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地鐵出口

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地鐵出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6 09:37:45

從地鐵花地灣站的C口、D口出來,走幾步便看到了“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老舊的牌子,複行數十步,花鳥市場大大的指示牌提醒你不同區域的入口位置。

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地鐵出口(芳村花鳥魚蟲市場)1

6月23日,航拍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可見部分地方已經被拆。

平日裡,很多老廣喜歡來這裡買盆景、工藝品,不買也可常來逛一逛。這裡是孩子們的樂園,花十塊錢買幾條小金魚,放進透明的塑料袋子裡,老闆給充上氣,是幾代人印象裡不可忘卻的快樂。老人們給自己養的金魚添幾個夥伴,家長們陪孩子過個周末,白領們想買盆花裝飾下書桌,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濃濃的煙火氣,你能看到廣州街坊最平凡的生活,這裡有老廣們的集體記憶。

芳村花鳥魚蟲世界,一個即将成為過去的所在。6月中,承載着老廣共同回憶、位于廣州芳村花地灣的花鳥魚蟲世界已經正式開拆,當然,拆的是屬于違建部分的建築,市場内合法簽約的商鋪暫時還沒有搬遷。

雖然花鳥魚蟲市場不是立即搬遷,但這也意味着地塊上越和花鳥魚蟲市場的搬遷又往前推了一步,花地灣地塊即将進入開發階段。

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地鐵出口(芳村花鳥魚蟲市場)2

芳村花鳥魚蟲市場違章建築開拆的消息傳出,南都記者在現場拍到一份張貼在牆上的《鄭重提醒》。

說不出再見,也得說再見。

形成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越和花鳥魚蟲市場,2001年正式開業,至今已有19年的曆史。經過不到20年的規範和管理,越和發展成具有悠久曆史的花鳥、魚蟲、園藝、家居工藝品行業的專業市場。

過去廣州的花市、魚市、鳥市相對分散,有幾個較為著名的集市散布在廣州不同的地方。較為著名的是清平路和清平農貿市場附近的清平路魚市;越秀區大南路與惠福東路之間的書坊街被稱為“金魚街”;流花湖的湖邊鳥市常有市民閑逛,人民公園的中心亭和文化公園的雞蛋花樹下鬥鳥地,是人們消閑娛樂的地方。

但是近期來越和花鳥市場的人都明顯感覺,現在這裡确實不像以前那般熱鬧了。有檔主表示,接下來的幾個月内開發商計劃先清退違建地塊的商戶,而越和市場整體租約到期後也會啟動搬遷。

所以,各位如果曾經熱愛芳村花鳥魚蟲市場,懷舊打卡要盡快了。

記者見到徐勇的時候,他正坐在他的小檔口裡養神,身後是各式各樣的木藝。河北大叔徐勇今年47歲,來廣州已經20年了。“我2000年就來到廣州,來廣州就賣蘭花。剛開始沒多少錢,我跟另一個夥伴就睡在橋洞底下。”頭發有些花白的老徐說起創業的辛苦,不由得直搖頭。

剛到廣州,老徐在天河區興民路擺了露天攤鋪,賣蘭花,每月租金花銷大約幾百元。而他來芳村,純粹是因為免租。

“聽說這邊不要租金,我就每周六周日過來在這邊擺攤。”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剛興建的時候,老徐覺得這裡沒啥前景。但是唯一一個好處是,當時市場方為了吸引店家入駐,免去了檔口的租金,這吸引力就很巨大了。他決定關掉興民路的攤鋪,從此駐紮芳村花鳥魚蟲市場,一眨眼就是2019年。“2000年來的。”老徐一路伴随芳村花鳥魚蟲市場的興衰變遷。他回憶說,花鳥市場剛起步,剛開始隻有魚市,慢慢擴建了其他的花市、木藝其他區,“現在你站的這個檔口以前就是個酒館兒”。随着越和花鳥魚蟲市場逐漸成熟,産業聚集吸引商家入駐。遊客日益增多,檔口的租金也水漲船高。“到2014、2015年那會兒生意最好的時候,越和花鳥市場被評為是八大‘廣州市一日遊景點’之一啊,各種旅遊團都來參觀。”那是最輝煌的歲月,顧客多生意好,他的年收入能有六七十萬元。“現在不行了,現在一年能收入幾萬元就不錯了,有時候還虧損。”

