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用例圖是UML的其中一種,合理使用用例圖,可以更清晰地展示用戶需求與用戶所需服務,讓産品團隊更好地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問題,并建立場景化思維。本篇文章裡,作者總結、分享了用例圖的類型與用法,一起來看一下。
之前寫《做産品,為什麼要畫這些圖?》,介紹産品常用視圖後,一直想深入介紹每一種圖的用法,卻生怕理解不到位,又不想當文字搬運工,遲遲不敢開寫。
這次趁着打磨課程,逼自己猛啃幾本書,結合這幾年做産品的經曆,總算提煉出自己的思路。
我首先要講的是用例圖,用例是 UML 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後續分析流程、設計功能,都是圍繞它展開的。
本文先介紹為什麼要畫用例圖,再為你解讀用例圖知識,最後用一個案例演示如何畫用例圖。
文章有點長,不過相信你看完,對如何做需求分析會有新的認識。
一、用例圖有啥了不起做産品前幾年,我很少畫用例圖,直到做數據中台,碰到的需求更複雜,我重翻《大象:Thinking in UML》找靈感。
讀到用例時,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放着用例這麼好的法寶不用,簡直暴殄天物。
後來,我從業務調研開始,用用例的分析方法,把業務研究透、描述出來,系統該做成怎樣,腦海裡漸漸清晰。
當然,并非每個需求都得畫用例圖,簡單的需求完全可以不用牛刀。
1. 用戶視角
用例的設計之初,是希望我們别老在系統内執着功能,而是跳到系統外,以用戶的眼光看系統,思考什麼情況下給什麼人提供什麼支持。
如果我們學會了用例圖的分析思想,理解它的表達邏輯,至少能試着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看問題。
開啟這種視角,才不會總用晦澀難懂的術語,将用戶搞暈,才能用業務方的語言去溝通,真正以用戶為中心去獲取需求,轉化為産品服務。
練習的辦法,便是按用例的規則和方法,一點點做, 逐漸轉變思考的方式。
2. 場景化思維
用例的另一個特點是,關注用戶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這是典型的場景化思維。
這讓我想起,以前給老媽換手機,要教會她使用,可讓我頭疼了。
每次跟她說,這是查号碼、這是打電話、這是聽歌、這是看視頻等等,她都記不住。我一度以為人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很難接受新東西。
後來,我反思自己,改變策略,隻給她講,她用手機會做的幾件事情。
打電話,我隻告訴她第一步按哪,第二步按哪,每一步有什麼标記符号,再把常撥号碼,設置成快捷鍵,每次隻需一步操作。
結果,她居然記住了。
發現沒?功能描述容易脫離用戶使用場景,讓人困惑。
所以,我們要從場景出發,圍繞用戶在具體情況下,要做的事情,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
3. 系統思維
每個講産品經理的思維方式,都會講系統思維。可,真能用系統思維去思考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究竟什麼是系統思維呢?
系統思維,即思考問題時,要全面考慮系統内事物之間的互相影響,關注整體的運行規律,而不是隻考慮個别事物的情況。
做産品時,如果隻讨論功能,就是孤立地看待産品。
産品脫離了使用者,就沒有意義。隻有當我們把産品和使用者都考慮進去,才算是系統的思考。
用例的本質,就是将産品和使用者當成一個系統來看。
下面一起看看用例為何物吧。
二、解讀用例圖1. 何為用例
用例,是 UML 中用來捕獲功能性需求的一種方法,它從不同視角,描述不同角色用系統/産品做什麼事,即什麼人做什麼事。
一個用例,就是參與者為完成某個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動或功能的集合。
換句話說,用例是參與者為滿足自己的期望,而完成的事情。
所以說,用例不是功能,而是由參與者驅動的,是有明确目标的,是從用戶視角看問題的。
比如,人喝水,大緻要做拿杯子、倒水、喝這幾個動作,人喝水是用例,拿杯子卻不是,因為不會有人沒有目的隻拿杯子。
2. 用例圖的構成
用例圖,由參與者、用例、邊界和關系構成。
1)參與者,用小人表示
按官方文檔的定義,參與者是在系統外部與系統交互的人或事物,可以是人、部門或系統。
