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誰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

誰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7 08:13:12

在米利都哲學家的傳統譜系裡,阿那克西曼德之後的一代是阿那西米尼(譯為“阿那克西美尼”),也是最後一位米利都哲學家。他比阿那克西曼德年輕約25歲,其事業結束于公元前494年,那年米利都被波斯人摧毀了。這個城市在15年後重建了起來,但從此以其羊毛而非以其哲學聞名。

誰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人的靈魂和世界的本源是氣)1

古代的哲學史家把阿那西米尼看作三位米利都哲學家中最偉大的一位。在他們清醒的大腦中,阿那西米尼是最後一位米利都哲學家,而這個事實自然會使他們認為他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阿那西米尼卻似乎是這三人當中最不重要的。他不像阿那克西曼德那樣富有令人愉悅的想象力;在阿那克西曼德那些跳躍式的推測之後,阿那西米尼不但顯得步履拖沓,而且似乎是在倒退。例如,阿那西米尼放棄了阿那克西曼德關于 “平衡力”的玄奧思想 (說它玄奧, 恐怕是誤解),退回到了一個觀點上:支撐地球的是某種物質的東西

他認為支撐地球的是空氣,并以風能吹起樹葉為喻,就像在他之前的泰利斯認為支撐地球的是水,并以水能浮起木塊為喻那樣。阿那西米尼還回頭尋找選擇他的本原,即構成世界的基本材料。他像泰利斯一樣,也選擇了日常的元素之一,但并未選擇阿那克西曼德那個神秘的 “無限”,而是又用 “氣”代替了泰利斯的 “水”。

阿那西米尼為什麼對元素中最不具實體的元素—— “氣”如此感興趣呢?其答案多半與呼吸有關,希臘人認為呼吸關系到生命與靈魂。阿那西米尼顯然認為人的靈魂與世界的本原是相似的:兩者都是氣

初看上去,這個觀點似乎甚至算不上一個十分費解又給人以啟發的比喻。靈魂怎麼會是氣呢?即使靈魂是氣,它和 “岩石和樹木是由什麼構成的”這個問題有何關系呢?但阿那西米尼的意思并不像看上去那麼難以理解 (在他那個時代,表示靈魂的單詞 “psuche”有很多 含義)。心靈與物質之間尚無明确區别,人們隻是把靈魂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能賦予生物生命的材料。若存在這樣一種材料,氣 (其表現為 呼吸)就是一個合理的選項。阿那西米尼并非第一個選中了氣的人。在荷馬史詩裡,靈魂除了有其他作用之外,還關系到生命的呼吸:英雄死前,氣會從他口中逸出。在史詩 《伊利亞特》中,風能讓雌性受精懷孕,至少對牝馬是如此。

隻要把氣看作某種能賦予生命的力,我們便能弄清阿那西米尼的主要思想。希臘早期的思想家全都認為:世界是以某種方式獨立地成長或發展出來的,不是衆神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傳統神話中的衆神也許做出了某些東西,但使用了事先已經存在的材料,而那些材料也是他們做的。因此,希臘人自然就會認為:構成世界的基本材料本身就具備成長變化之力——換言之,這種材料以某種方式與生命聯系着。

我們有理由認為泰利斯注意到了水與生命之間的他驚訝地發現植物和動物都需要水。另外,阿那西米尼也注意到了氣與生命之間的活人呼吸,死屍氣絕,這一點更觸動了他。

誰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人的靈魂和世界的本源是氣)2

我們不能确定泰利斯是相信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還是隻認為先有了水,然後萬物才以某種方式出現。至于阿那西米尼,我們能确定得更多一些:他顯然認為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甚至嘗試解釋它是如何構成的。正是這種嘗試性的解釋,給直到今天的後繼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使其中一些人推崇阿那西米尼,認為他發現了科學闡釋的基本形式。但将這個殊榮給阿那西米尼也許很不恰當,因為他明明認為:樹木、圓石和一切都是由稀薄的空氣構成的。

其實,阿那西米尼認為:構成了樹木和圓石的氣,其關鍵在于它的特點是稀薄 (thin)。氣能呈現為各種形式,一切取決于它被稀化或被壓縮的程度。稀化程度最高的是火,然後是普通的氣:将氣壓縮,便成了風;進一步壓縮氣,就有了雲;再壓縮後,就成了水、土和 石,依次遞進。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呼吸的空氣就是氣這種材料的自然狀态,其他一切形式都将回到這種狀态。但由于氣受到了攪擾而不斷運動,所以有些地方的氣才會比另一些地方多,也更濃稠。因此,氣的運動造成的稀化和壓縮就是阿那西米尼的世界中各種變化的引擎。它們解釋了冷暖和幹濕,解釋了實體和非實體。這是對那種未加解釋的 “分離”過程的改進,阿那克西曼德用它解釋來自不确定的無限的不同元素的表現。

