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誰知道百家姓于姓的起源

誰知道百家姓于姓的起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06:11:16

于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九位姓氏,在魯冀豫和東北地區最有影響。當今于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48%,總人口大約在642萬。

于的名義

誰知道百家姓于姓的起源(尋根問祖百家姓之)1

《說文》“于,於也,象氣之舒于。”又說:“烏,孝鳥也,象形。”這就是說:以能反哺的孝鳥,俗稱老鴉或老鸹,在喂小鳥時發出的聲,稱為“烏”。甲骨文中的“烏”字型像一隻鳥首,體黑不顯眼。孔子解釋“烏,是張口呼氣的聲音”。因為它有助于呼氣,有如人發語詞嗚呼,所以借為歎詞字。而“於”為“烏”的古文,古時呼與籲、乎與于,形同義也同,與於一樣,都為助字或語氣詞。于是,古文中烏、乎、於、于相通。

據此,古代于氏族就是於氏族,以烏鳥為原始圖騰,為東夷族鳥夷的一分支。于氏族因為發明一種陶器飯盂又稱盂氏族,居住的地方稱為于地,因築起了城牆而稱為邘,最終發展建立了國家,并出現了姓氏。

于姓起源

誰知道百家姓于姓的起源(尋根問祖百家姓之)2

于氏始祖——于叔

于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一、出自子姓

商朝時,盂器皿是當時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縣一帶生活着一支擅長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稱為盂部落,也稱為于方,即在甲骨文的蔔辭中所屢見的盂方。到了商朝後期,盂方為商所滅,商王武丁之子封為于侯,後遷移到今河南沁縣西北。《皇王大紀》記載:商末“西伯勘黎,邘侯來援,南宮适虜邘和黎二君,遷邘侯于翟,免黎侯歸國自省”。于侯也稱邘侯。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于侯子孫分别北遷于河南濮陽東南和山西盂縣。這是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于姓人群,于氏至少也有3100多年的曆史了。

二、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二弟邘叔于舊于地,即今河南睢縣,後又遷到河南沁縣西北,侯爵,史稱姬姓于國。姬姓于國,國小勢弱,在周平王東遷洛陽後,于國被鄭國所滅。子孫遂以于為姓。當代于姓多自稱為周武王的後裔。姬姓于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曆史。

外族基因融入

于姓的子孫,幾千年中一直活躍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戰國後期,于姓已經遷移到山東,在山東郯城的一支後裔随鮮卑族拓跋鄰部遷徙到代地,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一帶,改姓萬紐于氏,在北魏時複随鮮卑人南遷,進入河南,北魏孝文帝時又改為于姓。組成于姓第三支的成分為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包括漢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阗國人的于氏,清朝滿洲八旗姓尼瑪哈氏部落。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也逐漸同化成漢族。在明朝以後,于姓在東方得到穩定的發展,尤其在山東和東北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于姓分布

誰知道百家姓于姓的起源(尋根問祖百家姓之)3

于姓分布頻率圖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于姓人口由22萬激增到642萬,增長了29倍,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超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與北方地區少數民族于姓人群的漢化有關。目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遼甯、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約占于姓總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蘇、内蒙古,這兩省區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東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總人口的21.8%,一千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遼甯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區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于姓,長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當中,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别,流動方向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的移民。

于姓血型

誰知道百家姓于姓的起源(尋根問祖百家姓之)4

于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

O型占30%,A型占27.4%,B型占32.4%,AB型占10.2%。

于姓名人

于謙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與嶽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傑”。于謙由永樂辛醜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釋放後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複辟,于謙被誣下獄。明憲宗時,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肅愍”。明神宗時,改谥“忠肅”。

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初名臣、循吏,康熙帝贊其為“清官第一”。于成龍參加鄉試時,因目睹考場舞弊,怒而在考卷上痛陳時弊,勉強中副榜貢生。之後他推辭做官,在家照顧父親,直至44歲時,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他采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治理羅城,建立保甲制度,招募流民恢複生産,使羅城擺脫了混亂的局面。之後,他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作風,三次被舉“卓異”,深得百姓愛戴。

于右任

于右任(伯循,1879年—1964年),字誘人,别署“騷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祖籍泾陽,中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複旦大學、上海大學(1922-1927)、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創辦人之一。

于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号:于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東海兩個。于姓除與郡望同名外,還有忠肅堂号。“忠肅”堂号出自明朝大臣于謙。于謙任兵部尚書時,北方強鄰瓦剌進犯邊境大同,明英宗被俘。當時有大臣建議遷都,于謙反對放棄北京,認為為避免瓦剌用英宗要挾中原,另立新帝,抵抗侵略。于謙擁立英宗之弟景帝即位,并擊退瓦剌,接回英宗。不料,英宗歸來并複帝位,聽信讒言殺了于謙,成千古冤案。後來得以平反昭雪,谥“忠肅”。

于姓的重要楹聯有五副:

救時宰相;當代清官。

瀛州望重;廷尉門高。

德蔔門高;威隆節钺。

妙選瀛州;勤勞土木。

青史标廣德貞;紅葉作良謀和。

家訓格言:于氏家訓以清于成龍的《治家規範》為最著名。于成龍,清山西離石人,清初從科舉進士,官一直做到康熙年間的兩江總督,在任期間整饬吏治,平叛安民,清廉有節,時稱“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龍的家教成功在于宗旨明确,他認為“一家有教,一國觀感”,才能興“仁讓”,所以,他主張把孝敬父母的傳統“孝”道,應當作為百行的根本。并進而提出了“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宜謙,不可驕傲”、“立身貴高,不可同流合污”、“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詐,鬼禍災生”、“忍得一分,受用一分”等處世之道。其家訓均以傳統倫理為綱,所言四十二條,事不煩大小,理唯求明晰,治家之道盡括其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