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遊戲

 > amd和intel主機區别

amd和intel主機區别

遊戲 更新时间:2024-07-19 15:31:30

本文作者:dpgisdpg

前言

如圖,最近體驗了兩件硬貨,Intel Hades Canyon冥王峽谷NUC電腦,三星C49HG90DMC 32:9超寬屏顯示器,玩得樂不思蜀,才想起來發篇體驗文。這篇主角是NUC冥王峽谷,而搶眼的沉浸式背景牆主要配合做測試和遊戲體驗,單獨文章另開一篇再介紹。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

首先,什麼是NUC?

Intel NUC全稱「Next Unit of Computing」,沒有特定中文名字,Unit這裡指的空間、體積的意思,官方定義NUC是一款功能強大的4*4英寸迷你PC電腦,即10*10cm,機身隻有0.5~0.8L體積,真的可以說是掌上電腦。

NUC雖小,但五髒俱全,在巴掌大小的PCB上,提供包括CPU、核顯、主闆芯片組、音頻、WiFi模塊及其他多種芯片在内的一套完整X86架構方案,并且支持内存、SSD存儲的擴展,除了不能更換CPU和顯卡,NUC與我們熟悉的電腦隻有外觀上的區别,PC功能還有Win操作習慣完全相同,而和那種智能盒子不是一個等級的産品。

總之,NUC以簡省為概念,針對家庭和辦公室推出小型化、低功耗的一體化電腦方案,除了Intel自家NUC,第三方技嘉BRIX、華擎BeeBox等也屬于NUC,換個機殼。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

作為Intel最新型号的NUC,冥王峽谷的最大特點又是什麼?

Intel NUC的野心自然不會滿足于辦公家用這單一領域,尤其是這幾年GAMING電競行業的崛起,我看過一篇文章,說PC裝機量逐年減少的同時,高端遊戲産品的利潤卻上升了,說明玩家開始追求更高的遊戲體驗。Intel CPU研發能力沒得說,也就牙膏擠得慢點,但孱弱的GPU核顯一直讓人诟病,這幾代都沒有太大起色,能和遊戲聯系起來的地方少之又少。終于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有了這台大招Hades Canyon冥王峽谷,新一代NUC登上高性能遊戲舞台,看一下兩個主要配置:

  1. CPU —— Core i7-8809G處理器,Kaby Lake架構,4核心8線程,主頻3.1GHz,加速頻率4核最高3.9GHz,單核最高4.2GHz。
  2. GPU —— AMD Radeon RX Vega M GH顯卡,核心頻率1190MHz,搭配4GB HBM2專用顯存,顯存頻率800MHz。

冥王峽谷CPU型号雖然8開頭,實際沿用7代Kaby Lake架構,不過這兩代主要是4核與6核的區别,所以3.9GHz的i7-8809G,紙面實力基本可以和酷睿7代的頂配i7-7700持平,最搶眼的莫過于“膠水技術”的Vega M GH顯卡,并且還搭配HBM2專用顯存,而不是調用内存,這是連AMD自家平台都沒享受到的待遇,根據媒體信息Vega M GH達到NVIDIA GTX1060 (Max-Q)的遊戲性能,官方或媒體總是有些水份的,但無論如何都非常驚豔了,考慮到NUC的尺寸,當今制作工藝的極限。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

這次體驗冥王峽谷的三大看點

  • 外觀、擴展接口和内部PCB,如何設計集成一塊中高端遊戲顯卡核心
  • RX Vega M GH遊戲性能,特别是對比GTX1050Ti、GTX1060
  • 溫度和噪音情況
  • 其他比如驅動、穩定性等

規格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

冥王峽谷提供3年保修,Intel質保還是讓人放心,配置有2種,這款NUC8i7HVK是高配版,i7-8809G Vega M GH,還有一款NUC8i7HNK,配置是I7-8705G Vega M GL,CPU和GPU都降格一檔。提醒一下主機不含内存和SSD,需要自己另外購買,規格是SO-DIMM DDR4筆記本内存和M.2 SSD。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

開箱和配件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

黑色包裝,燙銀字體。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

冥王峽谷包裝沿用Intel至尊版的黑色概念,Unlocked Performance也表明支持超頻,體積大概Nike鞋盒大小,重量有點沉,另外有個前傾式的新造型。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

