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體不鏽鋼與鐵素體不鏽鋼區别?好久沒出來露臉了,你不會把我忘了吧,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奧氏體不鏽鋼與鐵素體不鏽鋼區别?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好久沒出來露臉了,你不會把我忘了吧。
這麼久沒出來,主要是因為最近在忙項目。
另外,就是在考慮後續文章的連續性,就是先寫什麼,再寫什麼的問題。
前幾天,還有朋友看到我朋友圈發的五一風景照,贊美了一下,對我說,你很久沒更新日記了,我以為你不更新了。
我說,怎能呢,我會更新的,這個月就更新。
這不,今天,我就來了。
雖然有點晚,但是,我想說,我想死你了。
哈,言歸正傳。
上周五,我在選擇潔淨房使用的微型導軌時,其中有一項是材料的選擇。
導軌供應商說,使用馬氏體不鏽鋼,具有抗蝕功效,然後又說,使用奧氏體不鏽鋼,具有高抗蝕功效。
我随手翻閱了一下手冊,找到了如下的不鏽鋼性質列表,和導軌供應商說的一模一樣。
其實,在機械設計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奧氏體不鏽鋼和馬氏體不鏽鋼,因為它們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學性能。
例如,常用的奧氏體不鏽鋼AISI303和AISI304,其彈性模量在200Gpa左右,屈服強度在190Mpa-230Mpa。
而常用的馬氏體不鏽鋼 AISI420和AISI440C,彈性模量為215Gpa,其中420淬火和回火熱處理後,屈服強度可達345Mpa-1420Mpa,440C熱處理後,屈服強度甚至可以達到1900Mpa。
淬火(Quenching),就是把工件加熱到奧氏體化的臨界溫度以上30-50℃,保溫後取出,在水或者油中極速冷卻的過程。以前打鐵,做鐮刀,砍刀等都會用淬火,使得刀具硬而不易脆斷(需要回火)。
為了方便理解和記憶,淬可以理解為蘸,就是将燒紅的金屬元件,到水裡蘸一下,就像蘸辣椒醬,蘸金屬這口味有點重。
回火(Tempering),就是把淬火後的工件再次加熱到727℃以下,保溫後取出,在空氣,油或水中冷卻的過程。回字體現了再次的意思,這個再次是在淬火以後,一般淬火後都需要做回火,以消除内應力,使組織穩定。
馬氏體不鏽鋼體系
奧氏體不鏽鋼體系
我們知道,奧氏體不鏽鋼沒有磁性,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如剛才提到的303,304,還有316,202等不鏽鋼。
而馬氏體不鏽鋼有磁性,但是其抗腐蝕能力沒有奧氏體好,如420,440,410,403等不鏽鋼。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奧氏體不鏽鋼?什麼是馬氏體不鏽鋼?為什麼兩者磁性和抗腐蝕能力不一樣?應用上有什麼差别?
這幾個問題,經常在我腦海中閃現,每一次我都去翻閱查詢,但是過一段時間後,我又不記得兩者有什麼區别了,甚至常常把馬氏體和奧氏體性質弄反,你有沒有?
所以這兩天,我重新梳理了一下這兩者的區别。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如果有說得不對的地方,也歡迎你指出,一起進步。
既然是奧氏體不鏽鋼和馬氏體不鏽鋼,那麼首先,什麼是奧氏體,什麼是馬氏體?
