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手表,瑞士表便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手表俨然已成為瑞士的某種象征,這也是瑞士人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在世界鐘表業幾百年的發展進程中,瑞士手表曾攀上風光無限的頂峰,也曾滑落至衰退的低谷。盡管如此,瑞士如今仍将“鐘表王國”的桂冠牢牢地戴在自己頭上, “Swiss Made”、“日内瓦印記”等更是象征瑞士制表品質和标準的金字招牌,代表着精湛的制表工藝和精準走時。
曆史上向來“低調”的瑞士是如何在歐洲“列強”中脫穎而出,一步步發展成“鐘表王國”呢?
毗鄰“鐘表大國”
鐘表最早誕生的國度是法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報時鐘表是1305年制造的一台法國鐘,安裝在博維大教堂上。不過開創的不一定就能成為行業老大,例如發明了手機的品牌是摩托羅拉,做大的是諾基亞,如今諾基亞又被蘋果拉下神壇。
法國這個浪漫的國度和瑞士鐘表業的關系最為密切。瑞士是一個面積隻有四萬多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被德國、法國、奧地利、意大利“包圍”,受地理位置影響,官方語言就有法德意幾種并存。由于瑞士的隔壁法國和德國都是鐘表強國,瑞士鐘表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而瑞士鐘表業最發達的地方,主要位于法語區。曆史上,法國和英國一直是死對頭,雙方“撕逼”了100多年,即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争”。在這場世紀之戰中,法國最終獲勝,于是慢慢開始發展壯大。
當時的法國可是鐵闆釘釘的鐘表大國,鐘表珠寶等奢侈品的需求量最大。而當時的瑞士靠給各國封建領主當雇傭兵生活,相對貧窮,沒有閑錢去消費奢侈品,無消費市場,自然沒人去生産。
宗教鬥争與瑞士制表興起
而瑞士鐘表真正開始發展,要從宗教鬥争說起。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最顯眼的建築往往多半是教堂。也正是因為宗教影響力大,派别多,所以矛盾沖突在所難免。
基督新教由于長期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壓迫,新教徒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終于,反抗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運動爆發了,并很快蔓延到整個歐洲,法國的新教徒也卷進其中,受到迫害。一些新教徒就逃到了鄰近法國的日内瓦,在這些人當中,也包括一批優秀的制表師。
1540年左右,新教領袖約翰·加爾文(JeanChauvin)來到日内瓦,進行宗教改革。加爾文崇尚節儉,他禁止日内瓦當地人佩戴奢侈的金銀首飾,但他認為鐘表是做科學的東西,沒有禁止,這促進了後來瑞士表的“江湖地位”。從法國逃到日内瓦的制表師,結合日内瓦當地的金銀首飾工藝,打造出精美絕倫的鐘表,日内瓦的鐘表業得以迅速發展。
1601年,世界上第一個制表行業工會——日内瓦制表工會應運而生。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到了17世紀末期,日内瓦發展成了制表中心。
彼時,日内瓦的制表廠已達數百家,趨于飽和。到了17世紀後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廢除了《南特敕令》,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宣布基督新教非法,于是一些新教徒又遷移到日内瓦北面的汝拉山谷、納沙泰爾地區。
山谷地區一年約有四個月都是大雪封山,當時通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冬天到處都是厚厚的積雪,很難出去工作,也無法種植農作物。而制表不需要太大場地,家庭作坊就能完成,不但能借此謀生,還能消磨時間。因此,鐘表業在這裡也漸漸發展起來。
從低端制造到逐步領先英法
在17、18 世紀,主導歐洲鐘表業的都是主打高端鐘表的英國人和法國人,諸多重要發明改進,都是由倫敦和巴黎的鐘表師傅完成的。例如發明了陀飛輪的現代制表之父——Breguet寶玑大師出生于瑞士,在法國開辦工作室走上事業巅峰,專為皇室貴族打造鐘表,他的顧客有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六皇後瑪麗·安托瓦内特、拿破侖和約瑟芬、那不勒斯王後卡洛琳等等。
