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海風俗騎馬宴

青海風俗騎馬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3:56:48

回族宴席曲是西北回族人民結婚時演唱的一種民間傳統歌曲,流傳于西北回族地區。該曲目是在婚禮宴席上演唱,且伴有動作,這種傳統藝術的名詞是由宋代宮廷的《宴樂》轉化而來的,故也叫“宴席舞”。

青海風俗騎馬宴(以前可是宮廷的宴樂)1

宴席曲的曲調優美婉轉,内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能歌善舞,保留着我國宋元時代西北少數民族民間小曲的古老風貌,宴席曲的演唱風格和内容可分為五類,包括表禮、叙事曲、五更曲、打蓮花,散曲。這些宴席曲涵蓋了回族群衆數百年來生産、生活、愛情、婚姻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全景式展現回族曆史的音樂史詩,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口頭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我們研究回族的曆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文化藝術等提供着豐富的資料。

回族宴席曲廣泛流傳于青海、甘肅、甯夏,是純粹的回族音樂。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傳的“散曲”演變而來。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調的色彩,同時,又吸收了中國西部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其曲調風格幾乎涵蓋了西北民間音樂的特點,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時代西北少數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風貌。

青海風俗騎馬宴(以前可是宮廷的宴樂)2

青海風俗騎馬宴(以前可是宮廷的宴樂)3

青海風俗騎馬宴(以前可是宮廷的宴樂)4

宴席曲的表演形式多樣,有獨唱、二人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宴席曲演唱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是倒唱。一首曲從頭(到)尾演唱完後,改換一種曲調後倒唱回來《倒唱四季》、《孟姜女》、《十裡長亭送親人》等,倒唱時的調子一般熱烈歡樂。

宴席曲多以方陣隊形對舞,舞蹈主要有“鷹舞”、“鹦哥舞”、“篩子舞”等。除了大傳,一般的散曲、季節歌、五更調都可以,邊唱邊舞。也可以采取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其動作特點常與回族的勞動、生活、習俗相關聯,由于回族歌曲常用鳳凰、蝴蝶、牡丹、鴿子等雍容華貴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起興,所以舞時手臂動作多變的特點恰似蝴蝶飛舞、鳳凰展翅,動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韌地屈伸,似放牧人趕着關群在雲中走,動作起伏穩重,柔中有韌、潇灑自如、頭部碎搖和敏捷地擺動、眼神配合巧妙,這些都抒發了宴席中的喜慶歡快之情。

宴席曲的演出程序,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曲把勢們”(演唱者)來到東家大門口,唱《恭喜曲》,進到家中拉開場子後,先由曲把式頭兒《表禮》緻贊詞,然後開始正式的演唱。演唱的起首曲為《擡起嗎頭兒瞧》,接下來根據主人說點的曲目進行表演。如果這一家出現兩組演唱家,必不可少的要進行對陣打擂,你一歌,我一曲,不把對方唱得啞口無言絕不罷休。宴席曲的演唱,有唱一晚的,也有連着三晚的,這就看唱家們肚子裡的貨有多少和演唱上的功夫有多大了。宴席曲演唱到最後,以一曲《謝東家》作結束。回族有“結婚三天無大小”的習俗,盡管伊斯蘭教禁忌“彈唱歌舞”,但回族仍有在喜慶場合賀喜唱曲的風俗。特别是在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回族“宴席曲”這種古老的說唱表演藝術已有200多年的曆史。

回族的宴席曲,好比漢族婚禮上的唢呐跟歌舞隊一樣,在婚禮上唱起來,跳起來,代表着吉祥如意,喜慶,也承載了人們對新人着美好的祝願。現在的婚禮也越來越講究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的風格了,回族的宴席曲也逐漸風靡了起來,就好比漢族的秦腔,唢呐與西方的鋼琴、小提琴、歌舞等表演形式同時出現在婚禮上一樣,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