說起馬奧體,我覺得不得不從純鐵開始說起。
因為無論是馬氏體,還是奧氏體,本質都是在純鐵的基礎之上,參入不同濃度的碳,在一定溫度下形成的。
我們知道,當把純鐵加熱到熔點1538度以上時,純鐵變成了液體。
而在純鐵以液态開始冷卻的過程中,在不同的溫度範圍内,會結晶成具有不同組織的晶體。
結晶是指液體變固體。
晶體,是指其原子在空間有規律排列的物體。
關于晶體,這裡有幾個概念,需要說明一下。
為了便于理解,我打個比喻,把原子看成蘋果,現在要給客戶發一批蘋果,我們不會直接把蘋果仍在卡車上,而是要先裝箱,而且每一箱都按照一定的規律放置蘋果,一箱一箱的蘋果就是一個晶胞。
若幹箱蘋果裝滿一車後,就叫晶粒,不同大小的車,能夠裝下不同數目的箱子,組成不同大小的晶粒,所有車裝滿,全部運輸到客戶那裡,就組成了晶體。
所以晶體就是由晶粒組成的,晶粒就是由這些一箱一箱堆在車上的蘋果組成的,而晶胞是由原子組成的。
例如,從熔點到1394度之間,鐵結晶成體心立方結構,叫δ-Fe,在1394到912度之間,結晶成面心立方結構,叫γ-Fe,當溫度降至912度以下後,又具有體心立方結構,稱為α-Fe。
晶體結構:體心,面心,密排六方
我們知道,水可以溶解糖,鹽等易溶物,這叫液溶。
同樣地,上述三種溫度區間的鐵,δ-Fe,γ-Fe,α-Fe,也可以溶解碳,隻不過能夠溶解碳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叫固溶。
碳溶于α-Fe稱為鐵素體Ferrite=F,還是保持體心立方結構,碳溶于γ-Fe稱為奧氏體Austenite=Au,仍然具有面心立方結構,奧氏體塑性很好,容易變形。
但是,因為γ-Fe原子間隙比α-Fe大,所以它能夠溶解的碳濃度要比α-Fe大。
奧氏體中最大溶解2.11%的碳,鐵素體最大溶解0.0218%的碳。
如果碳的質量分數超過了兩者的溶解度極限,會發生什麼呢?
會形成化合物Fe3C,稱為滲碳體:Cementite,其含碳量可達到6.69%。
好了,到這裡,我們有了奧氏體的概念。
但是,上面所說的奧氏體,是在高溫912-1394度之間,如果是在912度以下,γ-Fe會向α-Fe的轉變,所以單獨的奧氏體不存在了。
當溫度低于727度時,奧氏體會和其他組織混合,形成新的組織,而我們平時用的不鏽鋼,大都在常溫下。
常溫下,不同濃度的碳溶于鐵中形成的組織,是不一樣的。
鐵碳相圖
鐵碳相圖微組織
例如,當含碳量小于0.0218%時,在室溫下形成的組織是鐵素體。
當含碳量為0.77%時,在室溫下形成的組織,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混合物,即珠光體Pearlite,用P表示。
當含碳量是4.3%時,室溫下組織是奧氏體與滲碳體的混合物,即萊氏體Ledeburite,用Ld表示。
但是沒有單獨的奧氏體存在。
所以,奧氏體不鏽鋼從何而來?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起碳鋼的加熱并冷卻的轉變過程。
碳鋼是以鐵和碳為主要成分的合金,把碳的質量分數為0.0218%-2.11%的鐵碳合金叫鋼。其中,含碳量小于0.25%的碳鋼叫低碳鋼。含碳量為0.25%-0.6%的碳鋼又叫中碳鋼。含碳量大于0.6%時,叫高碳鋼。
合金是指一種金屬元素和其他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有金屬特性的物質。例如,家裡的鋁合金窗戶是鋁與鎂及矽組成的合金,廚房水龍頭主體一般是銅合金,主要是銅與鋅,還含有少量的鉛。
像锂鋁合金AL-Li8090,及钛合金因為強度和密度的比值大,常常用于飛機結構中。
室溫下,不同質量分數的的碳鋼,将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後,就會形成奧氏體,這個奧氏體有個特點,就是它在不同的溫度範圍等溫,或者是在不同的冷卻速度下冷卻,會形成成不同的組織。
臨界溫度就是鐵碳相圖中的A3,Acm和A1線對應的溫度,表示不同質量分數的碳,加熱時,開始轉變成奧氏體的溫度,例如室溫組織是珠光體的碳鋼,加熱到727度時,開始形成奧氏體。
例如,對于含碳量為0.77%的碳鋼(也叫共析鋼),在臨界溫度727度到560度之間等溫,會形成珠光體,在560度到Ms之間等溫會形成貝氏體,在Ms-Mf之間等溫就形成馬氏體。
共析鋼的奧氏體等溫轉變圖
共析鋼的奧氏體等溫轉變圖可能存在的組織
