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燕平 通訊員 吳馬麗
作為當代教育名家、明星校長,每學期開學,葉翠微都有一個自己的保留節目——開學第一講,用他睿智的思維、博學的知識啟迪每個孩子的心靈,無論是他擔任杭二中校長期間,還是如今擔任海亮教育管理集團總校長。
葉翠微
而今年的“開學第一講”有些特别。這些年,海亮教育重點面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重點革命老區和浙江山區26縣、對口幫扶合作地區等開展助學興教,萃取海亮教育27年辦學經驗,向縣域學校輸出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教學資源以及素質教育和教育科技成果等,提供助力縣域教育提升整體解決方案。
從大渡河畔到沂蒙山區,從遵義到延安,海亮鄉村教育振興事業的版圖不斷開拓,已在浙江省内青田、開化、武義、淳安、景甯等地,以及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吉林、甯夏、陝西、安徽、山東、江蘇等全國18個省42個市的62所學校開展助學興建教育項目合作,輻射學生超13萬名,取得了可喜的合作成果。
海亮教育·雲南省屏邊縣第一中學
值此新學期開學之際,從9月1日一直到9月15日,海亮教育舉辦了一場宏大的2022學年“開學第一講”活動,在全國東西南北中同步啟動,由海亮教育總校長葉翠微領銜海亮教育“鄉村教育振興”38校校長,齊聲共講“開學第一課”,預計全國近130000名學生共同聆聽。
今年,葉翠微的“開學第一講”以《做最好的自己》為題,從三個小故事着手,鼓勵學子們不抱怨,不放棄,珍惜在校時光,自強不息,做最好的自己。
以下為葉翠微總校長“開學第一講”全文(略有删減):
做最好的自己
葉翠微
同學們好!我是葉翠微,做了近30年校長,帶過數以萬計的學生,他們如今在世界各地生活、學習。你們,遍布在祖國各地,無論是在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還是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在葉校長眼裡,你們都是我可愛可親的學生,都是在最美的年華裡追逐知識的高光一族。作為一個老校長,想告訴你們,珍惜在校時光,自強不息,做最好的自己,是你們應做的最正确的事。
第一部分
先給你們講個故事。故事發生在30年前,當時有一張名為《我要上學》的照片轟動全國。這張照片後來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官方宣傳材料。
照片裡的女孩叫蘇明娟,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的一戶農家,當年隻有8歲。在一間破舊的教室裡,她手握鉛筆,頭發有點亂,神情怯生生,但照片裡呈現出來的這雙大眼睛,卻讓人過目不忘。從她眼裡看到的,是對上學的渴望。而這張照片也成了我國“希望工程”的一張經典照片。
那時候的她上幾天學就會被迫停幾天,因為家裡沒法湊夠學費。蘇明娟内心害怕,害怕自己哪天就沒有學上了!
幸運的是,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不好,但爸爸知道:隻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他激勵女兒,要讀書,要走出大山。
她是幸運的,在30年前我國“希望工程”剛起步的時候,在衆多好心人的捐助下,她完成了學業并正如父親期盼的那樣,走出了大山。也因為她的這張照片,很多像她這樣的孩子被人看見,重新走進校園,他們的命運也就此改變。
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還是一個小姑娘——全紅婵。
10米跳台決賽,五個動作三跳滿分!東京奧運會上,14歲的她一鳴驚人。作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最年輕的運動員,以創紀錄的成績奪得10米跳台冠軍,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東京水上運動中心上空。
所有的光環籠罩她的時候,教練陳華明講:“她的成功并不完全靠天賦。”
全紅婵家庭貧寒,母親因為幾年前一次車禍留下後遺症且無錢治病,當14歲的她一跳成名後,最令全國網友感動的是那句話:“我得掙錢給媽媽治病!”
她的懂事、她的堅持讓人又疼又愛。剛被跳水隊相中時,她還是隻“旱鴨子”,不會遊泳。但她吃得了苦,訓練隻能在露天跳水池進行,夏天打雷下雨不行、冬天太冷不行,全年隻能訓練7個月。她珍惜每一次跳闆的機會,即使在炎熱的夏天,鐵制的跳闆被曬得滾燙,她就用毛巾擠水給跳闆降溫,然後一躍入水。
她是同伴中第一個登上3米闆,接着是5米跳台、7米跳台……兩年後,她又是第一個站在10米跳台上,毫不猶豫地跳下去的那個。
她說,“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學‘向後翻騰三周半抱膝’,用了一年零幾個星期的時間。”她的拼勁與堅持,讓她實現了為媽媽治病的樸素願望。
“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這是詩人李賀在《緻酒行》中的一句。少年英才李賀,在面臨困頓之境時,也曾發出“少年應當懷有壯志淩雲”的感慨。
在2019年的高考中,一位少年被網友們稱為“最勵志考生”,在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時,他還在工地搬磚掙取學費。他就是林萬東。
他家中一共有6口人,爺爺年邁,父親患病,姐姐弟弟都在上學,所以隻有母親一個勞動力。
看着母親每日奔波在建築工地,在一群男工中,每天幹得比男工還多,幾百斤重的沙子往背上一扛就跑。林萬東心疼,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讓一家人都過上好日子。
“既然無法逃避,那就坦然接受并勇敢超越。”這是母親用行動教給林萬東的生動一課。
縣城的學校離村裡七八公裡,交不起住宿費,林萬東隻能選擇每日在家和學校來回。
每天淩晨4、5點天還沒亮,林萬東就要出門,放學後再走路回家,每天來回超過3個小時。除了讀書,他還要到田裡幹農活、喂豬、煮飯,照顧重病的父親和爺爺。
他的堅持不懈換來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高考結束後,他立刻就跟着媽媽到工地搬磚幹活,因為他要為自己賺取大學學費和生活費。
正如他自己在日記本中所寫的這樣,“唯有自強不息,我們才有日後的無限可能”。
第二部分
三個小小的故事,投射的是他們對命運的尊重,不抱怨,不放棄,正視現在,不懼将來!
