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讀學而第一?原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精讀學而第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原文: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釋義:
束修:束發修學。——《漢書·叙傳下》
譯文:
孔子說:“進行過束發(冠禮)的人(請教我),我沒有不會教誨的。”
解讀:
先說說本句話和前文的關系。前文簡略說了“道”“德”“仁”“藝(術)”從内而外行仁的體系。這個是不是誰都能做到?肯定不是的。所以,這裡就交代了“學”者的條件,以及老師的态度。學生必須成年,老師的态度就是“未嘗無悔”。而不是通常解釋的給孔子上繳了幹臘肉,孔子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想想,要是孔子都這麼勢利,憑什麼是聖人?這樣的人有多讨厭,相信你平時應該會有接觸。所以,孔子的格調是不會這麼低的。為什麼怎麼說,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說。
束修有些版本寫作“束脩”,說是十塊幹臘肉。我認為是不對的。我國用香料可以追述到黃帝時期。脩是用香料腌制的臘肉。所以,脩在戰國時期是可能有的。那個時期并不止孔子一個人在講學,如果給老師送禮可以送幹臘肉的話,一定會有其他的記錄,但是目前沒有看到相關記錄。但是這個解釋是從漢代才開始的。已經離孔子很遠了。
如果解釋成給了老師幹臘肉的見面禮,孔子就一定教誨。那麼,這種行為是不是違背了“仁義”?孔子“溫良恭儉讓”,又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麼會要給了禮物才教誨呢?送了禮才辦事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接觸過,你自己審查一下,這種人是不是 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這種人能做到“溫良恭儉讓”?如果說是,我是不相信的。
而且,把束修解釋成束脩。那麼,這一句裡面的“自行”以及“以上”怎麼解釋?難道這幾個字就舍掉了?基于以上三個原因,我認為解釋成“束脩”是錯誤的。
那麼,我為什麼要解釋成束發修學呢?我解釋成束發修學不僅是從年齡上考慮,還有從孔子的認識基礎上考慮的。
束發修學是《漢書》中的一個詞。《禮記》有雲:“夫禮,始于冠”、“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加冠也是要束發的。成年了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其中就包括搞“學問”。孔子曾經說過“吾十五志于學”。可見“學”是有年齡限制的。不是随便就可以“進學”。這是古代禮儀的一個佐證。
前面的文章說過孔子的“中人”這個概念。我認為中人就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而進行了成人禮(束發)就表示你具備了這種資格。因為,隻有進行過成人禮才是可以行仁的人——能理解仁、實踐仁。孔子就認為成人才具備資格“學”。
孔子教誨成年人,是不是就不和小孩子玩呢?不是的。“小兩兒辯日”的故事告訴我們,孔子還是會和小孩子交流的。畢竟孔子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是孔子認為,成年人智力成熟,對仁的認識才會全面以及正确,實踐仁才有可能。所以,學必須是成年人。
回到現在,有一種教育趨勢是,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教授知識了。小學生的這種知識學習也很激烈也嚴酷。我就想問,孩子能理解嗎?即使你讓他記住了,他也會反感,進而發展到讨厭知識本身。
文中有所關聯的解釋
孔子的道、德、仁、術究竟是什麼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點贊、關注我,看更多精彩解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