當奧氏體在727-560度之間保溫時,首先會在奧氏體晶界處(晶粒交界處)形成滲碳體,滲碳體慢慢長大,使得周圍的奧氏體缺碳,于是在其兩側又會形成鐵素體,這樣就組成了一個珠光體小單元,很多小單元擴散交錯疊加,最後使得整個奧氏體變為珠光體,所以珠光體的基本組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
把奧氏體在560到Ms溫度區間保溫,首先在奧氏體晶界處析出過飽和的鐵素體,然後在鐵素體中析出細小的滲碳體,所以,貝氏體是過飽和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
Ms是馬氏體開始轉變溫度,即Martensite Start,不同質量分數的碳鋼,對應的Ms不同,Ms在150-310度左右變化。Mf表示馬氏體轉變結束溫度,即Martensite Finish,也是一個根據碳質量分數而變化的量,在-100到50度之間變化。
因為馬氏體在Ms-Mf之間轉變,轉變溫度低,速度快,隻發生鐵素體的晶體結構轉變,碳原子來不及重新分布,被保留在馬氏體中,其碳的質量分數和母奧氏體相同,所以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OK,到這裡,我們終于有了馬氏體的概念,它是奧氏體在Ms-Mf溫度區間轉變形成的一種組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當然,因為工件實際熱處理時,常常被連續冷卻,而不是保溫,所以一般用冷卻速度來估計最後的常溫組織。
共析鋼的奧氏體連續冷卻圖
例如,退火(Annealing),相當于爐冷,冷卻速度很慢,通常在10−5 – 10−3K/s,得到的組織是粗片狀珠光體,因為緩慢冷卻的過程中,組織會慢慢長大。
又如正火(Normalizing),在空氣中冷卻,冷卻速度較快,得到細片狀珠光體,也叫索氏體,極細小的珠光體叫托氏體。
最後在水中淬火,快速冷卻,得到馬氏體組織,所以淬的目的,就是得到馬氏體。
上面說了,馬氏體是碳在α-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所以它保持了鐵素體的體心立方結構,但是因為内部有大量過飽和的碳原子,使得原子排列擁擠,産生了較大的内應力,所以馬氏體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如果含碳量增高,強度和硬度也增加,但會變得很脆,必須回火消除内應力,才能使用。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退火和正火熱處理的含義。
退火(Annealing),就是将工件加熱到臨界點,也就是相圖中的A1,A3,Acm線以上,或者在臨界點以下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後,十分緩慢地冷卻的過程,例如爐冷,坑冷等,目的是改善組織,細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加工性能,減小應力等。
退火可以理解為退去工件内部的“火”,金屬和人一樣也有火,比如内部的熱應力就是一種火。退火時不能太急,必須慢慢來,才能見效,就像人上火了,可以通過喝茶慢慢降火一樣。
正火(Normalizing),和退火有點類似,不同的是,正火是在空氣中冷卻,冷卻速度要快一些,目的是細化組織,适當提高硬度和強度,可加工性等。
正火,從單詞Normalize演化而來,可以理解為正常化,什麼叫正常化,在空氣中冷卻就叫正常化,因為在爐中或者在水中冷卻,都是人為控制,而在空氣中冷卻不需要人為控制,可以看成是正常冷卻。
所以,正火要比退火便宜。
應用上,低碳鋼和低碳合金鋼,常以正火做預備熱處理,而高碳鋼一般用退火做預備熱處理,因為碳含量高,硬度也高,不容易加工,退火以降低硬度,提高加工性能。
OK,到這裡,我們終于把馬氏體和奧氏體的來曆給弄清楚了,但是什麼又是奧氏體不鏽鋼和馬氏體不鏽鋼呢?
從奧氏體和馬氏體得到奧氏體不鏽鋼和馬氏體不鏽鋼,還需要一步。
哪一步呢?
上面說過,在室溫下,奧氏體不單獨存在,且其在鋼中的成分不高,所以不能稱為奧氏體鋼。
但是,當鋼中加入某些足夠多的合金元素時,就會擴大奧氏體相區,例如加入9%的鎳,或者13%的錳等,則可使A3線下降,使得奧氏體穩定在室溫,形成奧氏體鋼。
所以奧氏體鋼,其實是一種合金鋼。
為什麼要在碳鋼中加入合金元素呢?