從27歲到47歲,老徐就在這不到10平方米的小檔口經營。“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是賣花,花賣不下去,我就做世界名木,做不下去我就做園藝資材,後來做花盆生意,到現在的木藝,就在這個檔口,十幾年我做了5種生意,就沒離開過這個市場。”

花鳥市場搬遷的事情老徐早有耳聞,對此他也有自己的見解:“搬遷是闆上釘釘的事兒,合同也到期了。我這個年紀,還能折騰嗎?那我也不知道。”

“那時候大巴拉來很多香港遊客,很漂亮的香港小姐來參觀,有些人會買,小棵的花草他們都會拿回去。”羅姐說起花鳥市場生意興旺時候的香港旅遊團,她指給記者看當時的大巴停車的位置。

羅姐在越和花鳥魚蟲市場邊,臨街開了一家盆栽檔口,名叫興記園林。各式各樣的盆栽,郁郁蔥蔥,擠滿了不大的空間,頭上垂下纏繞的藤蔓,地上擺滿了五顔六色形狀各異的盆栽。羅姐就站在一角,招呼來來往往客人。“這個花不要多澆水,給你一些土記得換一下。”她交待客人要注意的細節。

“這個市場有多少年,我這個店就多少年了,快有20年了吧。”2000年,從她來到市場開始,澆水、換土、修剪的工作她天天做,各種植物的習性她記得清清楚楚。“這些花花草草,都是我自己在照看,都是自己澆水。”

剛開始來到這個市場,像大部分剛開業的店家一樣,羅姐的生意很艱難。“慢慢一兩年以後生意開始起步,後來越做越好,七八年前生意最好,到了現在又不行了。”她喜歡回憶芳村花鳥魚蟲世界最輝煌的時候,遊人如織,大巴把各個旅遊團的遊客送到這裡。“每到周六周日,都是一家老小拖家帶口地過來,爺爺領着孫子的那種,小孩放假,帶上老人,來這邊看看,來這不比去公園強?小動物都能看。”羅姐告訴記者。

提到搬遷說起未來,羅姐有些迷惘,她告訴記者:“真的要搬的話,這裡的店鋪就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以後能不能做得來也不知道,這裡都做開了,搬到别的地方去很難,市場不成熟,維持不了。”

張可和她的朋友正從芳村花鳥魚蟲市場出來前去坐地鐵,她們抱着畫夾,手裡提着寵物飼料,天氣炎熱,張可手裡還拿着小型風扇。她是廣美附中的一名高中生,專門來到這裡寫生。對她來說,找到一個充滿生機與市井氣的地方并不容易。“我來這邊畫動物、花鳥,還有人。店主和動物,還有顧客,我都會畫。”張可告訴記者:“這個店家真的很好,我坐在他家店門口,畫了一個小時,他都沒有趕我走。”

兩年前,張可因為上學的原因才來到廣州。正值最張揚的年齡,她喜歡的寵物也很特别。“我什麼寵物都喜歡,貓貓狗狗我喜歡,蜘蛛我也喜歡,可是貓貓狗狗我媽不讓我養,蜘蛛她不敢動。”雖然張可的媽媽并不贊成她飼養寵物,但張可養蜘蛛也3月有餘,她平時會來越和給蜘蛛買面包蟲和其他的飼料。“有些東西網購是很方便的,可是很多活物在網上買,運過來就死掉了,而且我過來越和很方便,坐半小時地鐵就到了。”

到了中午12點後,天氣越來越熱,可花鳥市場裡閑逛的市民并沒有減少。梁文聰和馮彥淇俯身在寵物店的籠子旁,逗弄小狗。他們是附近金道中學的初二學生,上午下課後坐一站公交車,到花鳥市場,下午上課之前趕回去。“他想來買甲蟲,因為他想看甲蟲打架!”馮彥淇告訴記者。