Intel和AMD首度合體,确切的說隻有Radeon logo,AMD并無機會露臉。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0

打開内盒,NUC電腦用硬墊海綿包裹,保護效果很好,配件包括NUC主機、電源線和适配器、VESA壁挂支架、安裝工具和說明書。

冥王峽谷展示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1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2

簡潔的機身,一手可握。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3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4

對比可樂和耳機的大小。

從上一代峽谷開始,Intel引入骷髅logo IP,打造全新的遊戲NUC與普通NUC區分,尺寸也不再局限于10*10cm,這代冥王峽谷三維是221×142×39mm,體積約1.2L,比普通4英寸NUC大不少,但如果是自己搭建ITX獨顯小鋼炮,我印象中極限情況也要3.4L或3.9L機箱(不知道是有沒更小的MOD機箱),冥王峽谷體積優勢依然明顯,另外給2個數據參考,次時代遊戲主機Xbox One X、PS4 Slim體積分别是4.3L和3.0L。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5

塑料外殼,頂蓋一半顆粒,像乒乓球拍的正膠面,另一半磨砂,而且迎合全民玩燈的潮流,啟動後将點亮标志性的骷髅燈,支持RGB自定義。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6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7

三面設計蜂窩孔,但不負責散熱,風道主要是底部進、後部出。

外觀神似機頂盒,全黑、卧式的小主機,造型Intel應該想辦法了,采用大量蜂窩孔和切面來裝飾,還有極具辨識度的骷髅logo燈,不過總覺着欠缺了一種精緻或說質感,可能被蘋果金屬磨砂口味養叼了,我看到CHH論壇已經有冥王峽谷的金屬化機身MOD,顔值驚豔。也許重量和便攜性是Intel考量的因素吧,如果冥王峽谷可支持立式垂直用,我會加十分。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8

正面I/O接口,依次是Power電源鍵、指示燈、SD卡槽、USB3.1、USB3.0、HDMI 2.0a視頻、USB3.1 Type-C接口和耳機孔。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9

背面I/O接口,依次是音頻光纖、AC電源、2個Thunderbolt 3雷電、2個Mini DP 1.2、2個RJ45千兆網口、4個USB3.0和HDMI 2.0a視頻接口。

冥王峽谷的擴展性必須點贊,Type-C、DP、HDMI、Thunderbolt主流接口齊全,USB3.0達到6 1個,視頻輸出也有6個4K,全部由Radeon RX Vega M GH提供信号,包括一個方便接VR虛拟遊戲設備的前置HDMI接口,即使全尺寸的ATX大闆也未必有這麼多的擴展接口,不要說迷你電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0

電源鍵和右邊3個LED都支持RGB燈自定義。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1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2

底面倒是金屬材質,強化機身or散熱?有2個VESA安裝孔,大面積開孔對位内部2個渦輪風扇的風道,底盤很低(腳墊薄),我一度擔心影響風扇進風能力,後面測試證明并不會。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3

“闆磚級”電源,幾乎小一号的主機,理論上不利于便攜,我測試性能的幾天是拿到公司去完成(接2台電腦顯示信号切換),用下來比想象中的方便,因為面積小,普通尺寸的公文包、電腦包都能滿足攜帶要求,缺點是重量,主機加電源2.1Kg多點,所有有網友建議Intel單獨出電源配件,這樣經常攜帶主機的用戶可以減重。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4

電源規格,AC 19.5V-11.8A,最高理論輸出功率可達到230瓦,可能為了超頻做準備,日常沒那麼高,像玩遊戲的高負載使用一般不超過150瓦。

桌面效果展示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5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6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7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8

内部結構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29

下面開拆,因為需要用戶自己安裝内存和M.2 SSD,所以沒有防拆标簽,也不用擔心保修,頂蓋的内六角螺絲用配件的工具開啟。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0

打開頂蓋,首先看到的還不是PCB電路,而是覆蓋地鋁闆,除了強化保護機身,也負責M.2 SSD散熱和安裝骷髅logo的RGB背光闆,拆掉M标記螺絲,再取出這層鋁闆。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1

