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秋節賞月要幹些什麼

中秋節賞月要幹些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14:27:24

中秋節賞月要幹些什麼?中秋佳節是關于月亮的節日,其習俗大多與月亮有關:如賞月、祭月、吃月餅、月下遊戲等在這些習俗中,與月亮關系最大的當屬賞月賞月是一種人們親近大自然的優雅活動,其間充溢着詩情畫意、閑趣逸緻古代文人墨客、風流才子樂于此道,留下許多詩詞絕唱,而販夫走卒、村野匹夫也無不陶醉其中、流連忘返但中秋賞月又不是一項普通的文娛活動,人們正是通過中秋賞月祈求家人團圓、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可以說,“中秋團圓”是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它以獨特的親屬團聚為基礎,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融合于“團圓文化”之中,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意涵,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秋節賞月要幹些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秋節賞月要幹些什麼(中秋賞月習俗的文化意涵)1

中秋節賞月要幹些什麼

中秋佳節是關于月亮的節日,其習俗大多與月亮有關:如賞月、祭月、吃月餅、月下遊戲等。在這些習俗中,與月亮關系最大的當屬賞月。賞月是一種人們親近大自然的優雅活動,其間充溢着詩情畫意、閑趣逸緻。古代文人墨客、風流才子樂于此道,留下許多詩詞絕唱,而販夫走卒、村野匹夫也無不陶醉其中、流連忘返。但中秋賞月又不是一項普通的文娛活動,人們正是通過中秋賞月祈求家人團圓、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可以說,“中秋團圓”是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它以獨特的親屬團聚為基礎,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融合于“團圓文化”之中,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意涵。

賞月習俗源于祭月

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産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認識和合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在災害、疾病面前,人類自身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就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希求從對這種超自然的崇拜中獲得保護。由于太陽和月亮對人們的生産、生活影響重大,因此太陽和月亮就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當自然崇拜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開始把自然界人格化。把自己所生存的世間萬物想象成和自己一樣有生命的事物,萬物有靈的觀念就産生了。同時,人們還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這些事物上,于是神話随之産生。像嫦娥奔月、後羿射日、女娲補天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反映,說明當時人類文明程度的局限性。發展到後來,人們開始把嫦娥、玉兔看作月宮中的神靈,當成供奉膜拜的偶像。對月亮的祭拜也開始有了固定的時間、地點和特定的方式。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祀月亮)。

随着人們對大自然認識的深化,賞月逐漸代替了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但沒有盛行。到了唐代,中秋賞月才開始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絕句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時,正式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暗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同樣也是歡娛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争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直至今日,每逢中秋佳節,仍盛行中秋之夜全家團聚共賞明月。

雅俗共賞中秋月

每當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許多古代詩篇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裡無雲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轼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中國人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曆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的共同心願。

檢索《全唐詩》,唐代八月十五賞月詩共111首,出自65位詩人之手。它們在題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詩句中寫出這一時間。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觀月》、張祜《中秋月》、許渾《鶴林寺中秋夜玩月》、曹松《中秋對月》等。宋代也有很多吟詠中秋月色的詩詞。特别是在宋詞中,寫中秋節的藝術成就很高,占有重要地位。《全宋詞》中收有中秋詞210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樣的178首,标有“月夕”的3首,沒有題序的中秋詞29首。中秋詞的内容大多描寫月色、思鄉、思親,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樹、月宮、瓊樓等。在思想格調上,清奇高曠,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總的趨向。

從古代文獻來看,賞月是一種優雅、富于詩意的活動,人們親身參與其中,自然獲得精神的放松、愉悅和詩意的滋潤,親友之間也會在這種活動中加深感情、密切關系。諸如李白、白居易、蘇轼等曆代詩人詞家留下的以八月中秋賞月為題的大量詩詞歌賦,幾乎都是在秋高氣爽、皓月當空、中秋賞月飲酒的最佳激情中吟誦出來的傳世精品之作。時至今日,我國許多地方還保留着中秋之夜賞月、“走月”、“跳月”、“唱月”等習俗。如杭州有在中秋節前後到西湖賞月色的習俗。西湖十景中有三個是月景:“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望月”,可見西湖賞月風俗之盛。蘇州有中秋欣賞“石湖串月”之俗。桂林“象山水月”也是中秋賞月勝地之一。每逢中秋之夜,從江河湖海的岸畔,到風景名勝的樓台亭榭;從大街小巷的酒館茶肆,到鄉鎮民間的路旁院落,到處都是人們夜宴賞月的好去處。像南京秦淮河畔,杭州西湖遊覽的船隻,蘇州橋頭、太湖岸邊,數不盡的賞月遊人結伴而來,聯袂而去,徹夜不絕。

赓續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中國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為核心的民族民俗節日,内涵博大精深,精彩厚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縮影,是我國先民追求天人和諧的産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彰顯着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是中華民族的心靈家園和精神寫照,弘揚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是中華民族情感的沉澱與凝結,是增強民族文化的共識和認同,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具有表現自我、啟迪心智、塑造人格、抒發情感、調節心理、提高素質、增強技能、豐富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是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藝術,也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和藝術樂土。

中國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多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内容包羅萬象,燦若群星,具有很強的文化縱深,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多年來優秀、先進、科學的中華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态和文化風采。


作者:管永前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