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的教育,說說我的一些淺見。
人的大腦,零歲到十四歲發展是最快的。二十歲以後,幾乎就慢下來,純看激活了。
十四歲之前,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發展高峰期:四歲。
四歲腦力的發展,是二十歲以後的十至二十倍,是十四歲之前其它年齡段的三至五倍。
要知道,孩子的心理發展,于十四歲之前,是不定期改變的。
我們洞悉了這一點,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就要去觀察:你平時都給他什麼(物質&精神)?他接受或反抗或逃避什麼?
相應的,學校在不同教育階段,也特别注重這種心理發展變化。例如:
幼兒教育的重點是什麼?(4,5,6歲各階段是什麼?)
國小教育的重點是什麼?(每學期)
國中教育的重點是什麼?(每學期)
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又是什麼?
成年人的教育是什麼?
這些都必須結合腦神經、生理和心理,系統性地看。
外國教育,概括而言,是生與死的教育。于這塊土地,則是生存教育。
外面講自律、習慣、快樂、責任、自我創造和自我意識,面對不同環境和發生事情時的應變(例如,面對死亡),也更講愛、信仰與敬畏心。
所以,外面的人普遍比較真性,以自我為主,對社會有責任感,講規則。
這片土地講起來就容易了,重點就兩個:生存和對人。
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隻懂“錢”的表面意義(甚至不懂)。隻會裝,隻會鬥和比。
首先,我來說說,中國的父母和對子女的教育。
愚以為,上一代(1980年代以前)的父母是非常偉大的。他們的一生,幾乎都在為孩子奮鬥,替孩子考慮(農村較低層家庭,資源趨向于男孩或獨生子女。非獨生女的女性,則基本上悲劇多于喜劇)。
這一代的父母,不客氣地講,都是悲催型父母。他們對于子女的教育,永遠充滿焦慮,永遠都在“愛,希望和失望”中撕逼。
面對競争劇烈的生活環境,他們脫不去攀比的外衣,又離不開動物性的自然反應(父母因血緣關系,對子女産生的愛和保護等)。
如果,經濟環境略允許,那就心累,心煩,無奈面對;
如果,經濟環境比較差,那就身心疲憊,心煩與無奈加重,還要四處發洩。
現在,我來說說,我對這一代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幾點小小看法。
先開個玩笑,問個問題。
如果,有一天,你的子女對你說:你怎麼不像要求我一樣,要求你自己?如果,你對你自己也這樣要求,我早就做富二代了。
你會怎麼回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請你先用心,從第三人的角度,來看看你對你子女的要求。
例如,要學習,别老玩。
你就想想,你每天一機在手,是學習多,還是聊天、扯蛋、追劇、聽音樂,刷抖音快手、看視頻多。
例如,要自律,坐有坐姿。
你就想想,你放得下手機12小時嗎?你玩手機的各種姿勢。
……
你就會發現,古人言“嚴以律人,寬以待已”,誠不欺我輩後生。
看看,你是否已經覺悟到:原版質量也就那樣,憑什麼,要求複印件好于原版?就因為,你是他的父母,所以你能以“愛”的名義,去強迫他?
再問天下父母,一個極端正常廢話的問題?
你希望你的子女,一輩子都能擁有什麼?
答案,無外乎:财富,健康,權利,快樂,幸福。
這個問題,我問過的父母,幾乎無一例外首選“健康”。不知道,你是不是例外。
接着是快樂幸福,至于财富和權利的次序,是不一定的。
當我們将這個問題放在心上,時時拿出來曬一曬的時候,希望你真心實意的明白:健康是擁有“快樂幸福财富權利”的不可替代的,絕對性基礎。
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如果不是以健康為基礎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健康不是單純的身體健康,它也包含心理的健康,思維的健康。
生理健康,地球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心理健康,就最低标準而言,是不要得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妄想症、憂郁症等;最高标準,則是他在日後,能用比較好的心态,面對和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思維健康,則是指,獨立自主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基于此,對應實際常發生的情況,我來說說,我個人的小小看法。
在孩子0歲到14歲時,父母給子女的教育,應該是誘導為主,其它為輔。
這裡有幾個觀點,是要切記的,可用于生活的點點滴滴。
a、多用疑問句,少用命令句。
例如,當孩子做錯時,不是打罵或說教,或直接告訴他怎麼做。而是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
借此,和他一起多角度探讨,他這樣做對自己和别人的影響。
例如:
“這樣做你開心嗎?”
“這樣别人會不會笑你?”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可不可以換個方式,如…你感覺如何?”
b、降低自己智商和認知,将問題丢給孩子去解答,并陪着她一起找答案(是陪着他,讓他做,不是你去做)
例如:
問孩子:“月亮為什麼會有圓缺?”
問孩子:“植物聽得懂音樂或人話嗎?”
問孩子:“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還可以問一些他對社會性問題,或生活問題的看法。例如:
“你贊成天天做核酸嗎?”
“都不去學校,好不好?”
