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注釋】
▲不憤不啟:憤,有強烈的求知欲卻學不懂,一件事情反複思索,仍然不得其解。啟,啟發,開導。
▲不悱[fěi]不發:悱,形容努力想說而不能恰當的表達。發,啟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隅”指角落。一隅泛指事物的一個方面。“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與“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舉一反三”意思相同。
▲不複:不重複,不能再用這種方法教誨了。
【譯文】
孔子說:“不到努力思索而想不通的程度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表達卻說不出的程度不去啟發他。教他一個道理卻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不能再用這種方法教育他了。”
【學而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古人教誨弟子注重開發智慧,而不是傳授知識,學會思考自然能找到方法。以下數章記錄孔子的言行舉止,都與孔子言傳身教有關。正如本篇7.24章所言“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我沒有隐瞞什麼。我對你們的教導都在我的言行之中,都在我孔丘的日常生活行為上。)
“則不複也”曆來解讀為不再重複教他了,意思雖通,卻不符合孔子“誨人不倦”的本意。教育弟子要因材施教,一種教育方法沒有使弟子做到觸類旁通,就不能再用這種方法教育他了。孔子因材施教可參讀《先進篇》11.22“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性格謙退,辦事猶豫不覺,所以我讓他聽到就去做,做事要臨事果斷。子路性子魯莽,遇事沖動,逞強好勝,所以我讓他他多聽聽父兄的意見,再去做事。)
【知識擴展】
《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谇[suì])言,及于數(速)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天的教師,隻知道照本宣科拿着簡冊朗讀,不等學生自己思考就生硬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管學生是否真的明白,緻使學生不能安下心來學習,教人不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育規律,達不到教育的要求。正因如此,學生厭惡學習而且痛恨他的老師,苦于學業的艱難而不知道學習的好處。雖然完成了學業,所學的東西也會很快忘掉。教育之所以不成功,應該就是這個原因吧! 占畢:簡冊。谇言:告訴,指學生還沒思考就告訴學生結果。)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遜),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大學教育的方法:在邪念未萌發之時就加以禁止,這叫預防;在可以接受教育之時加以教育,這叫适時;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而循序漸進地施教,這叫順序;互相觀察而學習别人的優點,這叫觀摩切磋。這四項,是教育之所以成功的方法。 陵節:超越限度。)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邪念萌發之後才禁止,就會抵觸抗拒而難以戰勝邪念;放過了學習時機才去學習,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教學雜亂而不按順序學習,就會使學生頭腦混亂而無法補救;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會孤陋寡聞;與輕慢不莊重的朋友交往,會使人違背師長的教導;輕慢邪辟的言行,會使人荒廢學業。這六項,是教育失敗的原因。 扞格:互相抵觸。燕:輕慢。)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牽,強[qiǎng]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君子已經知道教育成功的方法,又知道教育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為人師了。所以君子教育學生,啟發引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啟發思考而不說盡。引導學生而不牽拉能使師生關系融洽,勸勉而不強制能使學生容易接受,啟發而不說盡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做到師生融洽,學生容易接受,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做到善于教育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