2條RGB線路,即骷髅的輪廓和眼睛。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2

終于看到冥王峽谷的PCB廬山真面目。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3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4

雙面PCB設計,電子元器件密集,整體非常緊湊。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5

光靠這一面的PCB面積太有限,打造一台超高性能和豐富接口的電腦,顯然不可能,所以實際上是兩面布局,正面提供用戶安裝内存、SSD和WiFi設備,内面才是CPU、GPU等主要芯片,主機最底部是雙風扇和均熱闆的散熱器。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6

我看到用戶提到過重新塗矽脂,明顯降低NUC冥王峽谷溫度的例子,加上散熱的确控制一般,所以拿到手後直接換了矽脂,關于拆解其實不複雜,中框稍微難拆,向外硬掰開,沒有技巧,但第一次足足用了20分鐘,畢竟怕大力出奇迹,然後核心與散熱器因為矽脂黏得很牢也需要注意。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7

中框與主闆接口的卡扣。

本次搭配的内存和SSD,分别是芝奇G.Skill Ripjaws DDR4 3200 8G、海盜船Corsair MP500 M.2 480GB各一對。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8

2個内存插槽,DDR4 SO-DIMM筆記本内存專用,支持雙通道模式,最大32GB,最高頻率不清楚,這對芝奇Ripjaws可以穩定開啟XMP 3200,BIOS沒有更高的内存超頻可選項。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39

2個M.2 SSD插槽,支持PCIe Gen3 x4 NVMe和SATA雙模式,其中1條22×42/80兩種M.2尺寸,另一條隻能安裝22×80,因為下面已裝22×30 WiFi模塊。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0

Intel Wireless-AC 8265 M.2無線網卡,這塊網卡是随主機标配的,天線隐藏在機身兩邊,信号比外露的差一點。這裡還有SATA供電和USB接口。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1

天線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2

擴展接口和指示燈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3

Intel和AMD史上第一次這麼近的“芯連芯”,通過EMIB混合封裝在一起,得益于這個異構技術,包括AMD的HBM2顯存堆疊,大大減省了PCB空間,如果是N卡這點PCB面積剛剛夠一塊中高端顯卡,為了避免熱量集中,CPU和GPU之間還預留一點距離。芯片很好識别,上面獨個的是Intel i7-8809G CPU,下面帶小跟班4GB顯存的自然是AMD RX Vega M GH GPU。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4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5

供電方面,i7-8809G CPU采用3 2 1相供電,PWM芯片ISL95829A;RX Vega M GH GPU采用4 1相供電,PWM芯片IR3567B。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6

HM175 PCH主闆芯片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7

雙渦輪風扇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8

真空腔均熱闆底面,仔細看有2個不同的平面高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49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0

散熱器模式重量為195g。

散熱器方面,冥王峽谷NUC采用雙渦輪風扇并排風道,真空腔均熱闆加鋁散熱鳍片的設計,均熱闆在高端遊戲顯卡中常見,我個人理解就是大号扁平了的銅熱管,核心直觸面積更大,吸熱效率也更高,特别适合冥王峽谷這種膠水的2( 1)超大核心組合,并且因為CPU和GPU封裝高度區别,底面做了貼合高度的細節處理。散熱器用料很舍得,連均熱闆都上了,但可能體積限制的緣故,鋁鳍片散熱規模不大,重量隻有195g,應付冥王峽谷雙核心有點吃緊。

性能測試

來到大家最喜歡的跑分環節,冥王峽谷NUC8i7HVK配置

  1. CPU Intel Core i7 8809G
  2. 主闆 Intel HM175(NUC8i7HVB)
  3. 顯卡 AMD Radeon RX Vega M GH
  4. 内存 芝奇 Ripjaws DDR4 3200 8G ×2
  5. SSD 海盜船 MP500 M.2 480GB ×2 Raid0
  6. 顯示器 三星 C49HG90DMC