他們中午常來越和花鳥市場逛,課間休息的時間并不長,越和離他們學校近,是打發時間的好去處。馮彥淇告訴記者:“我五年級的時候就知道這裡了,爸媽經常帶我來,我家現在養寵物,它的飼料、寵物用品都是從這兒買的。”現在,馮彥淇更多的是跟同學過來,功課漸忙,他們隻能抽空來花鳥市場轉,花鳥市場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之餘放松休閑的空間。

對于他們更為年輕的這一代人,伴随他們長大的更多的是電子遊戲和手機,他們處在周圍事物高速變幻的時代,他們對越和花鳥魚蟲市場搬遷并沒有太意外和留戀,對馮彥淇來說,除了花鳥市場,他還有“大把的地方可以去”。

今年69歲的李大爺在一家賣鳥籠的店前停下了,他手裡提着一個鳥籠,鳥籠裡有一隻鹦鹉。他想給自己的鹦鹉換一個新鳥籠。“這個多少錢?”李大爺提起一個木制的鳥籠問店家,“35塊”。李大爺聽了,指着他手裡的這個鳥籠說“這個才20多塊錢”。

家住花灣路翠竹苑的李大爺,經常來花鳥市場這邊遛鳥。“這個花鳥市場我常來,以前家不住這兒,退了休後才搬來。我喜歡逛花鳥市場,我也沒啥樂趣,就喜歡逗逗鳥。”李大爺指着他的鹦鹉跟記者說:“它就是在這兒領的。”

李大爺跟花鳥魚蟲市場已經有七八年的交情了。他最喜歡來雀鳥區溜達,店家也都認識他,他見店家不忙,也會上前跟店家說說話,看看鳥。“有時候我老伴也過來,她喜歡看看花花草草,有時候也帶孫子來,孫子上初中了,平時上學也忙。”李大爺一雙兒女,平時工作忙,陪李大爺說說話的時候不多。“我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就跟它說說話,或者來這兒溜達,比在家悶着好,活動活動也很好。”

李大爺告訴記者,其實養鳥也不容易。“最開始養過幾隻畫眉,喂食的時候沒注意,喂的菜葉壞了,沒過幾天幾隻鳥都拉稀死了。”李大爺說起來頗為心疼,後來李大爺再沒有養過畫眉。随着來花鳥市場的次數越來越多,認識了一些店家和鳥友,慢慢有了自己的經驗,李大爺才真正感受到了鳥兒帶來的樂趣。

“前幾年,來這兒玩兒的人多,也熱鬧,賣鳥的也比現在多一些。那個時候我來得比現在勤,現在不行,我歲數大點兒,我來得也少點兒了。”李大爺回想起以前的花鳥市場,給記者比畫着“那兒以前賣八哥,我以前一隻八哥就是在那兒買的,現在那家不賣了”。李大爺邊走邊說,“我聽說了這要搬,搬得不遠的話我還能去,搬得遠的話我也不方便去了,這兒有這麼個市場挺好的。”

2017年6月,萬科耗資551億元拿下廣信資産包,其中包括荔灣區花地灣地塊的1500畝,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也包含在内。合約到期時,花鳥魚蟲世界将成為曆史,也是塵埃落定之事。對此,越和花鳥市場負責人,并未明确回複。

在社交網絡上,有廣州人這樣說,芳村花鳥市場拆遷,紅專廠改造,東站宜家搬家,這是長大了麼?

對于許多廣州人來說,芳村花鳥魚蟲世界承載了許多人對于廣州的記憶,孩子們對于自己第一條金魚的記憶或是阿姨們窗台上擺放了幾年的四季春,都打上了這個花鳥市場的烙印。城市建設的步伐匆匆向前,老舊的建築和标志需要拆掉重建,但是關于市民們在這個市場獲得的樂趣卻一直留存下來。

采寫:南都記者 陳蓓蕾 譚慶駒 江英 實習記者 薄曉倩

攝影:南都記者 譚慶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