在冬奧會的帶動下,正在迎來冰雪經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多個城市瞄準冰雪,以打造産業高地為目标,試圖将白雪變“白銀”,讓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

穩坐全國冰雪龍頭,大東北用白雪換“白金”

近日,一個身着紅帽子、紅圍巾的超大雪人悄然出現在黑龍江哈爾濱街頭。據報道,大雪人高18.5米,寬13米,厚度約9米,是12位工人師傅連續10天堆出來的,用了約2000立方米人造雪,目前是哈爾濱城區今冬最大單體雪塑之一。憑借超大身形和可愛的造型,大雪人立馬變身“網紅”,被全網刷屏,每天約3000人前來拍照打卡。

這隻是東北火爆冰雪經濟的一角。

2018年9月,在東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提出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

在此背景下,冰雪經濟被許多人賦予了振興東北的期待。在冬奧會舉辦的曆史機遇下,東北各地也出台了相關政策措施,布局冰雪産業。

黑龍江總投資424億元發展冰雪經濟,布局冰雪旅遊、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吉林則将冰雪經濟明确寫入“十四五”規劃,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經濟,推進服務業轉型,提質培育壯大新動能;遼甯也出台了多項相關政策,将冰雪産業作為經濟新增長點來打造,推動遼甯振興。

投入是否有回報?白雪又是否真的換來了“白銀”?

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中國經濟信息社編制的《長白山指數·中國冰雪旅遊指數報告(2021)》,綜合整體來看,東北地區已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冰雪旅遊龍頭,2021年指數樣本中排名前三的雪區均來自東北。

中國銀聯商務大數據調查顯示,2021年春節假期,吉林省共接待遊客820.36萬人次,同比增長69.7%;實現旅遊收入74.59億元,同比增長49.28%。吉林隻是東北冰雪旅遊消費熱度的一個縮影。中國旅遊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整個東北地區有望在2025年“十四五”末期實現3億冰雪旅遊人次、5000億元收入。

冰雪給東北帶來了機遇,東北各地也正在創造着不一樣的冰雪奇迹。從長白山的雪到吉林的霧凇,從哈爾濱的冰雕到呼倫貝爾的冰雪那達慕,大東北正用白雪換來“白金”。

誕生7位冬奧冠軍的七台河有多猛?

2月5日晚,中國代表團迎來了本屆冬奧會的首金,來自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的範可新和隊友一起站上了冠軍領獎台。

七台河,這個人口不足70萬的小城,卻是名副其實的冬奧冠軍之鄉。截至2022年2月8日14時,中國在曆屆冬奧會獲得的16枚金牌中,有7枚由七台河人創造。張傑、楊揚、王濛、孫琳琳、範可新、王偉、劉秋宏、孟曉雪、李紅爽、于威等10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先後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競技比賽中,16次打破世界紀錄,獲得世界級比賽金牌176塊,其中包括冬奧會金牌7塊,特奧會金牌7塊。

這座小城是什麼來頭?憑什麼成為冠軍之鄉?

翻開七台河的曆史會發現,千百年來,這裡曾屬于華夏文化的“邊緣地帶”。夏商周時期,北方先民肅慎人曾在這裡繁衍生息。1958年,國家開始對七台河煤田(原稱勃利煤田)大規模開采,給這個偏遠山區帶來現代文明的生機,煤炭成為這座城市現代經濟發展的動力。

如今,以短道速滑為代表的冰雪體育事業,為處在轉型振興關鍵時期的煤城七台河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七台河冬季寒冷,平均氣溫大約在零下19℃到零下9℃。這樣的氣候條件,使冬天的七台河擁有許多“野生”冰場。滑冰是許多七台河人的日常,下至7歲孩童,上至70歲老人,都可以在冰上“溜一溜”,這裡的人們天生自帶“冰雪基因”。

而說起七台河的短道速滑曆史,往往繞不開一個人——孟慶餘。1968年,煤礦工人孟慶餘帶着一雙冰鞋隻身從哈爾濱來到七台河。4年後,熱愛滑冰的他代表七台河參加冰上運動會,并一舉奪得1500米、3000米和5000米3項冠軍。随後孟慶餘便被調入市體委,成為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教練。