(一)CPU性能測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1

首先CPU-Z規格一覽,Intel i7-8809G,14nm工藝,4核心8線程,8MB L3緩存,雖然基礎主頻隻有3.1GHz,但單核最高睿頻達到4.2GHz,每多一個核心降0.1GHz,日常全核心是3.9GHz,對比同是Kaby Lake架構的i7-7700,主頻3.6GHz,加速最高4.2GHz,全核心4.0G,僅有0.1GHz差别,性能非常接近,i7-8809G還解鎖了超頻功能,所以說是頂配4核CPU不誇張。功耗上,i7-8809G定位移動版CPU,TDP功耗45W,i7-7700則是65W,對必須外置電源的冥王峽谷NUC意義不是很大,但也會讓CPU溫度低些。

核顯灰色狀态應該是屏蔽了,所有6個顯示輸出也都是Vega M GH顯卡負責。

常用CPU基準測試軟件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2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3

i7-8809G默認4.2GHz/3.9GHz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4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5

i7-8809G超頻4.5GHz

  1. Cinebench R15:852 cb,962 cb
  2. Super π 1.9 100M:8.888 s,8.218 s
  3. wPime 2.10 32M:6.716 s,5.859 s
  4. Fritz Chess benchmark 4.3.2:15728,17915
  5. CPU-Z 1.78:8236,9627
  6. WinRAR 5.40:11261,11585
  7. X264 FHD Benchmark:29.0,32.2
  8. POV-Ray 3.7:1819,2004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6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7

性能數據圖表,i7-8809G默認、超頻4.5GHz以及對比i7-6700K、i7-7700K共4組數據,後兩者跑分摘自網上數據,7700數據太少而換了相近的6700K。

由于主闆、内存等硬件平台差異還有軟件、設置等差異,肯定做不到完全公平,就是參考個大概,i7-8809G對比6700K各項差距5~10%左右,7700K差距10~15%左右,符合前面分析,而超頻後的i7-8809G性能已超過6700K,甚至可摸一下i7-7700K(單核4.5GHz,全核4.4GHz)的美臀,但我不建議超頻,因為會碰到溫度牆,事實上3.9GHz已經是日常性能和溫度的平衡點,否則官方為什麼不直接做成全核心4.0GHz呢,畢竟過了4GHz坎的話,用戶心理預期也好,賣點也好會強很多。總的來說,i7-8809G處理器部分性能超強,如果是日常應用或遊戲,與桌面頂級4核幾乎是不會有體驗區别。

(二)内存性能測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8

XMP-3200内存跑分

AIDA64 Memory Benchmark數據分别是,讀取43815 MB/s,寫入47125 MB/s,複制40974 MB/s,這組數據和i7-7700K的3200内存性能也完全是一個水平。

(三)SSD性能測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59

兩塊海盜船MP500 M.2 NVMe SSD我組建了Raid0,所以跑分性能誇張,持續讀寫都超過2000 MB/s,4K多隊列也是1000 MB/s級的表現。

(四)GPU遊戲性能測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0

接下來是重頭戲,冥王峽谷NUC的顯卡測試和遊戲。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1

GPU-Z規格一覽,型号AMD Radeon RX Vega M GH,和i7-8809G一樣M代表移動版定位,14nm制程工藝,1536個流處理器,96個紋理單元,64個光栅單元,PCIe×8 3.0帶寬,雖然工作在×8模式,但性能影響可忽略,隻有旗艦多卡系統才需要。核心1190MHz,搭配AMD标志性的HBM2顯存,4GB容量,800MHz等效1600MHz,并且Vega M也可以超頻。

功耗上,網上給出的數據大多是冥王峽谷CPU和GPU合計TDP 100W?我個人對這個數據表示懷疑,因為Furmark拷機時,主機功耗會達到150W,如果雙拷機功耗将更高,所以傾向于TechPowerUp給的數據庫,RX Vega M GH本身就是100W TDP設計,不過TechPowerUp有個數據是明顯錯誤的,RX Vega M GH性能竟然比GTX1050Ti低了一點,真相來看看測試。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2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3

3DMark&VRMark

  1. Fire Strike:8589
  2. Fire Strike Extreme:4220
  3. Fire Strike Ultra:2306
  4. Time Spy:3103
  5. VRMark Orange:5327
  6. VRMark Cyan:3053
  7. VRMark Blue:784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4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5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6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7

其他遊戲Benchmark

  1. Superpositon @ 1080P 高畫質:4131
  2. 古墓麗影崛起 @ 1080P 非常高:51.3
  3. 最終幻想XV @ 1080P 高畫質:2837
  4. 孤島驚魂5 @ 1080P 極高:49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8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69