因為碳鋼雖然有良好的力學和加工性能,價格也便宜,但是它存在不容易完全淬透,強度不夠高,不具有耐腐蝕,耐高溫,耐磨等特殊性能。
合金元素的加入,剛好可以彌補這些缺點,所以實際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是合金鋼。
當然,并不是每一種合金元素都使得奧氏體區域擴大,有的合金元素的加入會減小奧氏體區域,甚至使奧氏體區域消失。
例如,Si、Cr、AL、Ti等的加入,當加入的鉻元素達到17%-28%,常溫下奧氏體區域消失,鋼在室溫下呈單相鐵素體組織,稱為鐵素體鋼。
那麼,什麼是奧氏體不鏽鋼呢?為什麼不生鏽?
奧氏體不鏽鋼是在低碳鋼的基礎上,加入了17%-25%的鉻元素,和8%-29%的鎳元素,例如典型的18-8型奧氏體不鏽鋼,就是鉻≥18%,鎳≥8%的合金鋼。
鎳元素的加入使鋼在常溫下呈單相奧氏體組織,減少了金屬内部因為組織的不同,而形成的微電池數量,從而也就提高了抗電化學腐蝕的能力。
什麼是電化學腐蝕?例如,鋼中的珠光體是鐵素體α和滲碳體F3C層片相間的組織,在硝酸酒精溶液中,構成無數個微電池。α電位低,形成微電池的陽極,不斷析出鐵離子,也就是被腐蝕,F3C電位高,形成微電池的陰極,把電子傳給溶液中氫離子,形成氫氣。
電位越高越不容易被腐蝕,例如用來制作散熱器的黃銅,是銅鋅合金,使用中容易脫鋅,因為銅的電極電位比鋅的電位高,所以,一般會加入鋁,矽,鎳等微量元素,防止脫鋅。
同時,鉻元素的加入,提高了基體的電極電位,并在鋼的表層形成了緻密的氧化膜Cr2O3,從而使得鋼在一定的介質中不容易生鏽,所以叫奧氏體不鏽鋼。
類似地,在含碳量為0.1%-1%的碳鋼中,加入12%-18%的鉻,并空冷可以形成馬氏體不鏽鋼。
因為合金元素單一,馬氏體不鏽鋼隻在非氧化介質中,例如大氣,水蒸氣中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而在非氧化介質中,例如鹽酸溶液中,耐腐蝕能力變得很低。
所以奧氏體不鏽鋼的耐腐蝕能力比馬氏體不鏽鋼高,如果對耐腐蝕能力有要求,最好選用奧氏體不鏽鋼。
到這裡,我們終于清楚奧氏體和馬氏體不鏽鋼的概念了。
但是,回到我們最初還剩下的問題,為什麼奧氏體不鏽鋼沒有磁性?而馬氏體不鏽鋼有磁性呢?
按照磁鐵吸鐵的原理,是馬氏體和鐵素體能夠被磁化,而奧氏體不能被磁化。
但是更近一步,為什麼呢,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到目前,沒有看到很好的解釋。
反正結果就是馬氏體和鐵素體有磁性,但是奧氏體沒有磁性或者僅有弱磁性。
如果你有很好的解釋,也歡迎在下面留言探讨。
有時奧氏體呈現磁性,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于冶煉時成分偏析或熱處理不當,會造成奧氏體不鏽鋼中有少量馬氏體或鐵素體組織存在。
另外,奧氏體不鏽鋼經過冷加工,組織結構也會向馬氏體轉化,冷加工變形度越大,馬氏體轉化越多,鋼的磁性也越大。
對于不鏽鋼的應用,我們用得最多的還是303和304,但是因為304相對于303來說,可加工性差點,因為304粘刀具,所以用303的時候更多。
另外,我們的钣金件,一般是用304鋼闆彎折的,用得最多的厚度是從1mm,1.5mm,2mm和3mm。當然,有時候隻做遮蓋用時,也用鋁闆彎折,并做發黑表面處理,防止生鏽。
420的應用也比較多,因為有時候工件太大了,303和304原材料沒那麼大,就換成420的加工,不過都要做表面處理,如鍍鋅鍍鉻等,以防止生鏽。
420和440C因為做調質後(淬火加高溫500-650度回火),屈服強度很高,所以也常常用于對于強度要求高的設計中,例如我之前提到的,機器人快還裝置中的柔性定位銷。
鴨,夜深了,明天還要工作,今天就寫到這裡吧。
洗洗睡了。
相關閱讀:
《機器人末端的快換裝置,有哪些設計要點?》
《首次揭秘機械工程師的工作内幕,内含絕密賺錢項目,千萬别外傳》
我是羅羅,公衆号:羅羅日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