“國小三年級,看你讀得不開心,那咱們不讀了,重新回去讀二年級或幼兒園,好不好?”
c、用孩子做作業,來教育自己。老話就是“言傳不如身教”。
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你無需多提要求,也無需多指點多言。你隻要告訴他,作業沒做完,咱倆都不離開這位置,都不玩手機。
然後,你看書陪他(這樣你一年,應該可以多看二三本書),或者寫點東西,包括織毛衣,繡花都可以。
一則和孩子比耐心,二則自我學習自我教育,三則磨練一下自己。
當你如此做時,如果要吃飯了,建議你在開始就告訴小孩:作業沒寫完,我陪你一起餓肚子。反正堅持住,作業沒作完,你陪他一起看日出。
當你如此做時,如果他說這題不會,你不要告訴他怎麼做才對。
建議你放下手邊的書或其他物品,先說“你那麼聰明,你都不會,我怎麼可能會做”。再說“咱倆一起來研究吧”,然後你提最簡單最基礎的東西,一步一步讓他自己思考,自己做。
這中間,如果你發現他做錯了,你隻要說“我感覺有問題,你感覺有沒有問題?”再從頭用最基礎的方式,一步一步來。
答案出來後,建議你這樣問問他:
這題你老師上課教過嗎?
沒教過。我打電話問你老師,為什麼出那麼難的題目?
教過。你那麼聰明懂事,如果上課用心三分鐘,就會了。何必折磨我,陪你半小時,你似乎存心陷害我。
于“c”這一點,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希望你自己先做好。
例如:你希望孩子,多看書,少接觸手機,少玩電子遊戲,少看視頻。就請你先放下手機,拿起書來看。
例如:你希望孩子注重個人衛生。就請你記得,天天洗澡。
例如:你希望孩子,物歸原處。就請記得,自己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你在生活中的身教,孩子是比較容易遵循和學習,養成習慣的。
我舉個例子,你要你孩子,學會尊重别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當你和孩子說話時,請先學會自己蹲下來和他說話。
久了以後,你可以問他,知道我為什麼和你說話要蹲下來嗎?大部分孩子會說,不知道。
此時,你可以趁機告訴他:“因為,我尊重你,我認為我倆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那麼沒有人,有資格要求别人仰視他。即使我是你的父親,你是我的兒子,我們也應該平視對方,互相尊重”。
這種生活點滴的教育,如果表現的即時和适當,大概率而言,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例如,看過受傷的動物,對“善”的教育;看到美好的事物,對“美”的教育。
當你認可“a,b,c”三種誘導式教育是可以試試的,那麼請你特别注意以下幾點:
1、孩子做作業,最好給他規定清楚,是一回到家,放下書包就開始做。而且做不完,不要做其它事,包含吃飯。做完作業,孩子想做其它事,盡可能在合理和時間允許的範圍内,滿足孩子。
2、要盡最大程度,控制自己的情緒。少生氣,少煩燥。
3、抱着欣賞孩子的角度和孩子相處,時不時,給于贊美和鼓勵。
4、要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一定要對你的孩子有信心。
5、要持之以恒,并且有耐心,做一個“問題父母”。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教育孩子,很多時候,就是和孩子比耐心。
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你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培養習慣。
愚可以負責任地說,在孩子上高中之前,如果你能培養孩子以下習慣,你這一輩子,基本上都不必擔心孩子學習不好,以後在社會上過着下層人的生活,孩子一定會過得比你好。
1、獨立生活的習慣。讓孩子能生活自理,最好是四五歲,就能自己穿衣穿鞋。國小,一二年級會自己洗澡洗頭,會做點家務;三年級以上,就要讓孩子多做家務(例如,擦地闆,桌椅,洗碗筷),并且要學會自己簡單煮點東西。千萬别讓你的孩子,二十歲了,最厲害的廚藝,就是燒開水。一定要清楚認知,你是孩子的父母,不是保姆。
2、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會思考、願意思考的習慣。所以,你少用肯定的命令句,多用疑問句,多請教孩子。做個最好的傾聽者,不做發言愛顯狂。
3、培養孩子自律守規則的習慣。要求孩子一回家就先做作業,這是他這個年紀,這個職業(學生),該做的事。最好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給他定規矩(例如,國小二年級,必須自己的碗筷自己洗,吃飯不能看手機等)。
4、培養孩子專心緻志的習慣。可以在寫作業時,要求他,寫作業就專心寫作業,别浪費他和你的時間,并且常鼓勵他。例如說:“你看這題你專心寫,十秒鐘就做完了,不愧是你爸爸的孩子,你看專心多麼節省時間。”
另外,有三個習慣,你可以“在河中,洗腳兼抓魚”:
1、物歸原處的習慣。
2、閱讀的習慣。依統計95%生活不錯的成功人士,不論各行各業,都不排斥閱讀,多數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3、記帳的習慣。這個習慣如果能養成,日後你的孩子,要窮,都難。
行文最後,用二個觀點,和天下父母分享:
1、你的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你炫耀的工具,亦不是你的前傳或日後替你完成某些事物的标簽,請你充分尊重他。
2、按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這個“别人”不止是你的孩子,還包含你的父母,親人和朋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