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茶的人,都講究用水。陸羽曾在《茶經》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很明顯,用山中泉水泡茶,為上選。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選擇更加奢侈,就是喝哪裡的茶,用哪裡的泉水泡,這是最佳搭配。若是再能搭配以當地水土制作的茶器,那就是喝茶的上上之選了。
有句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一方水土也能滋養一方茶。例如以雲南建水水土制作的紫陶,與雲南的普洱茶相搭配,口感的确不同。
一些普洱茶愛好者表示,用紫陶茶器來泡茶,口感真的不一樣。這其中的,許是心理作用也好,真實也罷,紫陶器,是茶人值得擁有的一種陶器。
建水紫陶始于清末,是我國四大名陶之一。它以建水縣當地紫、白、青、黃、五花等五色陶土為原料,采用鎮漿制泥、手工拉坯、濕坯人工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成、無釉磨光等工序制成的紫陶成品。
建水紫陶的制作,可以說是諸多陶器中最為繁雜的一種。它的制作過程之多,所需工藝之雜,大大小小算起來可超一百道工序,它是一種需要一個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陶器。比如制作一把紫陶茶壺,需以下工藝和手藝人來參與。
建水紫陶可制作的器皿有很多,從實用到藝術,從大到小,應有盡有。制作起來可粗分為六道大工序,分别是泥料制備、手工拉坯、濕坯人工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成、無釉磨光。
第一步:泥料制備
制泥師傅選用建水當地富含礦物質的五色陶土,根據燒制的要求,将不同顔色的土放在一起打碎。
經自然沉澱,待泥料成膏狀時,再存放起來沉澱三個月,使其五種色土相互糅合,變得細膩、均勻,如此泥料制作的陶器,如玉般溫潤。
據制作紫陶的師傅說:“用五色土做出的紫陶顔色天然,且柔韌性和滲透性都很好,還耐高溫。用紫陶燒制的花盆栽花不易爛根,茶具泡茶味道更濃郁,餐具盛菜隔夜不馊……”
第二步:手工拉坯
這一步極具考驗拉坯手藝人的功底,由于紫陶泥料在200-300目之間,非常細膩潤滑,不易塑性,故此沒有五年以上功底的拉坯師傅,很難一次制作成型。
拉坯技術有三要點:心正、眼準、手穩。
想要做到眼到手到,一氣呵成,妙手成器,必須擁有大力氣。在建水的一家紫陶作坊裡,拉坯的師傅有好幾位是年輕的小夥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身材不胖,但雙臂都是肌肉,極其有力量,都是拉坯的一把好手。
古樸與媚俗、雄渾與小氣的紫陶風格,就在拉坯的一瞬間。
每一位拉坯師傅都有自己的絕活,有人專門做小型紫陶器,有人專門做大型的,他們對各種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過程中的訣竅都爛熟于心,且不輕易外傳。
第三步:濕坯人工裝飾
濕坯人工裝飾是建水紫陶最特别的地方,也是它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地方。
建水紫陶是一種以文為魂的陶器,早在清末,許多文人墨客都以紫陶濕坯為紙,揮毫潑墨,将藝術思想表現在陶坯上,把陶與水墨文化完美地合為一體。
書畫家在濕坯上運筆,将所表達的詩詞書畫落墨于陶坯上,這一步最重要的是控制好墨汁濃、淡、濕、幹。墨汁濃了、幹了,毛筆在坯體上不好運筆,容易停滞;墨汁淡了、濕了,毛筆不易掌控,易在坯體弧面上滑動。
第四步:雕刻填泥
雕刻、填泥是兩個獨立的工藝步驟,也叫“陰填陽刻”,建水當地把刻的環節稱為“刻花”,把填的環節稱為“填泥”。
陰刻是以刀代筆,在落墨的陶坯上沿着字畫的輪廓将墨迹雕刻成模。這一步驟,需要手藝人對刻刀的使用靈活掌握,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導緻陶坯變形或破裂。
陽填是填泥,它的作用是實現建水紫陶繪畫圖形和色彩漸變的重要工藝。在書畫家裝飾完,刀客們刻完之後,再用彩泥細緻地填進刻出來的凹槽中。
填泥要講究水分均衡,過幹填不進去,容易壓壞坯體。太濕了填充不實,入窯燒制容易脫落。另外在色彩方面也要盡量還原最初落墨的樣子,特别多道彩填時,需多次按壓,多次重複刻填才能完成工作。陰幹後,将多餘的彩泥刮去,便可入窯燒制了。
第五步:高溫燒成
建水紫陶傳統的燒制方式是龍窯燒制,這種燒制方式出品率不高,燒制過程中需經驗豐富的陶工随時觀察火候及火色。
燒制過程中,紫陶窯變是每一陶工夢寐以求的。它的窯變與其他陶瓷器皿窯變不同,因為建水紫陶不施釉,窯變是整個陶坯在烈火中發生了質和色的變化。
第六步:無釉磨光
剛出窯的紫陶器,表面會有一層金屬質感的火皮,需用粗砂輪打去痕迹,工匠們管這道步驟為“去火皮”。
去除火皮後,再用細膩的油石沾水均勻地刮去粗石劃痕,此過程即為“去絲”;再用建水獨有的一種極其細膩的白色鵝卵石,沾水進行反複研磨,直到器物表面光亮鑒人為止。
如此,一件“體如鐵、色如銅、音如磬、亮如鏡”的紫陶器就制作完成了。
撰文:冠如
攝影:王立力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手藝不為人知不為人道。跟随“傳統活兒”,帶你見識真正的民間手藝,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的真實生活現狀,是怎樣的。
民藝
征集令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手藝人,請聯系我們! 我們将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熱情去傳播他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