測試選擇3DMark、VRMark和幾款熱門遊戲的Benchmark,對比GTX1050Ti和GTX1060 6G,數據同樣參考自網上,比如Superposition和最終幻想15自帶天梯跑分數據庫,使用和i7-8809G平台相近配置的數據。

結果如圖 ,Radeon Vega M GH所有測試均超過GTX1050Ti,整體保持10~15%的性能優勢,最強IGP集成顯卡稱号沒疑問,可說已經踏過中高端遊戲顯卡的門檻,大部分遊戲,包括3A大作1080P、預設中等到中高畫質,能達到基本流暢,例如古墓麗影崛起和孤島驚魂5高畫質下的Benchmark分别是51fps、49fps,不說濕滑得沒有任何掉幀,但絕對可以一玩,VRMark Orange支持VR遊戲的評分線是5000,Vega M GH得分5327,同樣超過及格标準。

Radeon Vega M GH對比GTX1060 6G則有一定距離,算了一下平均值約70%的性能,比我預期的遊戲性能低一些,當然Vega M定位移動版,直接對位1066可能不太公平,如果換成GTX1060 Max-Q數據會好看很多,按照Max-Q大約比滿血版低15~20%計算,Radeon Vega M GH約有GTX1060 Max-Q版85~90%左右性能,和官方的性能說法終于有點接近。

再來幾個遊戲實測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0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1

孤島驚魂5平均 40.8 fps,GPU 60°C,CPU 86℃,顯存 3731 mb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2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3

古墓麗影崛起平均 40.6fps,GPU 67°C,CPU 81℃,顯存 2630 mb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4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5

極限競速地平線3平均 58.6 fps,GPU 65°C,CPU 86℃,顯存 3651 mb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6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7

孤島危機3平均 44.9fps,GPU 65°C,CPU 83℃,顯存 1627 mb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8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79

最終幻想15 GPU 65°C,CPU 81°C,顯存 3396 mb,fps幀率對應場景區别很大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0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1

CSGO平均 203 fps,GPU 66°C,CPU 87℃,顯存 1171 mb

遊戲體驗是搭配三星32:9顯示器,3840×1080分辨率設置,等于雙屏幕開1080P,或者說一半的4K分辨率,比常規1080P下的顯示内容和占用顯存都要更大很多,我甚至猜測有沒有可能特殊情況比4K的幀率更低,因為視野拉伸後,會顯示超過16:9原本沒有的畫面内容,有機會做這個測試。

設置高畫質或中等畫質,場景随意,AMD Radeon Vega M GH玩電競CSGO很順暢,整體保持200fps以上,最低也超過150fps,提一點有不少雲CSGO玩家對它的流暢定義還停留在CS1.6時代,CSGO 100fps屬于卡頓級别,150fps普通流暢,職業哥配置的話需要平均250fps以上。Vega M GH跑3A大作比較吃力,超寬屏顯示器鴨梨山大,地平線3意外不錯,平均有58fps,隻有個别瞬時掉幀,優化比想象中得好,有一個bug,Afterbuners隻要一截圖就掉到30fps以下,最終幻想15是本次測試幀數最低的遊戲,狹小場景其實是有40~50fps的,但一旦到了戶外開放式地圖掉到20~25fps,優化問題的确嚴重,比如内存占用無限上升不會釋放等,孤島驚魂和古墓麗影比前面Benchmark跑分低10fps,不過也算勉強一玩的40fps線,想要更流暢換正常1080P分辨率或降中畫質。

GPU運行狀态理想,Radeon Vega M自始至終沒超過70°C,也沒有爆4G顯存,有種說法遊戲占用顯存HBM2 4G相當于GDDR5 6G用,雖然沒有證實過,但确有一定可信度,比我以前玩古墓的顯存占用少1G左右的樣子,其他CPU溫度80°C有點高。

(五)溫度散熱測試

最後測試一項對冥王峽谷NUC也是很重要的數據,溫度,它将直接影響性能。測試環境夏天室内空調25°C,AIDA64和Furmark拷機軟件。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2