寶玑大師逝世後不久,一場無可阻擋的制表工業革命随着時代轉變悄然降臨。瓦特蒸汽機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生産力向前大步邁進。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蒸汽火車鐵路在英國誕生,随後,新建的鐵路在歐洲及美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對于可攜帶的準确計時工具需求越來越大。鐵路把各地連接在一起,同時也帶來時間差異的問題。于是标準時區首先出現在美國,其後歐洲直至全世界都設立了時區标準系統,從事國際貿易及經常旅行的人士,都提高了對時間的重視,對鐘表的需求量日益旺盛。
當時瑞士鐘表業長期處于制表領域的低端,為了壓低成本,瑞士鐘表商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區域分工體系。冬季農閑時,鐘表商利用鄉村商店,将制表原料派發給各地的農民,特定地區分配特定部件。農民利用農閑将其加工為半成品,再回購并統一送到城裡的制表大師手中,組裝為成品。
憑借這種方法,瑞士制表業在制造成本上遠遠低于當時雇傭城市工匠的英法制表商,瑞士手表在19世紀逐漸取得對于英法鐘表業的優勢地位。1800年,世界總産量達到二千五百萬隻,其中瑞士鐘表占了産量的三分二。在與英法鐘表業的競争中,瑞士鐘表也逐漸擁有了自己的高端品牌。現在鐘表業頂端的百達翡麗 ,創立于 1839 年,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
來自美國的機械化沖擊
然而,瑞士制表業并沒有在打敗英法的喜悅中沉浸多久,因為一個更強大的對手美國出現了。南北戰争後新興的美國制表業大量使用機器。美國人追求産品标準化和零件互換,足以兼顧産量和質量。短短數年,物美價廉的美國表産量從 1858 年的 1.4 萬塊提高到 1864 年的 11 萬塊,給瑞士鐘表業以巨大沖擊。
1868 年,IWC品牌創始人 Florentine A. Jones 從美國移民到瑞士,開辦了國際制表公司,将美國生産模式引入瑞士。從此瑞士手表告别了過去利用農閑生産的鄉鎮企業模式,通過工業化生産一改過去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瑞士原有的區域分工模式很快被機器生産與流水線組裝取代,瑞士制表邁向現代工業化。
19世紀,瑞士及美國的工廠已進行機械化大批量生産手表。美國的Waltham鐘表公司是其中的代表者。他們成為采用先進而精密的機械制造鐘表技術的先驅。美國鐘表高水準的成就甚至引起瑞士同行業的妒忌。瑞士制表廠決心走向改革創新之路,提高産品檔次,對技術精益求精。以其更精密、更先進的機械及技術、富于經驗的設計師及工人,瑞士最終擊敗了美國這個最大的競争對手。
最重要的一點是,瑞士制表的技術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及設計款式。例如百達翡麗就以歐洲皇室名字來命名其鐘表,推出了維多利亞女王型(Queen Victoria)、阿爾伯特王子型(Prince Albert)及其它名字響亮、型号獨一的鐘表,專供皇室富商購買。
腕表逐漸取代懷表
到20世紀初,瑞士已經是世界鐘表業的領頭羊。這時腕表開始流行,并逐漸取代懷表的地位。同時,瑞士引進了兩個偉大的表匠Pierre Frederic Ingold和Georges-Auguste Leschot發明的新技術,即可快速和精确生産帶齒輪的夾闆和主夾闆并發明了可替換的内部零件,為鐘表生産的規模化和标準化鋪平了道路。
1906年,卡地亞(Cartier)為著名飛行家Alberto Santos-Dumont制造了一隻腕表,使他在飛行中亦可方便地看時間。這一創新十分成功,卡地亞更于1911年正式生産Santos-Dumont型腕表供應上流社會人士,這也是第一款公開發售的商業型号腕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表的重要性,這啟發了一般民衆對手戴腕表的熱切需求。20年代未,腕表的産量已大大超越了懷表,除了方便的因素外,可外露的特點更是顧容購買手表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由此推動了各式各樣外觀設計的腕表以吸引顧客:方形、蛋形、圓形等設計紛紛出現。加上各種特意的裝飾,手表已成為一種令入眼花缭亂的商品。1926年,第一枚自動上弦的腕表誕生。而瑞士對腕表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曆、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于腕表上。
