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8:17:44

我們常說的出嫁女子回娘家叫“歸甯”,“歸甯”一說最早出現在《詩經》,比如《葛覃》:“歸甯父母”,說得就是女子準備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事。說明至少西周時期已在民間開始流行這種說法。

古代禮儀和習俗大都來自上層貴族的政治活動,之後再慢慢普及到民間,成為一種社會習俗。“歸甯”作為一種婚俗也不例外,它也是從國家政治脫胎而來。要了解“歸甯”的來龍去脈,有必要對“歸”字和“甯”字進行追溯。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為什麼叫)1

一般來說,人們對“歸”字的理解多從許慎的《說文解字》:歸,女嫁也。但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對“歸”字的理解多從後世附會。細看“歸”的甲骨文,跟女子沒有半毛錢關系,更别談什麼嫁了。“歸”的左邊是類似“兵符”一樣的東西,右邊很顯然是面“旗子”,很顯然“歸”字跟軍事征陣有關。“歸”為什麼會有“回歸”的引申之義?隻有在“結束戰事”的情況下軍隊才能回歸,即凱旋。

“甯”即“寧”,古代兩字并非同一字,近代漢字簡化才統一。“歸甯”之“甯”當作“寧”。甲骨文象形為上面“房屋狀”,下為“器皿”,表示“有吃有住,豐衣足食”,引申到“安甯、康泰”。

以上不難理解,“歸甯”一詞的真實含義為國家安定(沒有戰争),人民富裕安康。如何才能做到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安康?當然隻有外無憂患,内無亂政的背景下才能實現這一步。用四個字表示就是:國泰民安

《儀禮·觐禮》記載:“伯父無事,歸甯乃邦!”意思是伯父(國君)沒有做錯事,回去好好治理國家吧。原意是諸侯朝觐天子得到天子勉勵,回封地如何安邦定國的事。這裡的“歸甯”事實上就是指國家安定。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為什麼叫)2

歸的甲骨文

既然“歸甯”是個政治術語,為何後來卻成了出嫁女子回娘家的專用詞?比如《左傳·莊公二十七年》:“杞伯姬來,歸甯也。”魯杞通婚,魯女回到母國,即為“歸甯”。《左傳》中還進一步作了介紹:“凡諸侯之女,歸甯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甯曰如某,出曰歸于某。”意思是凡諸侯國出嫁女子,歸甯叫“來”;被夫國休棄叫“來歸”。諸侯夫人歸甯叫“如某”,被夫國休棄叫“歸于某”。

其實很好理解,古代諸侯之間的婚嫁多與政治挂勾,即“政治聯姻”,一樁婚姻維系着兩大家族或兩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歸甯”從國家政治的穩定引申到出嫁女子回歸母國向族人報平安,兩則是裙帶關系。古代戰事多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矛盾而起,出嫁女子肩負着鞏固兩國友好、緩解兩國矛盾的作用。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為什麼叫)3

《易經》中有“帝乙歸妹”的記載。

“帝乙歸妹”的背影:文丁殺季曆,商周關系惡化,季曆死後,姬昌即位;文丁死後,帝乙繼位,而此時商王朝的最大威脅不在西部,而在日益猖獗的東夷。帝乙看清時勢,為了先鞏固後方,好将主力調轉東夷,利用商周世代通婚的優勢,再次決定與周聯姻,将妹妹嫁給姬昌。如此一來,不但暫時緩解了商周劍拔弩張的勢态,也很好的解決了後方問題。從此帝乙開啟經曆兩代長達十年的東征戰略。

文王接受“帝乙歸妹”,意味着兩國重歸和平。可見貴族女子的婚姻是為家族的興旺、國家的安甯而存在的,為邦國的需要而服務的。嫁到異國,九九歸一,從一而終,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個女子婚姻的使命。

因為是政治聯姻,所以古代出嫁女子是不能随随便便回娘家的,即便為父母奔喪也要經過宗族的批準或丈夫的同意,如果政治上不允許,任何理由都是空談。應該記得《詩經·載馳》裡面記載的許穆夫人,衛懿公因為好鶴而導緻君臣離心,百姓怨怼,狄人趁機入侵,幾乎滅亡了衛國。嫁到許國的許穆夫人聽說母國有危難不顧世俗禮教毅然回國,主持衛國複興大業。可能考慮到許國勢單力薄無力插手外政的因素,許穆夫人的決策并沒有得到丈夫許穆公及許國大臣的一緻認定。但許穆夫人一意孤行,決定單刀入衛,許國公卿為了阻止她的荒唐之舉乘車一路追趕,因此便有了著名的《載馳》一詩。