生在哪,長在哪,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要學會正視生活的坎坷與磨難,正視求學的不易與堅持。
有人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正視現在,不懼将來。這不是一句心靈雞湯。而我們的底氣來自哪裡?
最大的底氣,就是我們生在中國。祖國,是我們共同的依靠。祖國的強大依靠14億多中國人的勠力奮鬥,強大的祖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教育部8月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十年來,我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年資助人次1.5億,年資助金額2600多億元,十年來,我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因貧失學、辍學在我國已成為曆史。
另外,國家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覆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12.38萬所,受益學生達3.5億人次。世界糧食計劃署對169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是全球少數同時在中學、小學階段提供營養餐的國家,學校供餐規模位居前列。世界銀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認為“在世界範圍内,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
國之精神,民之信仰。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關心與支持毫不吝惜。海亮集團将鄉村振興事業作為今後很長一段時期極為重要的工作,海亮集團萃取27年教育辦學經驗,向縣域學校輸出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教學資源,素質教育和教育科技的最新成果等,提供助力縣域教育提升整體解決方案。海亮教育就是堅持海亮所能、社會所需、未來所向,許許多多優秀的校長、教師毫不猶豫地奔赴到全國各地,為鄉村教育帶去寶貴的教育資源與經驗。
今年9月,我們迎來了全國38所助學興教學校的同時開學,這是海亮教育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座裡程碑。也是我們十萬學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開始。教育的公平與均衡不是夢。
天時地利人和,你所要做的就是積極行動,不被動等待。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你自己不放棄,别人才有機會幫你。面對每一次挑戰,我們都堅信已經向目标邁近了一步。你的100句承諾不及你的一次行動,不及你的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堅持。
第三部分
微風有意回闌暑,小雨頻來作放涼。窗明幾淨,秋雨點點,想象着你們開學後奮筆疾書的模樣,歲月靜好。孩子們,做最好的自己,還是應當心懷善念,立志前行,自強不息。
30多年過去,蘇明娟的故事仍在繼續。參加工作後,她将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之後每年定期捐款,從未間斷。她始終沒有忘記國家、社會對她的幫助,她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着貢獻,她低調、淳樸、毫不張揚,她的内心就像當年的那雙大眼睛一樣,明亮、清澈!
15歲的全紅婵,在今年的跳水世錦賽上,參加了三個項目,拿到兩枚金牌和一枚銀牌,不計其數的跳躍,換來了五星紅旗的一次次升起,她用獎牌來證明自己的努力,也在用獎牌彰顯中國的實力。
2020年疫情來臨,清華大學發起針對貧困地區的 “春霖抗疫助學”活動,小夥子林萬東第一個報了名。他抽時間重新梳理高中教材,向貧困地區孩子們講解試題,還分享自己的高考經驗,希望能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幫助。
他說,“我也是從這樣的地區走出并步入清華的,能夠給像我一樣的學弟學妹以幫助,于我也是一件樂事。”
生活給了他們砂礫,他們卻磨練成美麗的珍珠。
未來的路上,你們要立志、感恩,做最好的自己。
要懷揣中國心,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志氣;要感念國家大愛,要有反哺社會的情懷;要有面向未來,拼搏不息的精神,做大國工匠,展鴻鹄之志。
最後送上一首詩
席慕蓉的《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無法成為山頂上的一棵蒼松
就做山谷中的一叢灌木
但一定要做溪邊最好的一叢小灌木
如果你成不了灌木
那就做一棵小草
讓道路因你而更有生氣
如果你成不了海洋中的大梭魚
那就做一條鲈魚
但一定要做湖裡那條最有活力的鲈魚
我們不可能都做船長
必須要有人做船員
總會有适合我們做的一些事情
有大事,也有小事
我們要做的就是眼前的事
如果你成不了大道那就做一條小徑
如果你成不了太陽那就做一顆星星
成功還是失敗
并不取決于你所做事情的大小
做最好的自己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