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綜藝,一個職場二寶媽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平時給孩子買衣服,從來不超過30塊錢。”
我當時有點驚訝。這個寶媽還算時尚,穿着打扮也講究,信奉“美就可以了”。而且,她在廣告公司這樣的地方上班,居然給自己的孩子買衣服不超30塊錢,是怎麼做到的?
然後,我想到了我2歲的寶寶。我和他爸,小時候都吃過不少苦,一路通過高考、各種考試、工作奮鬥走到了現在。
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小時候的匮乏,又或許是想對孩子更好一點,他爸每次給孩子買衣服、玩具等穿的用的,都想要在經濟條件内挑更好的,而我,總是不以為然。
我覺得,相比吃穿用這些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是教育,未來在這方面的花費才叫多。
所以,在“該不該給孩子買貴的東西”這件事兒上,我的原則是:物質上可以不用太滿足,但是在精神上,一定要滿足。
物質上,滿足基礎需要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精神。
如果孩子從小在精神上很匮乏,那麼長大後,哪怕他變得很富足了,但是骨子裡那種匮乏感是難以改變的,甚至會演變成不自信、自卑。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有這麼個人,他被查出來貪污受賄。查抄他的家當時,發現他藏了滿屋子的錢,床底下,牆縫裡,哪兒哪兒都是錢。
但是,坐擁這麼多錢,他竟然說:“我一分錢都沒花,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這種人,就是被錢、被匮乏感害了一生。所以,說到底,精神上的貧窮,才是最可怕的。
物質一時缺少,可以通過努力、奮鬥來改變;但是,精神一旦貧瘠了,會影響一輩子,導緻一輩子貧窮。
去年底,那個已确認死亡的“昆明失聯女大學生”,讓人惋惜。才上大二,青春剛要盛開,就這麼走了。
她在留給家人的遺書上,寫着:
從小我就特别羨慕有錢人家的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什麼也不用擔心不用考慮。我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别人面前永遠擡不起頭來。
每次和你們要生活費,我都很難開口……還經常因為錢和你們吵架。現在,我都不怎麼敢和你們打電話了,我怕我聽到你們的聲音我就會哭……
我好像都抑郁了,不願和别人交流,想一個人呆着……
弗洛伊德說: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更難自立。
這并不是讓父母無限制地滿足孩子,而是要學會:富有其精神、約束其物質。
實際上,物質上窮,沒關系,關鍵是怎麼克服精神上的窮,不讓它殘害一個人一輩子。
孩子富足不富足,跟父母的心态有很大關系。這并不取決于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而是取決于他父母的心态。一個擁有好心态的父母,哪怕家庭經濟狀況暫時不好,但是會讓孩子内心富足、健康愉快。
哪怕你家庭很富有,孩子的什麼需求你都可以毫不眨眼地滿足,但實際上,這樣對孩子也是不好的。他不會懂得東西的來之不易,也不會激發起他去努力奮鬥的決心。
所以,不管家庭富有與否,都要掌握好分寸。最終,都是要培養孩子在精神上的富足。
所以,以後當孩子想要買貴點的東西,父母再也不要說“太貴了,買不起”這種話,而是要講究方法,讓孩子想辦法通過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去交換。
比如,你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如果買了這個東西,我們這個月就超預算了,你可以想想其他辦法。比如,可以用自己的東西去換。你現在的玩具和書有多少?哪些可以賣掉,用賣掉的錢,我們再給你加上一部分,來買這件東西。
這樣,孩子也會知道珍惜,知道東西來之不易。
聰明的父母,還會這麼說:這個東西咱們現在購買還有一些難度,但是我們可以想一想,怎麼能夠獲得它。
這樣給孩子傳授的思維就是,面對現在買不起的、處理不了的問題,就想一想如何可以去買得起,如何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總之,聰明的父母不會說:我買不起;而是說:我們怎樣才能買得起。
最後,提醒大家,對于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選擇窮養,但是不要養窮。
—————————————
作者:何心
家庭教育指導師
讀書寫作變現達人
歡迎私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