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充滿智慧,讀懂了,常讓人讀罷掩卷長歎:世上竟有如此好書!但書雖好,卻難讀啊,難讀不僅因為它是文言文,還因為它所說的“道”。蓋因“道”為何物?解說紛紛,莫衷一是。
今天無意中看到一篇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的文章,不太滿意,接着又找了幾篇其他人的解讀,還是覺得理解得不夠到位。
于是我就想試着解讀一番,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先看看《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的内容: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我的譯文:
滋養萬物的真正的道(注:本篇老子雖沒有明說常道滋養萬物,但前面章節多處已說明,因此這裡可以在真正的道前面冠以“滋養萬物”四字)深不可測,無以名狀,無法描述,無論給它取一個什麼名字都不恰當,因此真正的道它無名,為方便稱謂姑且稱其為常道吧。常道大到不可形容,大到感覺不到,以至看不見,摸不着邊際,甚至以為它不存在,因此也可視它為小到無,小到感覺不到,以至于不存在。侯王若能以常道這種若有若無樣子的存在為榜樣厚待百姓又不索取回報,何愁天下百姓不尊重、不感恩戴德?天道和人道和諧,天和地同心合力風調雨順,老百姓豐衣足食,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自然就和諧祥和了。至此,侯王功成名就,百姓以為這是侯王的大恩大德,就會盛贊侯王的英明偉大,銘記侯王的功績,侯王在天下自然就有了名望,名望有了的時候也是侯王最危險的時候,因為這違和了道的“大道無形,道隐無名”(《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為防止自我膨脹妄自尊大而亡,明智的話,侯王應當效法“道”及時知止、退隐 ,知止、退隐才會福祚綿長。就像常道那樣高明,讓天下萬物感覺不到其存在;就像小溪那樣柔弱,相對江河湖海顯得那麼細小微不足道才是長久正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