産品面向的用戶,也是在系統之外的參與者。
有時,系統内部也有一些人或對象,參與完成業務,這種稱之為業務工人,并非參與者,需區分清楚。
2)用例,用橢圓表示
用例,表示參與者為完成某個目标的一系列活動。用例名稱,以動賓短語出現,表示參與者做的事情。
用例是業務分析、需求分析、系統分析與設計過程的基本單位,粒度可大可小。
粒度的确定,一直是個難題,沒有标準,隻能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一個大型系統,可能會有上百個用例,一個小産品,也許隻有幾個用例。
這有 2 個經驗供你參考:
- 完整性,一個用例是一個完整的使用場景,不是零散的動作步驟。比如,拿起手機刷微信是個完整的場景,拿起手機隻是一個步驟。
- 獨立性,一個用例有一個明确、獨立的目标,如果一個用例包括多個目标,則可再逐層細化出子用例。
3)邊界,用矩形表示
邊界将系統内外分開,參與者在外面,用例在裡面。邊界内的用例,就是系統要實現的事情。
一個系統的好壞,常取決于邊界是否清晰,即明确做什麼、不做什麼。邊界内的事,是系統的任務;如沒有特定條件推動,系統與外界沒有聯系。
設計産品時,一出現自相矛盾、疑惑的問題,往往可能是不知不覺偏離了最初的定位,跑到邊界外部。
因此,做産品要多回歸定位,檢查産品有沒有越界。一個好的産品,是界限分明的,做什麼不做什麼從不含糊。
4)關系,用常見的箭頭連線
UML 中關系挺多的,常用的有關聯、包含、擴展、實現四種。
- 關聯關系,一般由參與者指向用例,意味着參與者發起用例。當然,也有少數情況,是用例指向參與者,如推送消息,是系統自動觸發用戶。
- 包含關系,指一個用例包含了子用例,由父用例指向子用例。請注意,父用例并不等于所有子用例之和,它的範圍可以大于所有子用例。子用例是一定會執行的。
- 擴展關系,指一個用例在某種情況下需要完成特定活動,由擴展用例指向被擴展用例。與包含關系不同,擴展是特殊分支,在特定情況下才出現的支流,如電商的訂單退款。
- 實現關系,連接用例與用例實現,表示一個用例可以有哪幾種實現方式。
5)用例表,圖形之外的文字補充
除了畫圖,UML 中用例圖還會寫用例表,以描述說明用例,内容包括用例名稱、用例描述、參與者、前後置條件、基本流程等。
3. 用例圖的類型
在 UML 中,用例圖的常見類型,有業務用例圖和系統用例圖。
1)業務用例圖
業務用例圖,是從業務的視角,對業務進行描述。即描述沒有新系統或産品前,業務是如何進行的。
UML 使用業務用例圖,旨在把業務描述清楚,發現業務問題和目标,新系統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實現業務目标。
簡單需求,很少畫業務用例圖;複雜需求,用這個思路分析,更好發現業務問題,保證産品需求不跑偏。
2)系統用例圖
一般說用例圖,默認指系統用例圖,它描述參與者使用新系統或産品做什麼事,從而實現業務目标。
它是從業務用例分析推導出來的,是新系統的藍圖、開發範圍。
從業務用例如何分析、推導出系統用例呢?下面的案例馬上講到。
三、如何畫用例圖畫圖是為了表達、傳遞信息,當我們畫用例圖時,本質是在分析業務場景、系統功能性需求,并描述出來。
因此,與其說學如何畫用例圖,不如說是在學如何分析,用例圖隻是分析的結果。
下面,我将通過用一個簡單的案例,把這個分析過程,一步步展示出來。
以手機話費充值業務為例,假設我們接到一個需求,要開發一個話費充值 APP ,為用戶提供充值服務。
常規做法,接到需求,會想到去調研業務、研究競品,列出功能結構圖,再畫流程圖,很快就能畫原型,寫 PRD 。
對于簡單的産品,這麼做沒問題。但碰到複雜的系統,就得有一套好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工具。
用例圖,可以幫我們從業務場景分析入手,理清業務,逐步推導出系統功能。
具體怎麼做呢?我總結了這 3 步。
1. 分析業務場景,找出人、事、物、目标
如今,我們早已離不開手機,為了能上網、打電話,要用手機就得有話費。
這個業務的“人”比較好找,就是普通手機用戶。目标,是為了保證手機可用,得充話費。
充話費,我們可以去微信充值、也可以去支付寶,或用運營商的 APP 。
由此,得出充值話費的幾種實現方式,而我們要做一個充值 APP,便是實現方式之一。
△ 充值話費業務用例實現
2. 分析業務流程,細化目标,得出業務用例圖
明确業務用例的實現方式,我們挑典型的微信充值來研究,以便了解業務。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手機充值,體驗一番,把整個流程理出來。
