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的時候,爹娘除了把地裡種的白菜、蘿蔔和各種豆類塞滿車廂之外,娘還常常從裡屋裡拿出幾個小物件,問我們要不要。
娘問的樣子很神秘,卻又好像沒有太多底氣——當兒子的我能夠理解她的樣子,神秘是因為這些東西她輕易舍不得送給别人,因為現在很少種高粱了,即使種了高粱他們也絕對不吃,在他們的印象裡高粱這一類的東西是喂牛馬牲畜的,他們不喜歡吃,但他們還是年年種,隻是為了要高粱穗子和高粱莛子!
這個東西是用來大鍋蒸馍馍用的,我們當地叫“籠頭”,可不是牛馬大牲口頭上那個籠頭。
這個物件現在不多見了吧,我們這邊叫它“簸萁”
這三樣都和高粱有關,笊籬、炊帚和鼈蓋子?
高粱穗子摔打幹淨粒子後,他們會把粗拉拉的高粱空殼用梳頭的梳子清除幹淨,然後用剩下的高粱毛子紮成刷鍋掃面案的“炊帚”;或者粗糙一點紮成掃地用的掃帚把子。
掃帚倒不稀罕,但炊帚對于廚房來說很實用,隻要他們給肯定會要幾把,自己用,也送人。形成習慣,爹娘每年都種高粱,隻為了兒女們用炊帚或者掃帚兒。
更重要的還是高粱莛子!
在我印象中高粱稞是好東西,小時候我和夥伴們下窪逮蝈蝈——我們那個地方不叫蝈蝈,那是書本上的名字,我們叫它們蚰子,其中尾部長着一根長刺尾巴的不會叫,胖胖的大肚子負責産卵,我們叫它大母蚰,一般不理它,我們喜歡的是叫起來不停的叫蚰子!
逮了蚰子後先是用高粱稈成串地把它們拴成一串,長長的高粱稈上排成一隊,大家夥兒比誰的蚰子多,舉在手裡很驕傲的樣子!
編蚰子葫蘆要用高粱稈兒,先用小刀小心地剝皮兒,弄得薄薄的,軟軟的,在地上挖個坑,蹲地上編成蚰子葫蘆兒,我那時比較笨,經常編好了樣子不會收口,得求着别人給收口,有了葫蘆挑好看的善叫的蚰子放了裡面,裝在褲兜裡,走着路比賽誰的蚰子叫得歡,美得很!
除了編葫蘆,還用細莛子紮蚰子籠子,方方正正的,能放進去四五隻,挂在院子裡,整個院裡便天天不斷地叫起來,大人有時會嫌煩,生氣時會吓唬我們要踩扁我們的籠子!
現在的孩子見過這玩意的估計不多了,會編的估計幾乎沒有吧?我們小時候可是人人會編,為了逮蚰子編蚰子葫蘆可沒少挨老師揍,那時候孩子都皮實!
除了這些小玩意兒,還有幾件很有用的日常用具,比如鍋蓜,比如蒸饅頭用的篦子,比如蒸饅頭用的蓋鍋籠頭,再比如既當鍋蓋也可用來放饅頭放菜甚至放些小物件的“别蓋子”……
很多,很多,我不多說了,就我發的這些圖片
能全部認出的,一是不年輕,二是肯定有農村經曆。
壹點号 壹粉唐長老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