20世紀70年代,七台河沒有室内冰場,冰上運動員隻能在空地上澆冰訓練。沒有澆冰機器,孟慶餘帶領運動員将裝滿水的鐵桶放在爬犁上,靠人力拉爬犁澆冰。

雖然條件艱苦,但在孟慶餘的指導下,七台河的短道速滑訓練逐漸摸索出了“學習、生活、訓練”一體化的辦學體制,開創了嚴把“選材關、訓練關、輸送關”的人才培養方式,形成了“基點校、基礎班、重點班”的一條龍培訓模式。這就是七台河短道速滑事業走向專業競技體育道路的開端。

如今,随着越來越多的世界冠軍從七台河走出,七台河冰上運動的發展也愈發專業。

2013年,七台河體育中心的室内冰場投入使用,結束了數十年無室内冰場的曆史;2017年,以世界冠軍張傑的名字命名的七台河職業學院張傑冰上運動學院成立,學院開設短道速滑專業,培養短道速滑教練員,助力短道速滑運動推廣,而這位世界冠軍也是從七台河走出的;2019年,七台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成立,為國家培養、輸送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2021年4月,七台河創新培養模式,創建了“省隊市辦”基地,建設了一支以七台河市重點班運動員為主體的黑龍江省青年隊。對此,七台河市體育局副局長翟闖公開表示:“這标志着短道速滑由地市級半專業訓練提檔升級為省級專業訓練,真正承擔起為國家隊培養輸送優秀後備人才的重任。”

如今,七台河建有短道速滑特色學校11所,擁有短道速滑訓練隊15支,重點班運動員70人,2021年在訓運動員超400人,是全國短道速滑項目後備人才儲備最充裕的城市,是“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和“國家短道速滑七台河體育訓練基地”,被譽為“冬奧冠軍之鄉”,不少家長趁着寒假帶孩子從外地來到七台河市,學習短道速滑。

走文旅融合,長白山成冰雪旅遊界“頂流”

冬奧會的項目都在哪些城市(我國的這個地方要富起來了)1

(初雪後的長白山天池景區)

群山堆玉雪千年,一池聖水孕三川。每年9月末10月初,長白山主峰就會迎來第一場雪。這裡地處世界“冰雪黃金緯度帶”,平均氣溫-11.6℃,相對濕度61%,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生成的長白山天然粉雪,幹燥、松軟、結實。長達8個月的雪期,大自然将亮麗剔透的六角粉雪揚撒人間,潔白的雪浪此起彼伏、像霧似煙。在天池湖畔、白河兩岸,勁風激揚的瑞雪、升騰缭繞的霧氣,染白了關東大地,裝點了北國世界。

“看雪,當然要去長白山!”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周小玥,2021年10月去了長白山。“90後”的她長在西南,對冰雪一直抱有向往。雖然四川一些海拔較高的地區也有雪景,但在她眼中,要看雪,還得是長白山。“我是《盜墓筆記》書迷,一直對長白山有向往。”

在社交網絡上,長白山可謂是近年來互聯網冰雪旅遊界的“頂流”。最早長白山的“走紅”源自小說《盜墓筆記》。小說設定,主人公張起靈于2005年8月17日進入書中終極玄關青銅門,十年後,2015年8月17日,張起靈便會回歸。于是粉絲們在網上約定共赴長白山十年之約,見證張起靈回歸。2015年開始,長白山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前來朝聖的書迷。

這種流行文化與大衆旅遊的碰撞讓長白山景區嘗到了“甜頭”。在冰雪文化挖掘方面,長白山下足了功夫,力求打造屬于長白山的專屬文化IP。

為促進文旅融合,長白山充分發揮12度粉雪優勢,創辦了“長白山粉雪節”系列節慶活動,連續4年打響“12度粉雪”品牌;推出“秘境長白山”系列演藝活動,以長白山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背景,涵蓋木幫文化、朝鮮族文化、關東文化,包括高空雜技秀、海東青表演、朝鮮族舞蹈、長白山曆史文化舞台劇等項目,集極限表演、文化演藝、民俗表演等于一體,獲得了廣大遊客的好評;依托寶馬古城遺址,推出“金代皇家祭祀長白山儀式”等文旅項目,向世界呈現精彩的“長白山冰雪故事”。

這些演藝活動,乘着互聯網傳播的東風,走近大衆,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打卡。據《長白山指數·中國冰雪旅遊指數報告(2021)》,在兩年的監測期内,長白山雪區連續保持領先水平,雪區消費規模與關注熱度位居前列,是受關注度最高、旅遊消費能力最強的雪區。其中,2020年10月-2021年4月雪季,長白山雪區搜索熱度指數達14098,排名第一。位列第二名的阿勒泰雪區,搜索熱度為2109。在搜索熱度方面,長白山領先優勢明顯。

