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節儉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弘揚與繼承的義務,節儉意義行為上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過度節儉、不正确節儉的行為是令人唾棄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毀掉孩子的眼界與格局,甚至是心理健康。
同住小區的兩個鄰居正在讨論小區裡的超吝啬媽媽元元媽。現在天氣熱了,家裡的溫度很高,需要開空調降溫,媽媽就帶着孩子在電梯裡一直上上下下的,沒人的時候還好,有人了吧總會耽誤一些時間。
等到他們在電梯裡玩夠了,元元媽媽又帶着孩子去一個鄰居家玩,而鄰居家開着空調,很舒服的,這樣子元元媽媽又能給家裡省下一點空調費用。
之後有一回,元元媽媽去到鄰居家時剛好碰到鄰居在包餃子,孩子嘴饞想吃,這位媽媽就等着鄰居包好餃子、煮熟餃子,吃得飽飽的,還要把鄰居家剩下的一盤水餃打包帶走,且說了一句沒臉皮的話:“我帶着這盤回家吧,晚上也不用做飯了!”
同時還看中了鄰居家的蒜和冬瓜,也直接說:“你家這麼多,幹脆給我點吧,我也不用去買菜了。”這讓鄰居不好說什麼,隻能按她說的給她了。但是雖然把東西送給她了,鄰居心裡也不高興啊,憑什麼我自己花錢買的送給你,太會占便宜了吧,你給你家節儉幹嘛建立在貪圖别人東西的基礎上呢,太氣人了。
但是呢這個媽媽内心當然是很高興的,不用花錢又可以吹空調,還能填飽肚的,拿些菜回家,真的太給家裡省錢了。
不過這樣的“節儉”是讓人很生氣的,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管不顧的拿取别人的東西,也不管這個東西對自己有沒有作用,更加氣憤的是,這一類的人不僅自己貪小便宜,并且還會引導自己的孩子這麼去做,當小區或商場搞活動時,不管大人小孩都去免費領取東西,本來隻允許領取一份,就教孩子欺騙主辦方賺足便宜,之後還沾沾自喜。
家長的這種行為會拉低孩子以後的人生
家長過份節儉,短時間看來好像占了别人的便宜,長遠來看卻是對孩子做了最壞的示範過份節儉的家長,容易養出四個不的孩子,以後難成氣候
1、孩子不果斷
父母行為從來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節儉的父母是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孩子少用少吃,要兼顧家庭的,但是就往往因為這些沒有惡意的話語,從而導緻孩子内心産生猶豫心理。而孩子做任何事情時不會果斷,猶豫不決隻會影響到他的判斷能力。
2、孩子不夠大氣
當父母貪便宜成習慣時,這種習慣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教會自己的孩子,想想一個孩子要是總貪小便宜,走到哪裡都是不受歡迎的,更明顯的是在學校裡,容易被孤立,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不利于成長。
3、 孩子不懂得感恩
貪便宜就是沒有臉皮,看中什麼都想要,不顧及他人感想的不良行為,如果孩子存在有這類心理,他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理所應當而得,學不會感恩,更學不會努力。
4、 孩子變得不自信
“富養”的孩子一般都是自信的,做的事情是會有結果的。但是在過度節儉觀念下成長的孩子他們是不自信的,他們不敢跟其他人交談,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這種觀念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會産生厭世心理。
所以優良的節儉行為可以提倡,但類似以上的過度節儉貪便宜行為真的要杜絕掉,這也是更好的為孩子着想。
1、 要大膽放開孩子
這裡的大膽放開是指不要拘束孩子成長,不要過多的定制條條框框限制他們,讓他們嘗試去接觸新事物,用他們自己的想法與這個世界交流。
2、 教會孩子正确的節約
正确的節約是教會孩子無論在哪吃飯隻盛夠自己吃的飯,不要貪心,出門關燈,水龍頭不用了就關等等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小事做好了就證明你是個會節約的人。所以正确的節約作為父母要抓好度,引導孩子好好養成好習慣。
3、 要适度的滿足孩子
一個孩子對很多東西是充滿好奇心的,他們看見了就會想要想買,而有時孩子有需求要一樣東西時,父母要學會滿足孩子。但是當一件物品不應該買時,父母也要學會與孩子溝通應不應該買,或者是如果要買應該通過正常手段詢問爸爸媽媽可不可以買,不能對孩子的需求有求必應。
4、 父母以身作則
剔除孩子貪小便宜壞行為的好方法就是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我相信一個不貪便宜的父母是能教出一個不貪便宜的子女的。
5、 言語影響
要從小跟孩子說超出經濟的東西不能随便買,屬于别人的東西不能随便要,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不能随便幹。話語對孩子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成長就要用正确的行為語言影響他。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确引導,而往往一個孩子的大格局、寬眼界需要父母的放手和孩子的自律,共同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創造好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