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顔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詩臨其境】作者顔真卿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名臣,這首詩既是顔真卿為勉勵後人所寫,又是自身勤學苦讀的精華感悟。他3歲喪父,家道中落,但母親殷氏為人堅毅,有孟母三遷的教育風範,對其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
顔真卿能體會母親的一片苦心,格外自律,日夜苦讀,正如詩中所講。《勸學》中的“勸”字統領全文,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年輕人需早知勤奮學習。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鳴之時,正是男兒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隻知道玩耍,卻不知道好好學習,待到老年、頭發花白之時,才後悔當初為什麼不知道勤學苦讀,但也是悔之已晚。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首詩深入淺出,自然流暢,如一老者諄諄教導後人,富含哲理,整個核心就在于“會發早勤學,白首讀書遲”。
複利是一個金融術語,号稱世界第八大奇迹,蘊含的道理很簡單:每天努力一點點、積累一點點、進步一點點,這正如1.01的365次方是37.78,而0.99的365次方卻是0.03,雖然每天僅僅差别一點點,但長此以往将差距巨大。
讀書最具複利特點,經年累月之後,讀書的人将累積巨大優勢,輕松碾壓多數同齡人。年輕人隻需每天比别人更努力一點點:當别人在玩遊戲、你要讀書;當别人睡懶覺、你要讀書;當别人去旅遊、你要讀書……。
記住,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即使已經虛度一段光陰,但也無需氣餒放棄,因為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隻管把握當下,每天努力向上,必不會有負于将來的自己。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真正讓我體會到:惟有真讀書、苦讀書,方能改變命運,而且愈是貧窮愈要讀書。鑿壁偷光是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更是勸學的經典演繹。
西漢學者匡衡,自幼家貧卻極為好學。他和一個親戚學會了認字,有了讀書的能力,雖然沒錢上學,但從沒有放棄讀書。
那個時候,書都是竹簡做成的,又比較稀有,所以異常貴重。匡衡買不起書,就想辦法借書讀,而有書的人是不肯輕易借給别人的。
為此,匡衡想了個辦法,在農忙時節,為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當地一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做工,不要報酬。主人很驚奇,問他要什麼,他說:“我想得到主人的書,全部讀完它。”主人深受感動,直接用書作報酬資助他。
後來,匡衡長大,成為家裡的主要勞動力,要一天到晚在田裡幹活,隻有中午午休的時候,才擠出一點時間看書,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
匡衡非常着急,心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但匡衡家裡真的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背誦白天讀過的書,突然看到牆壁上透過一線亮光。他如獲至寶,霍得一下站起來,趕緊走到牆壁邊,發現亮光從壁縫裡透出來。
于是,他想了個辦法,把牆縫鑿大些,讓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些,這樣他就能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書。
最終,匡衡通過自己的勤學苦讀,以《詩經》著稱,成為西漢一代儒家大師,并在西漢元帝時位至丞相。
人這一生,唯讀書與運動不可辜負,真正的讀書卻是件極為辛苦的事情。年輕人應該要有匡衡這種讀書的精氣神,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年輕時吃不下讀書的苦,走入社會後不得不吃生活的苦。
更:古時夜間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為兩小時。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頭發白了,這裡指老年。方:才。
顔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别号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其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顔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顔真卿像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發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出自《增廣賢文:人生一世、勤學須早》,意指一生短暫,青少年是最美好的時光,人們應在風華正茂之時,勤學不辍,否則轉眼間成為老人,沒什麼事業成就,人生一天比一天暗淡,卻悔之已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