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及翻譯?原文: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齊桓晉文之事原文及翻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翻譯: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這些人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後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齊宣王)說:“要有什麼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禦他。”(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孟子)說:“可以。”(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裡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塗在鐘上行祭。’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那麼既然這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麼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啬(一頭牛)。(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齊宣王)說:“是的。的确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麼至于吝啬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麼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别呢?”
齊宣王笑着說:“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為)吝啬錢财才以羊換掉牛的,(這麼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啬是理所應當的了。”(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别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麼想法。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麼呢?”(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麼,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麼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幹,而不是不能幹。”(齊宣王)說:“不肯幹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