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大力推廣普通話,在過去農業社會時代,由于人們跨區域流動較少,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在我國完成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人口流動大量增加。加上交通體系如高速公路、高鐵等适合普通人群的基建發展迅猛,跨地區、跨省流動時間也相應大大減少,為人員外出提供了方便。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需要,普通話的普及反而自然而然地更快了。
但是對很多離開學校多年的人來說,要真正掌握普通話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于是各地就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如湖南人的“塑料普通話”,四川的“椒鹽普通話”(簡稱川普)等。
語言學家伍雲姬先生曾經考證,在長沙本地的表述中,“塑料”與“鋼鐵”相對,不夠結實,寓意普通話蹩腳、不夠正宗。于是長沙人使用“塑料普通話”一詞來戲谑他們自己作為非普通話母語者說得不夠自然的普通話。
而四川的“椒鹽普通話”,從字面上就能看出,普通話加了鹽,有鹽有味。“川普”當然就是“四川普通話”的簡稱,恰好與美國前總統同名,名氣更大了。
這些不正宗的普通話,大都是用普通話的音,說着地方的方言俗語,經常搞得笑料百出,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下面以四川話為例,介紹一些即使用普通話說,但是說話的四川人還是習慣保留方言發音的字。
豆豉的“豉”
豉,普通話音同尺[chǐ]。
古代漢語注音:《唐韻》《集韻》《韻會》是義切。《正韻》時吏切。
說明古音用“是、時”的聲母sh.,四川話保留了下來。
四川各地的人說“豆豉”,聲韻是相同的,但聲調存在差異,說成“豆絲”、“豆石”、“豆史”的都存在,但一定不會說成“豆尺”。
甚至于不少人本來會說成“豆絲”,但是看到“豆豉”不認識字,念成“豆鼓”的都有,确實“豉”和“鼓”兩個字看起來非常像,就是不說“豆尺”。
記住,我們四川人不把“豆豉”念“豆尺”。
苋菜的“苋”
苋,普通話拼音同線xiàn。
苋菜,南方大部分省份包括四川都念“漢菜”,部分識字少的會直接書寫成“漢菜”。
苋菜是南方地區端午節前後的時令蔬菜,紅苋菜烹饪之後有紅色汁水,小孩喜歡用來拌飯,看着顔色很美觀。
根據資料苋菜别稱:青香苋、紅苋菜、千菜谷、漢(汗)菜、紅菜等,别稱裡面本來就有漢(汗)菜的稱謂。
記住,我們四川人不把“苋菜”念“線菜”。
鞋子的“鞋”,逛街的“街”等
這是一部分常見的字,就不像前面那樣精講了。
鞋子的“鞋”,不念“斜”,念“孩”;
逛街的“街”,不念“皆”,念“該”;
解手的“解”,不念“姐”,念“改”;
醫院的“院”,不念“願”,念“萬”;
剖魚的“剖”,不念“pou”,念“破”;
抖音的“抖”,不念“陡”,念“tou”;
煩躁的“躁”,不念“竈”,念“cao4”;
大概的“概”,不念“蓋”,念“忾”;
翅膀的“翅”,不念“次”,念“字”;
乒乓,不念“拼滂”,念“餅bong3”;
非常多,不再一一列舉,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一部分文章。
推薦如下:
四川方言方音:盤點一些四川話中與普通話發音區别較大的常見字詞
不止鞋讀“孩”,四川話與普通話比較,不少常見字詞會發生異讀
抖tou音,繩sun子...盤點那些四川方言與普通話讀音不同的字
盤點一些全國大部分地方與普通話讀音不同的字
文末有《四川方言詞典》,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