《詩經·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由于許穆夫人的堅持,憑着她超常的政治才能,四處奔走遊說,最終得到了齊桓公的援助,成功複興了衛國,成就春秋史上“紅顔救國”的奇迹。

從許穆夫人的事迹可以看出,出嫁女子要回母國是多麼艱難,哪怕母國危在旦夕。政治是殘酷的,禮教是無情的,即使民風世俗相對寬松的先秦時期也不例外。後世的封建禮教就更是豺狼虎豹,寡恩刻薄。

我們都知道《紅樓夢》“元妃省親”的故事,元妃進宮多年難得在元宵節被批準歸甯省親。當一片親熱溫情的家庭寒喧中,内侍一聲“醜時三刻已到,請元妃娘娘起駕回宮”,把一個久别重逢的阖家天倫傾刻間沉淪為淚水汪洋,無邊無際,87版的那個元妃流着淚被定格的畫面留人無限遐想。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為什麼叫)4

古代出嫁女子私自逃回母國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左傳·隐公二年》記載:“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莒國和向國聯姻,向國公主姜氏嫁給莒國國君,但是向國公主不知出于何種原因逃回了母國,那莒國當然覺得很丢臉,于是帶兵入侵向國,迫于莒國的淫威,不得已,向國國君交還姜氏,才算平息了這場即将發生的戰争。

逃歸不但會挑起兩國紛争,引發腥風血雨,還會給對方或國内某些反對派以口實。電視劇《卧薪嘗膽》開篇就有這樣的橋段:越國公主不滿吳王舉止輕浮(可能是故意的),逃回母國,觊觎越國已久的吳王趁機向越國發起挑戰。

出嫁女子随随便便回娘家除了政治上的利害,還關系到世俗禮教的問題,說白了,也是出于對女子的一種約束。春秋史上有一樁著名的“綠帽子”醜聞偏偏發生在重視禮儀的魯國。說得是齊襄公諸兒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有私情,文姜嫁到魯國後,依然對哥哥念念不忘。

《左傳·桓公十八年》:“公将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渎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魯桓公應齊襄公之邀準備去齊國,姜氏要求同行,申繻勸魯桓公說:“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再有糾纏,這叫禮,違反這一點必有禍害。”魯桓公還是帶文姜去了齊國,結果齊襄公與文姜再次發生苟且之事,怕魯桓公知曉,趁着魯君醉酒時将他滅口,算是對這個禮儀之邦的一種極大諷刺了。

回娘家為什麼不能同老公住一起(出嫁女子回娘家為什麼叫)5

反之,出嫁女子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休棄掉,除非有正當的理由,不然,極可能引發兩國或兩大家族的動蕩。春秋時蔡國有個蔡姬,嫁給當時的中原霸主齊桓公,夫妻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争吵,齊桓公一氣之下遣返蔡姬回國,結果引發了一場大戰。

《左傳·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史記》: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

齊國雖是強國,但為了維護尊嚴,蔡侯還是決定制一制齊國。不過蔡侯心知肚明,自己國力弱小,憑自己是打不過齊國的。打不過就借别國的力量,楚國與齊國不和,那就讓他們互掐。蔡侯随即又将蔡姬再嫁給了楚成王,楚成王也樂意,畢竟是霸主的女人。這一招果然激怒了齊桓公,于是起兵伐蔡,蔡侯急忙向楚王求救,齊楚大戰一觸即發。

禮教是為政治而服務的,“歸甯”起源于政治,之後融入于禮教,成為政教結合的産物,最終慢慢演變為一種習俗,紮根于民間,流傳後世。

有說法認為,歸,并非僅僅指嫁女,也包含着早期的嫁男,即今天的招贅。母系轉到父系有個漫長的過程,商周時男嫁女并不鮮見,猶其商代,武丁就有多個女公子裂地封侯,比如子妥、子媚,那麼這些女公子自然不可能嫁出去,而是由别族男子贅入。這種現象也叫“歸甯”。

文/堰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