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者字,無論是在文言文中還是在白話文中,都是常用字。那麼,者字的本義是什麼呢?現在,我們從甲骨文入手來探讨探讨。
一、從字形演變看本義
者字,就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來看,是上下結構,上為燃燒的樹木或樹枝,下面的口字形為竈坑,表示樹枝在竈坑裡燃燒,樹枝空隙的那些點表示火星。
者字的演變
西周早中期金文字形,繼承了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者字金文字形開始發生變化,樹枝的形狀變得不好辨認。至戰國時期,金文及帛書簡書字形進一步發生變化,燃燒的樹枝更加難以辨認。秦簡字形把燃燒的樹枝訛變為土字加一撇,表示竈坑的口字訛變為曰字,秦小篆則訛變為白字。漢隸字形延續了秦簡字形,白字又變回曰字,楷書寫作者。
半坡遺址的竈坑
從出土文物看,包括半坡遺址在内的一些史前遺址中都有明顯的竈坑。人們在竈坑裡點燃樹枝來燒火做飯、驅趕野獸或者驅寒取暖。
遠古人重視用火,讓有經驗、有技術的人專門負責保存火種。後來,人們學會了鑽木取火,但仍然非常重視使用火和保留火種。人們把樹枝在竈坑裡燃燒的樣子用符号記錄下來。這個符号就是者字。
者字本義樹枝在竈坑中燃燒(網絡圖片)
從者字的甲骨文字形看,我們可以得出基本結論,者字本義是在竈坑裡燃燒樹枝。
《說文解字》認為,“者,别事詞也,從白{上止下從}(古文旅字)聲。”意思是說,者字是指示代詞,從白,{上止下從}聲。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這”字。許慎老先生這個釋讀是依據秦小篆字形進行的(見《字源》字形演變圖),顯然無法得出準确的結論。東漢時期,并沒有發現殷商甲骨文,我們不能強求《說文解字》得出正确的結論。
2013年7月出版的《字源》,在掌握甲骨文、金文、楚秦簡書、小篆以及漢隸等等大量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卻認為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字是“飾筆”,“假借為代詞(這)用”。這個釋讀無視甲骨文字形,也無視考古學的發現,沒有找到者字本義,即在竈坑燃燒的樹枝,卻非要把“者字”看作是假借字,向《說文解字》靠攏。這就令人非常遺憾了。
由于者字本義在使用過程中早就消失,人們另造煮字表示其本義。換言之,者字是煮字的初文。煮也可以看作是者字的衍生字。
二、者字引申義
者字本義是在竈坑裡燃燒樹枝。其引申義都是圍繞本義展開。
1.要使樹枝在竈坑中持續燃燒,就必須有人在旁邊不斷添加樹枝,因此者字借指讓樹枝在竈坑燃燒的人,并逐步引申為所有做某種事情的人。如,學者,作者,讀者,來者,演講者。
原始人點燃篝火
2.隻有竈坑和人之間的距離近,才能保證竈坑的火不斷燃燒,并且在發生火災等意外時可以随時撲救。因此,者字引申為近指的代詞,相當于“這”字,與“那”字相對,即《說文》的“别事詞”。五代·王衍《醉妝詞》:“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杯酒。”此義後來被這(繁體寫作這)字代替。關于這字的來曆,将另文釋讀。
3.用在表示人的詞後,強調這個人。《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勝這個人,是陽城人,字涉)。”
4.用在動詞後表示發出動作的人或物。《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像流水一樣,晝夜不停地流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網絡圖片)
5.用在數詞之後,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綜上看來,者字本義樹枝在竈坑裡燃燒,“别事詞”隻是者字的引申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