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祝家中老人健康長壽 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
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
于是有了長久長壽的含意
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自古就有登高的習俗
金秋十月,天高氣爽
家人一起登高望遠
既能強身健體
又可心曠神怡
這時也是曬秋的好時候
或在廣袤平原
或在房前屋後
人們把各色作物鋪展開來
一派豐收的繁榮景象
民間習俗
重陽節登高之習俗曆史悠久。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于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辭青”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挂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共8張
登高賞秋·風情篁嶺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曆史悠久。其由來大緻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于東漢時河南有個方士叫桓景于該日登山避災,其三是源于登高“辭青”。
重陽登高
登高其實是源于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登高避災之說法始于東漢,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裡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随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桓景避災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之訛傳,年複一年地流傳下來。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祈求神靈降福,并推行敬老活動,傳承孝道文化。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放紙鸢
放紙鹞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鸢為主要特征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鹞亦現在的風筝。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鸢也是嶺南地區一個特色。
賞菊
重陽日,曆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有現存文獻記載的最早見于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習俗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隐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采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采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享宴高會
《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等習俗,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于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2]。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重陽節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禍為宗旨的風俗,包括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
如今,重陽成為頗富人情味的節日
—— “中國老人節”
尊老、敬老、愛老、助老
是這一天的主題
也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美德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
我已經長大
您還未老
我有能力報答
您仍然康健
趁着秋色正好
趁着年華未老
好好陪伴家中的老人
一起淺酌登高
共享天倫之樂
綜合來源:人民網、百度百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