經過與各國競争對手的反複較量,到了二戰結束時,瑞士終于成就了制表霸主地位。二十世紀 60 年代末期,世界上每兩塊新手表中就有一塊來自瑞士。
石英危機和機械複興
20世紀70、80年代,這是瑞士表一敗塗地、潰不成軍的年代,也是瑞士表找準定位、絕地反擊的年代。
1970年代,由于太空及電腦科技帶動了人們對高科技的興趣,就像其他新興的科技産品一樣,石英科技開始主宰手表工業,人們開始厭煩機械手表需要每天去上發條,而工業界也有悲觀的人士認為機械手表勢将沒落。
其實,電子表、石英表都是瑞士人先發明的,但卻沒有受到重視,一直沉浸在傳統制表的美夢之中。不料,半路殺出一個東瀛高手——精工,1969年精工量産了石英表Astron,立刻震驚了整個表壇。因為瑞士表向來以精準著稱,可是精工的石英表比最準的瑞士機械表還準得多,而且價格便宜不少。在精準便宜的石英表的打擊之下,許多瑞士鐘表企業一蹶不振,有些放棄了機械表制作,轉而做起了石英表。當時,甚至有人斷言,機械表即将成為曆史。
此時黯淡消沉的瑞士表壇,出現了一位“救世主”——斯沃琪集團創始人尼古拉斯•G•海耶克。他以振興整個瑞士鐘表業為目标,銳意改革整個行業。
1983年,他推出了價廉物美、時尚動感的斯沃琪石英表,讓瑞士制造美名再次傳遍全球,順便也搶回了許多被日本石英表占領的市場。接着,他整合了兩大鐘表公司ASUAG和SSIH,合并成一個超級鐘表集團——斯沃琪集團。我們熟知的浪琴、歐米茄、雷達、天梭等,都是斯沃琪集團旗下的“兄弟姐妹”。
更重要的是,海耶克複興了瑞士機械表。在他的領導下,“好表”的定義潛移默化地發生着改變:也許光比走時,機械表确實不如石英表,但是機械表講究工藝和打磨。于是,瑞士表從讀時工具向奢侈品過渡,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瑞士表,除了看時間,還負載厚重的曆史品牌價值,價值的體現來自于稀有,确保少數人能把玩得起。
全面複興 登峰造極
海耶克力挽狂瀾,瑞士表終于迎來了全面複興。自此之後,瑞士表将鐘表的話語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現在瑞士表的主力軍依然是傳統機械表,但這并不表示瑞士因循守舊。恰恰相反,瑞士把制表這門技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從材質到機芯,瑞士表在近十年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材質方面,從王金、魔力金,到矽、碳纖維……都令人歎為觀止。機芯方面,走得越來越準,動力儲存越來越長。天文台表的機芯日差在-4到 6秒之間。而勞力士的頂級天文台精密時計認證,更是将腕表的日差控制在正負兩秒的範圍内。以前的機械表,動力儲存通常隻有40小時,現在,三天動力儲存已經成為許多腕表品牌的标配。
此外,各種傳統工藝,如琺琅、玑镂、金雕、镂空、細木鑲嵌、馬賽克鑲嵌等,也為瑞士表加分不少。也許其他國家的少數品牌也有類似的工藝(如精工集團旗下的貴朵),但很難像瑞士那樣形成強大的整體。
瑞士表的強大,是一種整體的強大,它不依賴單個品牌,而是以衆多品牌的力量,造就出瑞士表的輝煌。就像中國乒乓球,超一流高手永遠不止一位,就算其他國家的選手超水平發揮,拿下一位中國超一流高手,後面還有第二位、第三位在等着他。
在制表方面,除了技術,設備也是關鍵的一環。很多精良的制表設備,同樣産自瑞士。就拿數控機床來說,有些價格高達200多萬歐元一台,制作出的零件,誤差隻有零點幾微米!一些大廠裡,這樣的數控機床有十多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瑞士不僅壟斷了制表技術,還壟斷了制表設備,厲害得很有資本。
之後,通過各公司有計劃的兼并收購行動,鐘表業四大集團的主導地位基本形成,它們分别是瑞士斯沃琪集團、勞力士集團、曆峰集團和法國路易銘軒集團。
近些年,德國表發展也很快,頂級的德國表幾乎和一些瑞士大牌平起平坐。而瑞士表的老對手日本表也在虎視眈眈,在石英技術領域,日本已經一騎絕塵,而中國鐘表業品牌化戰略推進,也讓中國制造嶄露頭角。風起雲湧,将來世界制表領域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關注“環球藏表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