“在倡導文旅融合的時代大背景下,節慶與演藝是發展人文旅遊的主要切入點,在冰雪旅遊中增加節慶與演藝活動,将冰雪旅遊與文化宣傳互動進行融合,對優化遊客冰雪旅遊體驗有重要作用。”中國經濟信息社指數事業部冰雪旅遊項目負責人李一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到。

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舉辦為契機,冰雪運動成為長白山文旅融合的突破口。近年來,長白山管委會與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深度對接,聯合打造了長白山冰雪運動訓練和北京冬奧會志願者培訓兩大基地。謀劃推廣“冰雪小鎮”“四季滑雪”“天池雪”“中國第一林海雪原穿越廊道”等特色業态産品,持續開展林海雪地馬拉松、冰雪汽車拉力賽、全民攀冰體驗、雪地摩托穿越、新能源汽車拉力賽等賽事活動,打造了一批差異化、特色化、唯一性的賽事品牌。

“極寒之城”呼倫貝爾,每年80萬人參與冰雪運動

冬奧會的項目都在哪些城市(我國的這個地方要富起來了)2

冬奧會的項目都在哪些城市(我國的這個地方要富起來了)3

(市民盡享冰雪樂趣)

位于北緯50度的呼倫貝爾有全世界最寒冷的冬天,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寒風,讓這裡冬天的氣溫普遍在零下30攝氏度以下。

“中國的冷極就在呼倫貝爾的根河,最冷的地方記錄是零下58攝氏度。最冷的城市、冷都是呼倫貝爾的牙克石市。”内蒙古人大代表,自治區黨委常委、黨委秘書長于立新在2019年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曾如此介紹。

牙克石被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辦的内蒙古牙克石國家氣候标志評估報告評審會評為“中國冰雪之都”,具有冰雪氣候資源挖掘潛力。

在當地人看來,呼倫貝爾占據了地球泛北極圈冷資源産業發展的新高地。他們笃信,“冷極”和“冷都”是可以變現的資源,而營銷對象是那些渴望極寒體驗的遊客。

冬奧會的項目都在哪些城市(我國的這個地方要富起來了)4

(陣陣鹿鈴響起,馴鹿悠閑的漫步在白雪皚皚的森林裡)

但冬季的冰雪資源應該怎麼利用?冰雪運動是首選。

2018年呼倫貝爾(海拉爾)冬季英雄會的火爆超出了預期。英雄會期間,位于海拉爾的蒼狼白鹿冰雪運動基地人山人海,僅全國雪地摩托車越野挑戰賽和全國大衆越野滑雪呼倫貝爾挑戰賽,就吸引了國内外1500餘名運動員參賽。

這樣的盛會頗具市場效應,對冬季旅遊的帶動作用較為明顯。為此,呼倫貝爾加快了冰雪場館設施建設。牙克石市鳳凰山滑雪場冬季兩項場地、越野滑雪和輪滑場地,紮蘭屯金龍山滑雪場國際标準U型槽單雙闆滑雪場地、自由式滑雪和大衆滑雪場地,以及海拉爾東山滑雪場、滿洲裡室内滑雪場等相繼建成,内蒙古冰上運動訓練中心速度滑冰館、短道速滑館、冰球冰壺館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本屆北京冬奧會再次點燃全國人民對于冰雪運動的熱情。呼倫貝爾也抓住了這波熱潮,積極籌備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全力響應“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出台了《關于加快冰雪運動發展的實施計劃》《貫徹落實責任分解》等系列政策;率先在全國設立城市冰雪日,将農曆大雪節氣設立為“呼倫貝爾冰雪日”;成立内蒙古冰雪運動學校,大力培養冰雪産業所需的實用型人才,每年安排1000萬元冰雪運動發展專項經費,用于開展青少年和群衆性冰雪運動、建設場地設施、配備器材設備等。

目前,呼倫貝爾建有多個能承辦國家級冰雪賽事的場地、場館,14個自治區級、市級冬季項目後備人才基地,25所冬季傳統項目學校。全市有170多所學校開展冰雪體育課,約10萬學生參與。每年開展冬季全民健身活動和青少年冰雪賽事30多項,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已達80萬人,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越來越多的呼倫貝爾人正走出家門,走上冰場,成為“3億人”中的一員。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楊琳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鍊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