這個故事的新穎之處在于,阿那西米尼認為不同的性質 (或種類)取決于不同的量 (或數):元素包含的氣的總量不同,造成了元素的多樣性把世界豐富的多樣性簡化為這種量的概念,這個做法幾乎從阿那西米尼一直延續到了當今的科學家們。但這個做法背後的思 想,即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就的,卻一直到17世紀的伽利略和牛頓那兒才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在畢達哥拉斯派哲學家當中,還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先聲,他們發現了自然中的數,因為他們在萬物中都見到了數。)

阿那西米尼故事的其餘部分,卻一點也不像伽利略或牛頓的故事。據公元3世紀羅馬的一位基督教護教論者希波呂托斯 (Hippolytus,170—235年)記載:他說,天體不是像其他人設想的那樣在地球下面運行的,而是圍繞着地球運行,就像一頂氈帽圍着我們的頭轉;太陽被遮,不是因為它在地球之下,而是因為地球的上半部分遮住了它,還因為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變遠了。阿那西米尼把世界看作了現代天文館,我們坐在裡面,仰視穹頂 (即他所說的 “氈帽”),行星模型則在我們上方移動。太陽和行星像地球一樣,也是扁平的,而這能使它們像葉子一樣飄在風中。據說它們都是火球,地球蒸發出的水氣越來越稀薄,直到燃為火焰。夜的黑暗是因為太陽 (最大的、烈火熊熊的葉子)消失在了北方的群山後面。

阿那西米尼還嘗試用他的新工具 (即稀化與壓縮)去描述氣候, 這個話題在海上強國米利都的哲學家們當中十分流行。但他最後的結論卻和阿那克西曼德的觀點相差無幾。他繼承了阿那克西曼德的一個說法,即雷鳴電閃是因為空氣在猛烈地掙脫攫住它的雲團。公元前5 世紀末,阿裡斯托芬的 《雲》諷刺過這個思想:

斯瑞西阿得斯:......霹靂是什麼?

蘇格拉底:每當幹燥的風刮起來,又被這些雲關住,它就會在雲裡膨脹起來,像膀胱那樣;接着出于必然,它沖破了那些雲,迅速跑到了外面,而這是因為它的濃度,還因為它跟雲的猛烈沖撞點燃了它自己。

斯瑞西阿得斯:太對啦,宙斯 (Zeus)啊!反正我就碰上過這種事兒......那天,我給親戚們烤一根兒很粗的臘腸,一不小心,臘腸從我手裡滑了出去——它脹了起來,突然爆了,裡頭的腌東西濺到了我的眼睛上,還燙了我的臉呢。

雷電和地震雖不是爆開的臘腸,卻正是神話的作者們借衆神的行為去解釋的那類事情。在愛奧尼亞詩人荷馬和赫西奧德 (Hesiod,約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的作品裡,地震是海神波塞冬 (Poseidon)造成的,他有 “造成大聲撞擊的大地撼動者”之稱。但阿那西米尼認為 (據亞裡士多德記載):

地球 (它被水浸後變幹)開裂,又被崩塌的山峰震撼時,地震便發生了。因此,在幹旱和随後雨水過多的時期便會發生地震......地球幹了,碎裂了,被水浸泡得過濕,便崩塌了。

因此,自然主義,即物理學家的世界觀,便讓波塞冬失了業。古希臘人真的信仰過波塞冬,這使人們想知道那種信仰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十分複雜,那時人們對宗教的态度大概也是多種多樣的,像現在一樣——但它與這個問題無關。即使是那些相信波塞冬和其他神的人也欣然贊成一個觀點,即有可能從自然的角度去解釋地震等事情。事實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在米利都哲學家之前有誰真的做出過這樣的解釋。

随着米利都的衰落,一個時期内,哲學活動的焦點向西移到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在這個過程中,哲學變得更加重視海洋:除了冷靜地讨論天氣之外,又增添了對靈魂的運數和正确生活方式的沉思。一些讀者聽到這些可能會感到欣慰;這些話題更符合人們對哲學的認識。但是,在講述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約公元前580—約前500年)及其西方的追随者之前,還是值得對這些米利都哲學家做出評價,并解釋一下為什麼他們也被冠以哲學家之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