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是藥三分毒”,而很多藥物進入人體後會經過肝髒代謝,然後排出體外,如果肝髒功能異常,即使在正常劑量下,也可能會導緻藥物蓄積,引起中毒。因此,對于肝功能異常的患者,在用藥時,應适當降低劑量或選擇對肝髒損害小的藥物,甚至不經肝髒代謝的藥物。由此可見,入院後檢查肝髒功能很有必要的。
目前肝功能檢查項目,主要包括酶、蛋白、膽紅素和膽汁酸三大類。酶類又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ST/ALT比值、γ-谷氨酰轉移酶(GGT)及堿性磷酸酶(ALP)五項;蛋白類又包括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及白球比值(A/G)四項;膽紅素和膽汁類又包括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及膽汁酸(BA)四項。以下将詳細說明肝功能各項檢查的臨床意義。
一、酶
1.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肝細胞受損時,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胞質内的ALT和AST釋放入血漿,緻使血清ALT和AST的酶活性增高。ALT正常值為5~40U/L,AST正常值為8~40U/L,AST/ALT 比值為1.15。其值異常可見于:
1)急性病毒性肝炎:通常ALT>300U/L,AST>200U/L,AST/ALT<1。在感染肝炎病毒後1~2周,轉氨酶達高峰,可達正上限20~50倍,甚至100倍,但轉氨酶的升高程度與肝髒損傷的嚴重程度無關。在急性重症肝炎時,如症狀惡化,黃疸進行性加深,轉氨酶下降,即出現“膽酶分離”現象,提示肝細胞嚴重壞死,預後不佳。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轉氨酶輕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AST/ALT<1。如AST 升高顯著,即AST/ALT>1,提示慢性肝炎進入活動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轉氨酶輕度升高或正常,且AST/ALT>1,其中肝癌時AST/ALT≥3。
4)肝硬化:轉氨酶高低取決于肝細胞進行性壞死程度,AST/ALT≥2,終末期轉氨酶正常或降低。
5)膽汁淤積:轉氨酶正常或輕度升高。
6)急性心肌梗死後6~8小時,AST增高,18~24小時達高峰,與心肌壞死範圍和程度有關,4~5天後恢複,若再次升高提示梗死範圍擴大或新的梗死發生。
2. γ-谷氨酰轉移酶(GGT)
血清中GGT主要來源于肝膽系統,正常值為0~50 U/L。其臨床意義為:
1) 膽道阻塞性疾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膽管炎等所緻的慢性膽汁淤積;肝癌時由于肝内阻塞,誘使肝細胞大量産生GGT,可使GGT明顯升高。
2)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時,GGT中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動期GGT正常,若GGT持續升高,提示病變活動或病情惡化。
3)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GGT 可升高,ALT和AST僅輕度增高,甚至正常,顯著升高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特征。
3. 堿性磷酸酶(ALP)
主要來源于肝髒和骨骼,膽道疾病時可由于ALP産生過多而排洩減少,引起血清中ALP升高,正常值0~120 U/L。其值升高常見于:
1) 肝膽系統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如膽結石、胰頭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ALP明顯升高,常與血清膽紅素升高平行。
2) 黃疸的鑒别:膽汁淤積性黃疸,ALP和膽紅素明顯升高,轉氨酶僅輕度增高;肝細胞性黃疸,ALP正常或稍高;阻塞性黃疸,ALP明顯升高,ALT無明顯升高,血清膽紅素大多正常。
3) 骨骼疾病:纖維性骨炎、佝偻病、骨軟化症、成骨細胞瘤及骨折愈合期均可升高。
二、蛋白
90%以上血清總蛋白和全部的血清白蛋白是由肝髒合成的,在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體内代謝物質轉運及營養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成人血清總蛋白為60~80g/L,白蛋白(A)為40~55 g/L,球蛋白(G) 為20~30 g/L,A/G為1.5~2.5:1。
一般總蛋白減少與白蛋白減少有關,而總蛋白升高同時伴有球蛋白升高。
1. 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增高:嚴重脫水、休克、飲水量不足導緻的血液濃縮、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2. 血清總蛋白及清蛋白降低:血清總蛋白<60 g/L或清蛋白<25 g/L稱為低蛋白血症,常出現嚴重水腫及胸腹水。其降低主要見于:
1)肝細胞受損:如亞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毒以上持續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白蛋白持續下降,提示肝細胞壞死進行性加重,預後不良;治療後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細胞再生,治療有效。
2)營養不良:如蛋白質攝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3)蛋白丢失過多:腎病綜合征、蛋白丢失性腸病、嚴重燒傷、急性大失血等
4)消耗增加: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惡性腫瘤等
5)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鈉潴留或靜脈 補充過多的晶體溶液,先天性低白蛋白血症
3. 血清總蛋白及球蛋白增高:血清總蛋白>80 g/L或球蛋白>35 g/L稱為高蛋白血症,主要見于:
1)慢性肝髒疾病:各種肝炎、肝硬化,球蛋白增高程度與肝髒疾病嚴重性相關。
2)M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
4)慢性炎症與慢性感染:結核病、瘧疾、黑熱病、麻風病及慢性血吸蟲病
4. 血清球蛋白減少:
1)生理性減少:小于3歲的嬰幼兒。
2)免疫功能抑制:如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
3)先天性低球蛋白血症。
三、膽紅素及膽汁酸
1.膽紅素
血清中總膽紅素(STB)80%~85%由衰老或破壞的紅細胞生成,剩餘15%~20%來自含有亞鐵血紅蛋白的非血紅蛋白物質,以上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後遂血流進入肝髒,與葡萄糖醛酸結合者稱為結合膽紅素(CB,又稱直接膽紅素),未結合者稱為非結合膽紅素(UCB,又稱間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可通過與小膽管相連的肝細胞膜表面直接排入小膽管,繼而随膽汁排入腸道;而非結合膽紅素因不能透過肝細胞膜,繼續随血流循環。成人正常值:STB 為3.4~17.1umol/L,CB為0~6.8umol/L,UCB為1.7~10.2umol/L。其臨床意義為:
1)判斷有無黃疸、黃疸程度:STB>17.1 umol/L,但<34.2 umol/L時為隐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34.2~171 umol/L為輕度黃疸,171~342 umol/L為中度,>342 umol/L為高度黃疸。
2)推斷黃疸病因:溶血性黃疸<85.5 umol/L,肝細胞性黃疸為17.1~171 umol/L;不全梗阻性黃疸為171~265 umol/L,完全性梗阻性黃疸通常>342 umol/L.
3)判斷黃疸類型:STB伴UCB增高提示為溶血性黃疸;STB伴CB增高提示膽汁淤積性黃疸,三者均增高為肝細胞性黃疸。
2.膽汁酸
在肝髒中由膽固醇合成,歲膽汁分泌進入腸道,經腸道細菌分解後由小腸重吸收,再經門靜脈入肝,被肝細胞攝取。因此,膽汁酸測定能反應肝細胞合成、攝取及分泌功能。其正常值為0~10 umol/L,其增高主要見于:肝細胞損害;膽道梗阻;門脈分流,腸道中膽汁酸經門脈系統直接進入體循環;進食後血清膽汁酸可一過性升高,為正常生理現象。
此外,由于肝功能檢查多項測定值與飲食有一定關系,因此,肝功檢查前1-2天不宜飲酒、進食油膩、辛辣刺激食物,當天空腹,且不宜進行劇烈運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