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韶關市東北部仁化縣境内,有一座罕見的紅色奇石公園,當地人形象地稱它為中國紅石公園。不過,這座紅石公園的另外一個名字可能更廣為人知,那就是丹霞山,因為這裡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山主要分為三個遊覽區,分别是元陽山景區、長老峰景區和巴寨景區,目前開發面積僅12平方千米。不過這隻是狹義上的丹霞山,廣義的丹霞山包括仁化縣境内紅石組成的290平方千米的丹霞山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也是廣東省的四大名山之一。
從無人機從高空往下俯瞰,整個丹霞山溝壑交錯,呈現出一種罕見的紅層峰林式結構,既有高聳險峻的陡峭懸崖,又有低矮密布的溝谷,層次多變。遊客站在峽谷中,微小得仿佛一粒塵埃,讓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壯闊。
丹霞山是以丹霞地貌為主的風景區,同時也有嶺南第一奇山之稱。景區裡面有大小石柱、石牆、石峰共計680多座,是世界上丹霞地貌中發育最全,最典型,造型最豐富的代表,也是世界研究丹霞地貌的窗口。
遠遠望過去,這些連綿起伏的山峰鱗次栉比,層巒疊嶂,既像巍峨的寶塔,又像高聳的城牆、封閉的城堡,形狀怪異又多姿多彩,仿佛人工雕刻一般,令一衆遊客不禁稱奇。
事實上,丹霞地貌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廣泛,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西部和澳大利亞等地。20世紀20年代後期,我國地質學家在粵北進行地質調查時第一次對丹霞做了生動的描述“深厚堅固,侵蝕之後,絕崖峭壁,直如人造之堅固偉岸之堡壘”,但作為一種新生地貌,當時很多人對這一類地貌缺乏基礎的認知。
在發現丹霞地貌的幾十年間,地質學家對丹霞的研究斷斷續續,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丹霞層(紅色砂礫層)這個學術名字被沿用下來。
後來,我國地質學者在《中國自然地理地貌》一書中,專題讨論了丹霞層的分布,岩石特性和地貌發育形态,對我國南方主要的丹霞地貌做了系統性的總結。
在廣東丹霞山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讨論會更是一舉将丹霞地貌推廣到全國,帶動了各地學者對丹霞地貌的廣泛調查和研究。但在國際地理上,丹霞地貌始終還是一門新學科,研究領域一片空白。
直到2009年,中國丹霞申遺後國際上才召開了第一屆國際丹霞地貌的國際學術讨論會。在這個會議上通過了“丹霞宣言”,國際組委肯定了中國學者對這種罕見地形地貌的研究與貢獻。
那時候,“丹霞”這個名詞隻是中國地質學者使用的名詞,而在研讨會後,國際地貌協會成立了丹霞工作組,認可了丹霞地貌這一名稱。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也自然而然也成為了全球首批丹霞地質公園,開啟了中國丹霞走向世界的曆程。由此,全世界同類型的地理地貌,都以廣東丹霞山的“丹霞”來命名。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是丹霞山給人的第一直觀印象。哪怕經過數千萬年的風雨侵刷,峭壁上仍肉眼可見燦若晚霞的本體色。這些紅色砂礫形成的岩石層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數千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來的自然奇迹。
在距今7-9萬年前的白垩紀時期,丹霞山所在的地形是一個大型的内陸盆地,受喜馬拉雅山脈地質運動的影響,盆地斷裂分化逐漸形成一個凹凸不平的山脈。原先的陸地、湖床被擡起,形成山峰和峭壁。在自然風化剝離和流水的侵蝕下,這些山峰和峭壁被進一步雕刻,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各式岩崖,分化成了柱狀、牆狀、堡狀等。
丹霞山最著名的打卡點陽元石就屬于柱狀丹霞。因為形狀類似成人男性的生殖器而走紅網絡,不少人不遠萬裡前來“打卡”,祈求自己能像元陽石一樣重振雄風生兒育女。
丹霞山的山峰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大多是坡頂平緩而坡體傾斜,山麓難以攀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元陽山的山麓,人工雕刻的台階幾乎都是垂直往上,落腳的地方也狹窄短小,雖然景區修建安裝了護欄鐵索,但想要爬上去仍需要手腳并用,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和挑戰性。如果是全家老小遊覽元陽山的話,建議最好從細美寨方向上下。
登上山頂後,遠遠望去,景區内的山體和溝谷相互交錯,土層的緩坡上長滿了天然次生林,藤蔓交織,滿眼都是蒼翠的樹木,讓人看着心曠神怡,頗有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恢弘氣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