閑置狀态,CPU 4個核心在41~43°C,電壓1.216~1.244V,GPU溫度39°C,風扇轉速低于1000RPM,非常安靜,接着轉速将逐漸降至0轉速,溫度又會提高一點。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3

AIDA64 FPU拷機,CPU核心83~92°C,電壓1.215~1.249V,GPU因為靠近CPU且使用同一散熱器,熱傳遞影響所以溫度上升到52°C,此時風扇轉速2200RPM,有明顯噪音。用MSI Afterbuners或Intel XTU可監測到,CPU頻率不是始終保持四核3.9GHz,而是在3.1GHz之間來回跳動,應該是已摸到功耗牆或溫度牆保護的臨界點,但不嚴重。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4

豎直機身測試。開箱時說擔心底盤過低,影響到主機進風,所以這個數據是豎直冥王峽谷NUC的測試,同樣FPU拷機,CPU核心82~91°C,GPU為48°C,的确有降低,但不明顯,1~2°C的區别基本可忽略掉,所以說低底盤對風道不造成影響。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5

Furmark顯卡拷機,GPU最高75°C,注意當中曲線降低是因為不小心切換桌面,而不是降頻,最後穩定頻率一緻保持最高的1190MHz,沒想到的是CPU溫度竟然也達到74~76°C,一方面Furmark程序也會使用小部分CPU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受到GPU熱量傳遞,隻是不解為什麼會那麼高。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6

AIDA64 Furmark雙拷機,此時CPU核心最高将達到100°C,而CPU的溫度牆就是95~100°C,所以導緻大幅降頻到3.2~3.3GHz,電壓同時降到1.012V,以保護CPU,GPU巍然不動保持75°C,不會掉頻率。

顯然冥王峽谷NUC的溫度短闆在CPU,不是想象中GPU,而且2個核心的溫度差的不是一丁半點,這點讓我較吃驚,無論是理論TDP功耗,還是核心面積(包括GPU旁還多HBM2顯存)都是Radeon Vega M GH更大,再說這塊i7-8809G不像桌面酷睿7代、8代的矽脂U,核心直觸散熱器,相當于已開蓋,肯定不是矽脂問題,我個人猜測原因可能是CPU、GPU使用同一塊均熱闆,而GPU距離鋁鳍組更近占了先機,雖然是高效率的均熱闆散熱器,但規模仍然不夠滿足,所幸這是雙拷機的極端情況,日常使用比如上面的遊戲測試,大多情況是CPU 80~85°C之間,GPU更低65°C,并不會觸發溫度牆。

由于是定制主機和散熱器,除非自己MOD改造,沒有其他的散熱替換方案,目前想到的方法,一個是降低CPU核心電壓,這也是超頻的設置訣竅,另一個是替換用液态金屬矽脂,或者對于線程不敏感的程序和遊戲,可考慮關掉CPU超線程。

風扇轉速策略有點小問題,經常跑分的時候噪音不大,等結束了突然一陣吵。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7

關于超頻,冥王峽谷超頻主要受制于散熱,i7-8809G體質我試過很有潛力,4.6GHz都能跑上一會兒,無奈4.6G過測試需要1.25v左右,馬上撞100°C溫度牆,降壓降頻後的性能甚至不如默認3.9GHz,所以小訣竅就是降低核心電壓,來降低溫度,可使用Intel XTU工具摸索适合頻率的最低電壓。

超頻時除了設置核心倍頻,Voltage核心電壓,還要解鎖兩個65瓦的功率限制選項。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8

這是超頻4.5GHz 1.28V的Cinebench R15跑分,隻有834cb,比默認不超頻852cb還低,原因就是注意圖中CPU1 Clock, 測到中途CPU掉頻率了,最後我是設置1.13V完成4.5GHz的跑分,但此時不夠穩定,加電壓溫度又控制不住,不管怎麼設置想日常全核4.5GHz幾乎Mission Impossible,能用的大概4.2GHz這樣,與默認單核睿頻4.2GHz、全核3.9GHz拉不開太大差距,所以我認為超頻冥王峽谷NUC意義不大,夏天這種鬼天氣也不建議玩超頻。

