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共情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定義,就是能夠深入走進當事人的世界,能夠主動運用當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但同時又能清醒的意識到自己還是自己。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能走進他人的世界,也要能從他人的世界裡走出來的能力。共情可以使我們擺脫自我為中心,讓我們看到自我和他人的區别,甚至讓我們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共情能力其實是我們先天的能力,像其它能力一樣,每個人有強有弱,原生家庭對共情能力的影響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能收到來自于父母情緒上的的悉心照顧,是一筆一生的财富。因為這個人長大後也會自然而然的把這種充滿愛意的照顧,關愛鏡映給自己,使自己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是值得被愛的,産生強大的自信,對别人也自然而然産生共情能力。但共情能力也是可以後天培養提高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抛開自己
不要在聊天中自我暴露個人故事,做到抽離,先放下自己。
2. 共情式傾聽,學會提出開放式問題,而不是封閉性問題(即是與不是回答的問題),讓對方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
3. 不讓情緒占主導,人在憤怒的時候思考力會下降,共情需要首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然後穩定對方的情緒。
4. 評估,評估對方過往,品行,動機,評估自己是否走出自己,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見,對對方的情緒有誤解,扭曲。
5. 像對方表達感同身受的話:
1.情緒的确認
2.你的理解,比如: 我感覺你好像很沮喪,你希望跟她更好的相處可是找不到辦法,對麼。
一般親密關系有三個階段,理想化,兩極化,整合階段。 我們在理想階段總是隻願意看到好的方面,理想化對方會讓自己感到舒服,這是一種本能。但是理想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幻滅,當到了兩極化階段,看清了對方更多的面就會越極端,越沮喪,非黑即白,是沖突階段,直到到了整合階段,我們才能更全面更客觀的看待問題,才能夠更好的相處一段關系。所以,共情,在某些方面和客觀是同義詞,就是如實的客觀的去看待對方和自己,克服幻想,情緒。
舉個例子: 《都挺好》電視劇中的蘇明玉,一般女兒都希望有一個能保護自己,遇到困難時能夠依靠的父親,然而蘇大強太唯唯諾諾了。我們運用共情就很容易理解,蘇大強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怎麼去保護别人呢。而蘇明玉開始就是給蘇大強貼了自私,懦弱的标簽。直到後來,當蘇大強換上老年癡呆後,在吃牛排的時候關心蘇明玉工作,偷偷攢錢買習題集,這才讓蘇明玉明白父親并不是不想對他好,而是沒有那個能力,這就是到了整合階段,緩解了對父親的不良情緒時,從而發現了父親更多的方面,緩解了兩人的關系。就是明白了對方的局限,也更能看清自己的局限。實際生活中,共情讓愛成為愛,你多共情去理解别人,對方也會學會你的共情,從而得到雙方關系的升華。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當今社會共情也有被用來摧毀人心,比如營銷中,很多自媒體就是利用共情來收割自己利益。比如向青少年販賣娛樂,向中産階級額販賣焦慮,像女人販賣青春,像老年人販賣健康。
那麼怎麼辨别呢:
1. 目的動機不同。真正的共情主要的目的是讓你收益,而陰暗的共情主要是讓他們有所收獲。
2. 有些人總是責怪别人,就不是共情
3. “陌生人”突然的自來熟,肯定是有自己的目的動機
4. 言行不一緻的人
5. 不要被人煽動情緒,比如現在有些媒體,經常會出現“我,我們”等字眼,文章中使用問号,反問來煽動情緒,當你看到一篇文章怒不可遏時就要警惕,多半是别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别人站在你的角度替你考慮是為你好,而不要認為别人沒有共情就不是為你好。我們要警惕共情的陰暗面,遠離傷害。同時,也要将共情運用到生活中積極的方面,更好的處理自己的關系。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