△ 微信手機充值過程
當我們從用戶的視角,繪制出微信充值的流程後,不難發現這個過程中,大緻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個是充值,這個過程不能中斷,一斷充值就不成功,所以,可以得到一個小目标:充值話費。
一個是查結果,支付完成後,不一定馬上有結果,但基本都會成功,這時用戶可選擇離開;還有一種場景,發現話費快用完了,查什麼時候充值的。可見,查看結果目标也相對獨立。
△ 用戶視角下的微信手機充值活動圖
有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把兩個有完整目标的活動集合,歸納為兩個業務用例:充值話費、查看結果。
再把視角縮到充值過程,充值得支付金額,而支付一般是通用的,供其他模塊使用,在系統内部看相對獨立,可抽出來,作為子用例。
當查看結果時,發現話費并未到賬,需要聯系客服處理,雖然這不多見,但偶有發生,所以是一個特殊情況下才會發生的支流,可作為擴展用例。
△ 微信手機充值業務用例圖
3. 由業務用例推導出系統用例
經過從場景到流程的分析,業務用例基本清楚。就到最關鍵的一步,推導出系統用例。
常用的推導方法有:映射、抽象、拆分、合并和補充等。
1)映射,指一種特殊的對應關系,可直接對應過去。比如,微信充值有“充值話費”用例,與我們要做的 APP ,目标一緻,可直接映射。
這容易被誤以為是抄襲。實際上,如今大部分産品功能都類似,很少有完全創新的東西。如能從用例去分析,就知道為什麼這個功能要“抄”,哪個不“抄”,“抄”了要不要改,改哪些。
2)抽象,是找共性,把有相同特征的歸納成一類。比方說,在微信充值中查看結果,但做個新 APP ,得考慮更多操作,這些屬于訂單的範疇,可歸納為“管理訂單”用例。
3)拆分、合并,把一些大的用例進行拆解,或小的用例進行合并,合并類似抽象歸納。
4)補充,根據實際情況,發現業務上沒有的,而新産品必不可少,則需要增加相應的用例來完成目标。例如,微信充值中,隻能用微信支付,我們做 APP ,要支持多種支付方式,所以補充“支付寶支付”用例。
同理,還要補充“管理賬号”用例,用戶才能注冊登錄、查看自己的訂單。
經這一推導,新 APP 的參與者,也顯而易見:充值得有運營商支持;支付對接微信支付、支付寶;協助用戶處理未到賬,還需有運營人員介入。可見,整個充值 APP ,還應包括後台管理系統。
這些都是後續系統分析、梳理系統關系、設計系統架構的基礎。
為方便說明,我隻簡化出核心部分,并把子用例合在一起展示。
△ 充值 APP 系統用例圖
至此,充值 APP 的系統用例圖就出來了。
有這份新系統的藍圖,就可以細化前端 APP 和管理後台的用例,進而再分析系統流程、系統關系、設計産品功能。
這一路的分析推導下來,再畫原型圖、寫 PRD,你自然知道要寫什麼,設計出來的功能,也更有依據、有邏輯,不容易被人以為是靠拍腦袋的。
四、總結用例圖的基本用法,到此結束了,看累了吧?沒關系,我幫你小結下,記住這幾條就夠了。
1. 為什麼要畫用例圖
用例是從用戶視角去思考的,學會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看産品,更能理解業務,表達清楚需求。
用例的本質,是場景化思維和系統思維的體現。畫圖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鍛煉我們的思維方式。
2. 什麼是用例圖
用例,是 UML 中用來捕獲功能性需求的一種方法,它從不同視角,描述不同角色用系統/産品做什麼事,即什麼人做什麼事。
一個用例,就是參與者為完成某個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動或功能的集合。
用例圖,由參與者、用例、邊界、關聯構成,寫用例表,更完整。
用例圖,常見類型有業務用例圖和系統用例圖。
3. 如何畫用例圖
1)分析業務場景,找出人、事、物、目标。
2)分析業務流程,細化目标,得出業務用例圖。
3)由業務用例圖推導出系統用例圖。
常用推導方法有:映射、抽象、拆分、合并和補充等。
最後,不是所有需求都要畫用例圖,視情況而定。
用例作為一種需求分析方法,不管你在是否用到它,關鍵是理解它的分析思路和表達邏輯。
善用用例,可以提高我們在需求分析、産品設計中的理解、思考和表達能力,确保我們的輸出是高效、準确、有理有據的。
從學用例開始,以用戶之眼看産品。
從今天起,做個說人話的産品經理。
作者:四月;公衆号:四月喃嘩
本文由 @四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