其他體驗

(一)BIOS

開機狂按F2進入BIOS,冥王峽谷NUC的BIOS中規中矩,采用Intel藍黑風格,支持包括CPU和内存超頻、Raid、RGB燈、風扇轉速等功能設置,隻是缺了中文化。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89

主界面,顯示NUC型号硬件信息。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0

Raid設置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1

機身RGB燈設置,推薦系統内用軟件調試更直觀。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2

超頻界面,這版BIOS沒找到降低電壓的設置,我最後是通過Intel XTU軟件調節的。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3

作為最新産品,冥王峽谷NUC放棄老的Legacy啟動支持,隻能以UEFI模式啟動,其實剛到手的BIOS是有Legacy啟動模塊的,如上圖Boot界面右邊空着的頁面,但是設置會卡死,升級BIOS後就徹底沒了。

(二)顯卡驅動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4

顯卡驅動主界面,Radeon ReLive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5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6

遊戲配置優化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7

Radeon Wattman,自定義頻率狀态

熟悉的界面風格,顯然就是AMD顯卡驅動,保留完整功能,隻不過改成Intel的藍色皮膚,和開頭包裝提到的一樣,隻顯示Radeon相關标志而沒有AMD。最新版本号18.9.1,是否通用AMD驅動還沒試過。

(三)RGB燈控軟件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8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99

LED Manager,可對6處進行RGB燈調色,骷髅輪廓、眼睛、Power鍵和3個LED指示燈,除了支持1680萬色自定義,還有閃爍、呼吸和根據功耗、網絡等動态效果。

(四)SSD Raid0高速緩存模式改直寫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00

這是我第一次NVMe SSD組Raid0,發生一個問題,經常磁盤100%占用,又是升級驅動和系統,又是網上查詢Win10各種方案,依然無解,最後是IRST英特爾快速存儲技術,高速緩存模式改成直寫,卡頓有所改善,不過偶爾還會100%占用,不清楚海盜船MP500問題,或者Raid兼容問題,之前冥王峽谷NUC搭配東芝NVMe SSD無任何問題(非Raid系統),SSD組Raid0還是不推薦日常用,跑分走秀。

天線内置,所以無線信号強度稍差,但影響不大,反正最近都是D加密,下載遊戲少了。

驅動方面,目前冥王峽谷隻支持Win10系統,官網下載一個1.4G壓縮包即可裝完全部。習慣換硬件但沿用老系統的用戶,建議安裝驅動前建一個系統還原點,發現裝機冥王峽谷的SSD換新硬件啟動會藍屏。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01

amd和intel主機區别(Intel爸爸和AMD蘇媽首度合體)102

總結

這代冥王峽谷NUC号稱媲美全塔性能的NUC電腦,雖然有些誇大,但作為Intel和AMD強強聯合之作,拿出來的技術和配置确實有誠意,一顆i7-8809G處理器,性能持平i7-7700,一顆Radeon RX Vega M GH顯卡,性能大于GTX1050Ti的地表最強核顯,還擁有6個4K視頻輸出接口,6個USB3.0/3.1接口,以及2個SATA/PCIe Gen3 M.2接口的豐富擴展能力,而最重要的一點,它是一台NUC,所有一切都在1.2L極其有限的機身中完成,在同體積的主機中沒有對手,對那些同時追求高性能和輕薄體積的用戶是一個很好的主機選擇。比如我就把冥王峽谷天天帶到公司,體積小幾乎沒人在意(骷髅logo要關閉的),午休或其他空閑時完全可當做一台遊戲機。

關于冥王峽谷NUC的缺點,一是價格較貴,單論性價比,肯定不如自己搭建ITX小鋼炮,但要知道ITX機箱遠遠做不到這麼小的體積,NUC面向的用戶首先考慮的就是體積,二是适配器笨重,降低了便攜性,解決方法是多買一二個适配器,三是散熱性能勉勉強強,根據我的測試,夏季空調室溫,這組均熱闆模塊剛剛能滿足i7-8809G Vega M GH的散熱要求,主要瓶頸在于CPU,遊戲中經常超過80°C,也導緻超頻的實用性降低,其實從現有技術講,AMD應該可以拿出更強的GPU給冥王峽谷(HBM2顯存真省空間,Nvidia做不到),隻要解決溫度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遊戲资讯推荐

热门遊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