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漯河日報-漯河名城網】
近年來,我市謀劃實施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多點發力、聯動推進,以百城提質建設、生态宜居環境打造、文明創建等為抓手,城市顔值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感不斷增強,城市的區域綜合服務功能、資源整合力、輻射帶動力大幅提升。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以前開私家車送學生,現在改騎電動車了,能節省不少時間。”市民王先生住在會展中心附近,每天要送孩子去黃山路上學。自從黃山路樂道建好後,王先生不但每月節省400多元的汽油錢,而且送孩子上學更方便了。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樂道建設,城市交通更加順暢,群衆出行更加方便。2021年,我市出台城市樂道建設總體規劃,3年内将建成1000公裡的城市樂道體系。我市去年建成樂道341公裡,今年計劃建設樂道300公裡。目前,海河路(崂山路至嵩山路段)、黃山路(黃河路至淞江路段)、金山路(黃河路至淞江路段)、洪河路(嵩山路至黃山路段)的城市樂道已全部建成。
我市立足區位交通優勢與産業資源優勢,緊緊圍繞建設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一個目标”,堅持提升綜合競争力和對外輻射力“兩力引領”,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支撐、品牌培育“三個着力點”,紮實推進園區開發、通道建設、特色培育、平台打造“四大工程”,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現代物流中心、醫療服務中心、職業教育中心、體育賽事中心、檢驗檢測中心“五個中心”建設邁入提質增效、突破攻堅新階段,資源集中度、中心輻射度、品牌知名度、群衆滿意度、社會關注度顯著提升。
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我市積極融入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暢通東向水路大通道,漯河港開港通航,漯平航道工程深入推進,龍江路上跨京廣立交、下穿京港澳高速工程和107國道沙河橋工程順利完工,中心城市交通綜合承載力大幅提升。許信高速漯河段開工建設,新西環建設順利推進,107國道東移加快實施,“大框架、大繞城、大聯通”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新格局加快形成。 大力實施雨污分流、道路渠化改造工程,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2020年,我市完成市區8個車流量較大的道路交口渠化改造,車輛通行效率大大提高。雙龍區域雨污分流連接工程全部完成,雨污分流封閉工程基本完成;沙北區域雨污分流管網工程完成90%以上。
城區顔值大幅提升
蜿蜒曲折的幸福渠三步一景、五步一觀,水、草、樹、花、燈相映成趣。家住郾城區龍塔街道桐劉村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在她小時候,村民經常在淞江路北邊的幸福渠捉魚捕蝦。随着城市框架不斷拉伸,幸福渠被垃圾等填平,隻剩下一排排綠化樹木。“現在,那個水綠景美的幸福渠又回來了!”劉女士一臉幸福地說。
2018年,我市啟動幸福渠生态水系建設。如今,幸福渠旅遊景觀路全部完工,西起二支渠渠首(郾襄路和幸福渠交彙處),東至107國道,全長大約13公裡,路面寬8米,路基寬12米。幸福渠兩側種植了銀杏、石楠、黃楊等植物,還鋪設了健康步道,安裝了防護網等設施。幸福渠城區段設廣場8個、景觀橋8個、過路橋和涵洞16個,鋪設木棧道820米,栽種水生植物4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5萬平方米。圍繞理水、通路、串景、興城,全段挖掘并展示了漯河曆史文化,打造了十裡桃花、福園、商橋印象、文字園、桃李園、幸福湖、淞江湖、五裡廟水街、牡丹湖公園9個文化節點。
近年來,我市結合百城提質行動,先後建成沙澧河大二期桃花廣場、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西岸環形水系、青龍河濕地公園和青龍溪景觀公園等。昔日臭氣熏天的黑河成了花紅柳綠的遊園,已建成的海棠園、櫻花園、學府遊園、月亮山遊園也成為市民休憩娛樂的好去處。
美麗鄉村生态宜居
自動稱重、計算積分、箱滿報警……2020年11月2日,全省首個農村社區智能垃圾分類積分系統落戶臨颍縣瓦店鎮大李村。這種搭上科技快車的“互聯網 垃圾分類”智能設備一亮相就受到了村民歡迎。在大李村中心街道,嶄新的智能垃圾分類箱十分醒目。
近年來,我市以農村道路暢通、環境淨化、鄉村綠化、村莊亮化、農村文化為重點,強力開展農村垃圾、生活污水等專項治理行動,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如今,我市所有涉農鄉鎮生活垃圾治理全部實行市場化運作,并建立了衛生保潔制度。12家環衛保潔公司分别對1213個村莊實行全覆蓋管理,負責日常生活垃圾的清掃、保潔、轉運。全市所有鄉鎮均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保潔機制,全面落實“五有标準”和“四個環節”,杜絕了露天焚燒和無防滲堆埋現象。農村衛生市場化保潔機制實現全覆蓋,村莊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到100%。我市被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聯席會命名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達标市。在廁所改造方面,我市探索推廣“小三格 大三格”“水沖式廁所 大三格”“水沖式廁所 村污水處理站”等糞污處理模式。
我市結合“森林漯河”建設,對農村公路兩旁、田間林網進行廊道綠化,實現“一路一樹、一路一花、一路一果、一路一文”。在村内道路兩側、坑塘周圍、整治後的廢舊宅基地等處打造小果園、小花園、小菜園。對農村空閑宅基地和荒溝荒塘進行整理,建成果園、花園、菜園、遊園等。在整理出的面積較大的地塊栽植花草樹木、鋪設林間小道,打造集休閑、健身、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遊園,實現“出門見綠、500米入園”。按照“一坑一特色、一坑一景觀”的思路,引導有條件的村莊對坑塘高起點設計、高标準改造,在有水的坑塘開展蓮藕種植等,在無水的坑塘進行綠化。
大力推進“美麗小鎮”“四美鄉村”“五美庭院”建設。按照“有科學的城鎮規劃、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健全的公共服務、有豐富的文體活動、有便捷的政務服務、有長效的管理機制”的标準,打造30個美麗小鎮。其中,郾城區龍城鎮、召陵區萬金鎮成為首批省級“美麗小鎮”。按照“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的标準,創建300個“四美鄉村”。按照“整潔美、衛生美、綠化美、文明美、和諧美”的标準,18萬戶被評為“五美庭院”示範戶。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曉甫
本文來自【漯河日報-漯河名城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