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風俗,“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據記載,我國始祖祭奠可追溯到軒轅黃帝,至今綿綿不斷。
“死有所葬、入土為安”,在平江農村,人們往往通過對逝者 “厚葬”的方式,來表達對死者的惦念惋惜孝順之情,風光大葬讓死者安息。
然而,平江縣為典型的山區,山林面積廣耕地少,一直是制約當地發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時間的推移,傳統的土葬已占用大量土地和山林空間。“死人與活人争地”“擡頭見墳”現象日漸凸顯,逐漸形成資源浪費,制約發展、破壞環境的主要矛盾,殡葬改革勢在必行。
為此,平江縣安定鎮黨委政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先行先試,堅定不移地推動殡葬改革,樹立殡葬改革新風,逐步完善殡葬服務體系,把深化殡葬改革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不斷提升當地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推動改革 惠民生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沐浴着三月的春風走進坐落在汨羅江畔的中縣村,這裡民風淳樸,地勢平坦開闊,花香四溢,處處是景……
走近永安亭(骨灰祠)映入眼簾的是文化長廊,牆上刻有簡介、殡葬改革的意義、厚養薄葬、移風易俗、文明節儉等文化宣傳,村民随時随刻都能感受到殡葬改革思想文化的熏陶。
永安亭占地為2.2畝,總建築面積僅302.64平方米,可保存骨灰2000盒。亭内的孝道文化四處可見,一排排金色箱子隊列排開,莊嚴神聖,提供多種寄存方式,每個箱子上都可以标注名字和相片,以便寄存者辨識。
“永安亭修得好,既節約耕地,又樹立新風,徹底解決該村發展的根本制約因素……”今年61歲的老黨員鐘爹談及永安亭的建設激動不已,自永安亭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以往出門見墳、人墳共存的場景不見了,風景美了,心情好了,精神氣更好了。
中縣村是平江縣為數不多的無山村,耕地多種植業發達,農田總面積達1890餘畝。但由于土葬率越來越高,散埋亂葬現象嚴重,有的墓地建在了耕地上,“死人與活人争地的現象”凸現,造成用地資源緊張,成為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切實解決墳墓亂葬、侵占耕地行為,安定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行成鎮村聯動,共同推動永安亭公益性項目建設,2019年啟動選址,2020年10月份動工,2021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我們家爺爺、奶奶、外公的三座墓地是葬在外面耕地上的,經過大家庭商議之後,決定将其遷往永安亭。”一位50多歲的長者告訴記者,以前長輩們的墓地占用的自家的耕地6分多,遷走後,耕地又可以種上莊稼造福後人。
據統計,如果用傳統的土葬方式,以2000座墳墓計算需要占地約210畝,永安亭用骨灰集中寄存方式,可節約耕地207.8畝,節約的200多畝耕地,年産糧食保守評估為25萬斤,可多養活500餘人。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社會改革,關系人民群衆切身利益,關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态文明建設。
近年來,安定鎮黨委政府堅持把殡葬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不斷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大力倡導節地生态安葬,堅決治理散埋亂葬,把推動鄉風文明,堅持破除殡葬領域中的陳規陋習作為推動移風易俗的重點内容,讓文明、生态、節儉、綠色的殡葬理念深入民心,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的精神動力。
安定鎮黨委書記王掌義介紹,“永安亭的建設,主要是倡導移風易俗和文明新風,它既節約了土地,也為鄉村振興發展在土地資源上提供重要支撐,并獲得人民群衆的一緻好評,安定鎮将繼續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不斷推進殡葬改革,讓改革進行到底”。
移風易俗 樹新風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掃墓祭祖、緬懷故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時節。
以往,很多人習慣用焚燒紙錢冥币的祭祀方式。如今,文明祭祀逐漸成為中縣村村民清明節的“主旋律”,更多的人選擇用鮮花祭奠先人。
年逾七旬的老黨員李永軍 (化名)說,“我死後,喪事從簡,杜絕排場,堅決實行不占地,不擾民,不動客。”他倡導從自身做起破除喪事陋習,樹立葬禮文明新風,在寫給兄弟姐妹和孩子們信中說,預留的墳亢不要了,死後要家屬将他安放在永安亭。
“以前受殡葬舊俗“入土為安”的影響,村民思想觀念老舊,很多人對永安亭建設的不理解,議論聲不斷,到後來鎮村組織上門入戶宣傳,建成投入使用,村民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不由的紛紛拍手叫好。”中縣村村支書仇昆明介紹,以往農村辦喪事都是大操大辦,不僅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而且由此引發很多盲目攀比的事情發生,對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很多承受不起,現在村民将逝者火化後,放入永安亭可直接節約喪事開支20000元以上,且隻需繳納每具/年20元的公益管理費用即可,真正從根本上緩解了廣大群衆特别是困難群體“死不起”“葬不起”和因喪緻貧、因喪返貧問題的發生。
據了解,永安亭的建成是目前平江縣農村由村鎮投資的第一個用骨灰寄存的方式試點,是安定鎮殡葬改革的重大舉措、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厚葬薄養、散埋亂葬等陳規陋習。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斷推進,該鎮“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餘事不辦”之風已深入人心,文明殡葬的理念正在為越來越多的民衆所認同,厚養薄葬習俗蔚然成風。
鄉村振興 謀幸福
柏油路通了,鄉村發展也有了方向,村民喜上眉梢。長期住在村裡的袁爹看着村子裡日益的新變化高興極了。他不時地豎起大拇指說,“在共産黨的帶領下,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更有盼頭了”。
“在家門口可以就業,這樣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在永和食品廠上班的袁爹媳婦楊豔(化名)說,以往工作她都要去外地外省,長年不着家,小孩老人顧不上,盡不到孝道,現在家門口就有工廠,自己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工作家庭兩不誤。
殡葬改革為發展“騰地”,有效解決了“死人與活人争地”“擡頭見墳”現象,為産業發展騰出用地空間,不斷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這些耕地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後,有效盤活廣袤鄉村土地資源,為産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殡葬改革前,中縣村墓地亂葬現象嚴重,經常要為發展用地而發愁,如今全部集中保管到永安亭,該村發展用地有了較明顯的改善。仇昆明告訴記者,目前,村内有農業合作社6家、企業3家,旅遊景點一處,給村内100餘名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機會,人均年收入達2萬餘元,總經濟效益近300百萬元,村級經濟總值也有較明顯的提升。
漫步在中縣村,這裡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總投資6.8億元的獵玩體育小鎮項目在這落戶,小鎮總規劃分兩期六年完成,預計今年完成一期建設,2026年完成全部建設并投入正式使用。
該項目集度假休假、極限運動拓展等一體的大型旅遊綜合目的地,分别設有國防教育及軍事拓展區、藥田花海區、兒童樂園區、獵玩運動體驗區、濱江休閑體驗區、農耕體驗區、體育賽事區,該景點将打造為湘鄂贛周邊遊的網紅打卡地,目前景點正在試營業中,正式營業将大幅帶動村民就業創業。正緊鑼密鼓地建設中的還有湖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攀岩比賽場館,9月份将在這裡開賽……
解決了用地問題,産業就會有長足發展,中縣村獨特的地理位置,汨羅江自東向西環繞,盤江而卧,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發展旅遊業。作為村裡的帶頭人,仇昆明對未來充滿信心地說,下一步将通過鎮政府牽頭引進更多的旅遊産業項目,不斷盤活該村經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擇業就業興業。
文圖/嶽陽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